践行“四力”要求 彰显责任担当
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舆论生态加速重塑的新时代语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对新闻工作者提出明确要求:“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四力”要求涵盖政治素质、理论素养、业务能力、工作作风,构建起新时代新闻工作者的职业精神坐标体系。
农银报业将“四力”要求作为修身立业的根本遵循,让双脚深入基层,沾满泥土芬芳;让双眼穿透表象,洞察时代大势;让头脑积淀学识,充满思想光芒;让笔尖凝聚力量,传递时代强音,以专业素养诠释责任担当,为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贡献力量。
思想武装“强”起来
增强“四力”,根本在提高政治素质,提升政治觉悟和政治能力,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农银报业作为城乡金融宣传领域的“国家队”“主力军”,始终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闻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作为首要政治任务。
学习理论知识,夯实采编思想根基。每年,农银报业举办近10场新闻业务主题培训,邀请来自中国记协、中国行业报协会、农业农村部及主流媒体的权威专家,深入解读国家发展战略、“三农”热点问题以及媒体融合发展趋势,帮助采编人员站在更高的政治站位做好新闻报道。充分利用报社党组织的各类会议、青年理论学习小组及团支部的各项活动,组织采编人员持续从党的创新理论中领悟规律、明确方向、学习方法、增长智慧。通过常态化开展专题学习、理论研讨与业务交流,使理论学习成为日常工作的一部分,确保新闻报道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
2024年6月,农银报业邀请中国行业报协会会长张超文,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提高行业新闻报道水平作主题授课。
组建课题小组,提升采编专业能力。紧密对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重大改革部署,划分新闻报道领域,组建22个专业性研究小组。各小组围绕特定领域,通过深入学习总书记关于该领域的重要论述,进行实地调研、开展案例采访等,密切协作、充分交流,最终形成有深度的宣传报道。创新“传帮带”模式,传承采编宝贵经验。由社领导牵头,选拔一批经验丰富、业务精湛的资深采编人员担任老师,与年轻采编人员结对子,组成10个学习小组。老师们倾囊相授工作经验与写作技巧,助力年轻人熟悉流程、掌握技能,培养职业操守与新闻理想,树立正确新闻观。
新闻作品“实”起来
新闻的活力在基层,创新的火花在实践。近年来,农银报业积极践行“四力”要求,通过开设“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建设金融强国 做好五篇大文章”“用好‘千万工程’经验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特色专栏,从总编辑到编辑记者、基层通讯员深入全国100多个市县、200多家单位采访调研,行程超10万公里,推出600余篇基层报道,挖掘中国特色金融典型案例,将新闻实践升华为坚持人民立场的政治自觉。
其中,《三代人 一个梦》带给我们诸多收获与启示。2024年10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之后,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福建,为福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方位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方向。《中国城乡金融报》同步推出《三代人 一个梦》深度报道,生动讲述了闽东人牢记“弱鸟先飞”“滴水穿石”嘱托,因地制宜,耕山牧海,久久为功,摆脱贫困,实现小康的故事,彰显了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守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与使命,从而深刻反映出“小康梦、强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老百姓的‘幸福梦’”。
2024年10月,农银报业“乡村振兴金看点”报道组在福建漳州采访。
脚力感知时代脉动。采访组以沉浸式调查践行新闻真实性,先后两度深入宁德基层,耗时16天穿越山海,走访30余位金融工作者、政府工作人员及村民,形成3万余字采访手稿,以实地走访触摸闽东热土的时代脉搏。
眼力洞察时代命题。以敏锐的新闻嗅觉捕捉到三代人奋斗史的叙事价值,将黄振芳、江成财、杜赢等个体命运与闽东30余年脱贫攻坚的宏大叙事深度交织,通过“小切口大主题”的创作理念,将“弱鸟先飞”“滴水穿石”精神转化为可触可感的民生图景。
脑力构建叙事范式。创新采用“三人三线叙事、一梦多维共振”的结构,打破传统报道模式,将新闻性与文学性有机融合,为新时代主旋律报道提供了可复制的叙事范本,体现了对叙事范式的突破性思考与系统性构建。撰稿过程中,历经5次推倒重来、近20次修改润色,将专业术语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百姓话语,提升内容的传播亲和力。
笔力传递时代温度。作品以细腻的笔触、深刻的洞察和时代性的主题,展现了普通中国人追梦、筑梦、圆梦的动人故事。以故事化叙事赋予新闻感染力,突破常规报道的扁平化表达,使乡村振兴等时代命题真正走进受众心灵,展现了将专业内容转化为大众话语的文字功力,以及用笔力传递时代温度的创作追求。
2024年10月21日《中国城乡金融报》。
作品刊发后,新华网、人民网等中央媒体第一时间转载,全网传播量累计突破300万+,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传播矩阵。在专题讨论会上,40多位编辑记者认为该作品“从个体故事追溯时代变迁轨迹,以平凡人物挖掘时代精神内涵”,成功树立了行业报道“见微知著”的示范样本。
人才活力“涌”出来
通过持续学习与实践,采编人员提升了工作本领、增添了工作底气,践行“四力”的成效在服务大局的担当与融合发展的突破中得以生动诠释。
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上,时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关键时刻积极发声,紧要关头勇于担当。在新中国成立 75周年、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等重要节点,凭借敏锐的政治判断力和专业素养,精心策划深度报道,推出一系列有思想深度、贴近实际的优质稿件。面对突发公共事件,采编团队闻令而动、迅速响应,第一时间奔赴受灾一线,克服重重困难,采写出众多时效性强、信息丰富的新闻稿件,及时传递了受灾地区的真实情况,让党和政府了解群众的需求,也让群众感受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切实发挥了“连心桥”作用。特别是每年“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开设“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专栏,生动展现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冲锋在前、守护群众安全的感人瞬间,凝聚起众志成城的强大力量,弘扬了时代正能量。
2024年1月,《中国城乡金融报》记者胡蓉在积石山县地震灾区采访。
从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积极主动的“我要做”,编辑记者将增强自身能力内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自觉行动。在实际工作中,他们迅速成长,运用新媒体思维精心打造出如“浓情暖域”“乡味儿・金品”等特色品牌,呈现出“青蓝相继、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
在国际传播方面也取得了新突破。例如,2024年中非合作论坛在京举办,开幕前夕,《中国城乡金融报》刊发深度报道《中非经贸合作搭建“金”桥》,系统梳理中刚非洲银行九年来促进双边经贸往来的实践路径。中刚非洲银行是在2013年3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刚果(布)期间,由萨苏总统提议组建,现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标杆性成果。该文随即被刚果(布)最具影响力的《布拉柴维尔快讯报》全文法文转载。通过精准把握国际舆论议程设置窗口期,既彰显中国金融机构的海外作为,更构建起跨文化传播的“话语共同体”,让世界更好地“读懂中国”。
2024年,《为中非经贸合作搭建“金”桥》一文被刚果共和国《布拉柴维尔快讯》全文转载。
近年来,农银报业精品力作不断涌现,80余人次、60余件作品荣获荣誉,城乡金融领域权威信息发布平台的地位持续巩固。在媒体融合发展方面,报社构建起“报、网、端、微”全媒体传播矩阵,在重大活动报道中实现多平台同步发力,形成舆论传播合力。2024年《中国城乡金融报》获评“高学术影响力中国报纸”,标志着报社在专业领域的影响力迈上新台阶。
妙笔生花倾陆海,文章锦绣洒潘江。农银报业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把增强“四力”作为永恒课题,不断探索创新,用心用情打造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精品,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推动城乡金融事业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