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数智驱动创新 构建法治媒体融合新平台 ——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的建设发展与探索

自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作出“加快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重要指示至今,十年间,媒体融合从“相加”到“相融”再到“深融”,主流媒体转型发展风起云涌。“十四五”时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时代发展大势和信息化趋势,作出了“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实施全媒体传播工程”的重大决策部署。目前,我国媒体融合顶层设计聚焦体系化、系统化建设方向,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成为媒体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

这十年,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以下简称传媒总社)贯彻落实中央和最高人民法院党组部署,结合自身特色,大力开展内容建设,积极探索先进技术、稳步建强自有平台,在媒体深度融合与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实践逻辑中,摸索出一条行之有效的融媒之道,逐步形成涵盖“报、刊、网、影、微、端、屏”等10多种载体的立体化传播矩阵。

打造自主可控、传播力强的新型传播平台是推进媒体融合、建设全媒体体系的必由之路,坚持移动优先策略、建设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是建设新型传播平台的必然选择。2019年,传媒总社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好自己的移动传播平台”的重要指示要求,自主研发、建设了中国法院移动门户——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平台通过“新闻+政务服务商务+垂直社交”模式,以法治新闻为吸引点、诉讼服务为支撑点、法律共同体构建为立足点,成为人民法院新闻宣传主阵地、全国法院诉讼服务集合地、法院干警线上学习新园地。短短几年间,平台通过不断迭代升级,成为法治类媒体的探路先锋。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以《上线两年,这个法治类APP是如何“杀出重围”的?》为题,对平台的工作经验作了深度报道。

依托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传媒总社将扩大优质内容供给、创新内容呈现传播方式、打造重点领域内容精品作为内容建设核心,将加强前沿技术探索应用、促进成熟技术应用推广作为技术支持的核心,在推动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等方面持续发力,促进共融互通,打造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

(图1: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展示图)

一、把握数字化发展方向 构建全媒体服务平台

平台建设是主流媒体融入智能生态与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渠道,能够充分激活媒体自身的链接属性。着力推动平台建设,推进内容聚合、数据聚合、智能服务,是发展的重点。

媒体融合,技术先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媒体融合发展,要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再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重视新技术、新装备、新理念在媒体融合深度发展中的运用。通过“算法+数据+智能推荐”三大要素构建平台核心竞争力,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业务的平台化集成。通过内容创造数字化、媒体服务数字化、媒体平台数字化,围绕“新闻性+服务性+知识性+社交性”,构建全媒体服务平台,助力报业数字化转型走进“下半场”。

一是通过内容创造数字化,服务法院新闻宣传阵地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内容永远是根本,融合发展必须坚持内容为王,以内容优势赢得发展优势。”内容建设是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的根本,内容的创新发展关乎媒体发展的潜力和活力。传统的优质内容是主流媒体的核心优势之一,面对媒体资源稀缺性减弱带来的用户衰退,要用好全媒体平台,探索打破平台封闭性困境,扩大传播力与影响力。传媒总社坚持开门办报、办网、办端、办号,走好全媒体时代群众路线,深耕内容分发与平台合作,打造产品转化、推送、传播链条,构建融合开放的生产传播生态。

天平阳光一体化平台深入贯彻文化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与最高人民法院机关报《人民法院报》和全国法院政务网站群实现从内容到渠道的深度融合。通过“新闻版块”建立大型数据库和知识库,覆盖传媒总社旗下报纸、杂志、网站、新媒体等平台资讯及各主流媒体时政法治资讯。与全国80多家中央、政法和省级新闻媒体实现供稿合作,全国四级法院依托“天平号”自媒体实时发布重要法治新闻,在第一时间向用户提供全面、及时、权威的法治新闻信息,是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的核心功能之一。

使用AI推荐模型设计。通过PGC和UGC等多渠道,平台每天产生上万条新闻稿件,同时大数据资料库涵盖国内外法律法规157万余条,各类裁判信息1.2亿条。在庞大的数据库中,平台通过AI技术对“新闻+大数据”进行语料训练,在海量信息中帮助用户精选内容,对不同群体进行差异化传播,做到了为新闻匹配法律支撑,为法律提供新闻支持。

