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实干不负春光 着墨奋斗图景 ——践行“四力”用心用情讲好建设者故事

用心走进基层,用情书写奋斗。2025年春节前后一个月左右时间,中国铁道建筑报社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重要指示精神,精心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融媒体矩阵火力全开,成百上千名记者、通讯员将中国铁建工地上演的归家团圆的期盼、勇毅坚守的奉献、笃行不怠的拼搏和激昂奋进的实干转化成一幅幅温暖的春耕图、一篇篇振奋的进行曲,为打造“品质铁建”、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凝聚起强大的思想文化力量。

企业的改革发展、蓬勃兴盛离不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四力”本质上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也是由浅到深的动态学习、教育、实践过程。春节期间,本报记者、通讯员将笔尖对准基层员工,用镜头聚焦奋斗身影。做到脚力首当其中,眼力紧随其后,脑力奋起直追,笔力出神入化,策划、采写、制作了一批接地气、冒热气、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报道和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媒作品,讲中国铁建好故事,树中国铁建好形象。

聆听新年贺词,眺望前方之路。根据中宣部、中国记协,以及中国行业报协会关于春节期间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相关要求,《中国铁道建筑报》报、网、微、端全平台发力,根据不同平台特点进行组织策划。报纸方面,共组织8个版面,34篇稿件,28幅图片;中国铁建官网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发布稿件及图片110余篇(幅);新媒体平台发布52条视频和图文报道。内容聚焦重点工程建设不停工、铁建人的春节坚守、先进典型人物事迹等方面,既有重点工程的高大上、行业前沿的科技创新,也有海外跨文化交融、企业的人文关怀。重点新闻登上了央视、省部级、地方等媒体平台,各类报道频频出圈,收获了无数网友的点赞。

以“脚力”深入基层,真实鲜活,触摸浓浓年味

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我们的记者、通讯员把“脚力”伸向基层,迈开双腿,走出办公室,到一线、跑现场,采写带温度有真情的报道。春节前夕,在川西北高原的无人区里,记者跟随中铁十九局川青铁路项目建设者爬上海拔4000多米的雪山,开展年前最后一次导线测量。高原无人区寒冷而寂寞,常年的坚守倒是让建设者跟当地游牧民日渐熟络,今年春节,他们便一同团聚过年。年夜饭上,记者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与藏族同胞围桌而坐,酥油茶、手抓肉、藏式火锅、糌粑。藏族味,中国年,悦耳的笑语洋溢在牧民家中,也洋溢在记者的笔录中。

春节期间,中铁十九局川青铁路建设者爬上海拔4000米的雪山进行导线测量

在距中国约10000公里外,中铁二十五局承建着我国首个援外地质公园项目——援坦桑尼亚恩格罗-伦盖地质公园基础设施项目。通讯员跟随几家职工家属一同到坦桑尼亚反向探亲。除夕这天,“小候鸟”们跟着爸爸妈妈挂灯笼、贴春联,端出红烧鱼、烤鸡、欧咖喱、炸香蕉等一盘盘中坦结合的美味佳肴。

春节前夕,中铁二十五局坦桑尼亚项目“小候鸟”协助建设者装点援坦地质公园项目驻地

迈开脚,走出去,走进一线建设者的生活,才能走进基层员工的心,走进读者的心。雪域高原的“开拓者”、无人区里的“修隧人”、破解世界难题的“科技先锋”、海上“绣花”的“掌舵人”……这个春节,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通讯员用脚步丈量、用真情聆听、用镜头聚焦,浓墨重彩地为广大读者展现了一线建设者的生动故事和感人瞬间。

以“眼力”洞察事件,光影记录,奏响实干旋律

新闻工作者要练就“火眼金睛”,善于用敏锐的眼光,从一线寻找选题、捕捉亮点,才能采写出“沾泥土”“带露珠”“ 冒热气”的新闻。大年初二晚上,中铁十一局甬舟铁路项目建设者在下班后迎来了新年的第一场烟花,身后的金塘海底隧道成为了完美的背景,这一刻被我们的通讯员用相机捕捉下来。在水下50米深处,“定海号”盾构机开足马力,钻出了新年新气象,通讯员和现场40余名技术人员共同见证了这座世界最长的海底高铁隧道,掘进成功突破2000米大关,实现新年“开门红”,通讯员以《春节,我在海底建隧道》为题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融媒体作品。

中铁十一局参建的世界最长海底高铁隧道——甬舟铁路金塘海底隧道掘进突破2000米大关,实现新年“开门红”