采用NLP自然语言分析技术。与人民法院出版社法信平台合作,引入NLP自然语言分析技术,对新闻资讯文本进行预处理,提取文章稿件中的法律要素,将新闻模型与法律文档模型进行交叉匹配,建立法律新闻系统的专用模型,实现类案匹配、相关推荐、法律问答等扩展服务。

利用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以人工智能为基础、用户需求为导向,将用户喜好作为个性化依据,从信息库中匹配用户喜好内容,实现新闻推送千人千面,使“受众本位”在传播过程中得以回归。

(图2:天平阳光新闻版块)

二是通过媒体服务数字化,助力智慧法院转型升级建设。

“平台化”思维在互联网时代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全面渗透到公共管理社会服务中,网络空间平台的构建受到全球化数字潮流影响,逐渐转变为具备智能、创新、互惠、服务等网络大格局。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和全周期综合服务,是平台建设的发展方向。

媒体服务数字化是平台用户不断增加的需要,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服务版块”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整合人民法院现有数据资源,采用智慧化手段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高效的司法服务。

利用集成技术实现跨系统对接。平台以服务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为目标,集成人民法院自有数据资源和服务平台,接入最高人民法院四大司法公开平台,以及法律法规查询、法院公告发布、执行监督举报、网络拍卖公告等10余项服务功能,设置诉讼指南、文书模板、版权保护等12个服务项目。其中,“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帮助用户一键直达自己所在省份的分平台参与诉讼服务,有效助力诉讼全流程一站式线上办理。上线以来,天平阳光“服务版块”始终围绕公众需求进行更新迭代,确保有的放矢、发挥实效,实现最大程度便企利民,保障服务实用性。

基于大数据技术拓展内容运营分析。平台结合法院审判业务和法官队伍建设实际,探索“互联网+学习”“互联网+党建”模式,设计开发“天平学院”和“天平党建”,服务法治人才素能建设。两大版块以大数据为基础,运用spark、hadoop等核心技术,构建综合运营分析平台。实现双平台一体化流量分析、内容分析、用户分析、热度分析,自动生成天平学院、天平党建主题报告。助力用户学习培训从“线下”到“线上”、从信息化向智慧化的转换,为加强政法队伍能力建设、提升法律人群职业素养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图3:天平阳光服务版块)

三是通过媒体平台数字化,服务“法律圈”垂直社交平台建设。

垂直化和精准化是目前媒体生态的重要特征,也是数字化平台的发展方向。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垂直社交版块”为用户提供法律交流和讨论的功能,通过“法律圈”构建紧密社群关系。内设辩题讨论、法律知识PK大厅,两者基于自然语言处理(NLP)技术实现,结合AIGC生成题库大模型。其中,辩论讨论功能根据辩题和题库大模型进行文本清洗、分词和词性标注,从而提取关键信息,基于规则、模板或机器学习方法生成相应的论据及观点;法律知识PK大厅通过算法实时匹配在线用户,控制“对战”流程,确保有效交互。

此外,平台依托“天平号”打造法院系统社交平台“法律圈”,吸引时政、法律、文化等领域专业人士入驻,通过PUGC内容模式构建法律主场。通过“天平杯·随手拍”大赛、“我的调解日志”等活动积极调动用户自发生产内容,聚合线上、线下双渠道流量。以短视频形式呈现分享内容,通过激活核心用户群体,释放用户内容生产力,从而建设法律人的精神家园。

(图4:天平阳光垂直社交版块)

二、探索科技赋能 推进数智融媒发展

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量子技术等新一代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数字化技术的触角已经渗透到各个领域,特别是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全面加速了数字社会的演进过程。媒体融合由技术驱动,展现出更加智能化与自动化的特征,技术从底层逻辑的层面介入媒体融合深度转型过程。视听融合与智能技术被融入虚实融生的内容生产过程,实现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对媒体生产转型的重构。

面对媒体智能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的新形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探索将人工智能运用在新闻采集、生产、分发、接收、反馈中,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算法”,全面提高舆论引导能力。近年来,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紧跟发展趋势进行产品升级,对数智环境下的新技术进行了有益探索,利用数字化赋能工具,提高新闻生产的传播效率和媒体产品的创意创新能力;利用传播手段数字化,构建智能化发展格局,推动法治宣传工作持续走向立体化。