2月5日,经过14天的连续奋战,中铁建设新建广湛高铁佛山站项目15848平方米的模板架设、1370吨的钢筋绑扎和2200立方米的混凝土浇筑任务圆满完成。通讯员敏锐地想到将现代化智慧建设与佛山的咏春、舞狮、粤剧等“非遗”文化相融合,响应首个“非遗”版春节,制作了《承古开新途》短视频,让这座文化古城再启新途。该短视频春节期间登上各大媒体平台,播放量持续破新高。

练慧眼,善发现,用不同的视角,才能创作出更加喜闻乐见的融媒报道。记者、通讯员用“ 眼力”发掘施工生产中的新特点、新趋势、新动向,从个别中发现一般,从平凡中折射伟大,凭借着敏锐的新闻嗅觉,将一个个振奋人心的作品在这个新春佳节送进千家万户。

以“脑力”深入思考,重大工程,定格奋斗时刻

优秀的新闻作品一定是经过“脑力”精心加工,从而采写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佳作。2月11日,通讯员与中国铁建港航局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1000余名参建人员一同见证了最后一台风机成功安装。在海上报道不同陆地,通讯员克服海风大、无人机无法起飞、紫外线强、甲板离海面高度大等多重挑战,并通过文字和图片重点探寻了这些“海上驭风者”常年日夜坚守、与风浪对抗背后的动人故事。

春节期间,中国铁建港航局申能海南CZ2海上风电示范项目进行最后一台风机安装

新春的广州南沙暖如阳春,在木棉盛开的季节,记者探访了中铁十七局南沙芯新产业园三期项目,该项目承载着国家“芯”力量的重大战略使命。新年伊始,记者一早来到创新工作室,这里的讨论声此起彼伏,6名技术骨干正以全面统筹上场策划为支点,持续撬动项目创效发展空间……记者详细了解建设者的工作细节,用笔和镜头记录下思想交锋的精彩瞬间,在湾区之“芯”过大年,让记者和建设者彼此间的心更近了。

勤动脑,善思考,观察总结深刻体悟,才能破旧立新促转变。本报记者、通讯员胸怀大局,用“脑力”去粗取精,多思善谋,用新鲜热乎的文字和照片送来最前沿的报道,这恰恰是重大工程建设报道的应有之义。

以“笔力”呈现作品,坚守纪实,践行使命担当

“铁肩担道义,妙笔著文章”是新闻工作者肩负的伟大使命,铁建故事、铁建精神要靠“笔力”来表达呈现、引导传播。蛇年第一天,本报通讯员跟随中铁二十一局乌海项目建设者在零下近30摄氏度的极寒中开启新年模式。冬日的内蒙古,乌兰布和沙漠寂寥无人,坐落沙漠深处的项目部仿佛一片孤独守望的胡杨,只有项目部门口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渲染出一些年味,通讯员把“脚力”的勤快深入、“眼力”的广大精微、“脑力”的深思熟虑都诉诸笔端,深入刻画在这片大漠之上,铁建人将青春抛洒在铁轨上,誓要铺就戈壁“天路”的奉献精神。

中铁二十一局内蒙古乌海项目春节施工“不打烊”,全力推进铁路铺轨作业。

除夕当天,在中铁十五局齐齐哈尔风电项目的施工现场,当地室外温度达到了零下二十摄氏度,积雪深厚,寒风刺骨。建设者每天坚持驱车75公里查看沿线的铁塔和电缆,在雪中艰难前行,这寻常却不平凡的工作掠影被同行的通讯员如实地记录了下来,撰写的铁建人守护电力输送“生命线”的报道内容充实、语言朴实,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厚度,得到了中国铁道建筑报广大读者的好评。热血融冰霜、初心护万家。在这个春节,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通讯员向下扎根,聚焦基层人物,通过“报、网、端、微、屏”协同发力,将千千万万个冒着烟火气、默默坚守在各自岗位上的铁建人从幕后推到台前,全媒体呈现普通员工的生活、榜样力量。

除夕当天,中铁十五局新能源公司齐齐哈尔二期200MW风电项目工程部技术人员驱车75公里巡查线路,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攀爬铁塔调试设备。

常用笔,写精髓,唱响改革发展主旋律,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在乙巳蛇年的春天里,中国铁道建筑报记者、通讯员一路走来,收获了无数感人瞬间。新的征程里,中国铁建融媒体矩阵将不断提升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认真肩负起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企业发展的倡导者的使命担当,以优秀的新闻作品鼓舞和激励全体员工砥砺奋进、不断向前,谱写中国铁建改革发展的新篇章。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