利用3D视频,玩转数据新闻。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平台发布短视频《AI法官“正义”,带您走进工作报告》。通过3D建模,打造出虚拟空间、虚拟人物、虚拟场景,结合最高法工作报告进行叙述。作品从二维MG动画,到绿幕抠像加手绘,再到三维动画,利用活泼的表达形式直观生动地诠释新闻内容,从静态到动态,让重大主题报道“飞入寻常百姓家”。

(图5:《AI法官“正义”,带您走进工作报告》视频画面截图)

借助虚拟数字人,解锁报道新形式。虚拟数字人是元宇宙技术重要的组成部分,数字人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新闻播报场景提供了全新的思路。2022年,我们引入新技术推出虚拟数字人——“AI夏静”主播产品,以总社主播夏静为原型,通过深度学习、语音识别、情感识别、语音合成等技术,模拟人类的表情、肢体语言和语音,实时响应用户的指令和提问,结合AIGC进行千亿级大模型训练,通过3D建模以及海量数据训练学习,生成AI虚拟主播——夏静。两会期间,“AI夏静”与嘉宾围绕两会热点进行互动访谈,这种形式有效赋能了新闻的创新表达,为数字媒体的进步提供了强大动力。

(图6:《AI主播夏静和女法官们度过第一个“女法官国际日”》视频画面截图)

运用3D虚拟空间,打造事件第一现场。2022年9月30日烈士纪念日,平台推出H5作品《即使我死,你的事也不可能!这是她生前的最后一句话……》,作品讲述了拒绝当事人说情被杀害的湖南女法官周春梅的故事。其中H5第二部分的展览馆设置,首次对3D虚拟空间进行了尝试,通过建模,实现3D空间中悬挂2D平面作品进行展示,并通过手势等增加交互。

使用智能创作平台,丰富创作手段。平台的普法类短视频节目《民法君》将老百姓日常生活中可能遇到的法律问题以一分钟趣演案例的方式进行演绎,节目上线至今已制作播出近两百集,播放量达7.8亿。荣获首届中国行业媒体融合发展案例征评提名案例、第八届亚洲微电影艺术节最佳品牌作品奖等奖项。在“民法君”系列短剧智能创作平台中,通过自研GPT大语言模型支撑节目前期脚本创作工作,同时通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实现多模态、多场景、多语种的智能校验。在后期视频剪辑中,凭借AIGC根据原始视频素材,快速生成符合主题内容的剪辑片段,并进行AI虚化、视频调优,有效提高了剪辑效率和质量,为短视频创作提供了更多素材和灵感。

(图7:《民法君》系列作品)

此外,平台还利用5G技术打通信息传播的链路,助力内容生产提质增效。平台的“天平杯·随手拍”活动,充分发挥移动智能5G终端快捷、便利的优势,实现用户“在线采集”、编辑“在线加工”、终端“在线展示”的全链条线路,进一步激发释放平台用户的原创内容生产力。

三、筑牢安全防线 夯实高质量发展基础

当前,网络安全风险日益突出,网络舆论、空间话语权等软性网络安全隐忧增加。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维护国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的高度,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使全媒体传播在法治轨道上运行。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始终把做好网络安全防护工作作为平台建设的核心内容,坚持党管互联网,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时刻站稳政治立场,守好意识形态阵地,筑牢网络安全屏障。

系统安全方面,针对网络攻击和入侵,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体系,如:防火墙、入侵检测、入侵预防等相关安全策略。应用系统运行可视化管理平台,通过可视化实时监测和态势感知分析,防止黑客攻击和数据泄露,有效保护网络安全。在数据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制定严格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通过加密技术、智能卡技术、密码技术、网络行为监管技术、网络隔离技术等综合应用,将运维工作的质量(服务质量)与服务的效益(应用成效)紧密结合,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技术安全保障体系。

内容风控方面,平台通过多维度知识图谱、自然语言语义技术、图像识别技术三者结合,实现各领域之间的相互融合和渗透,达到精细化运营目的。平台将传媒总社全平台积累的知识数据进行智能化处理和数字化转换,实现对文本内容在涉政表述、不良信息、错别字、“黄赌毒”有害信息等方面的精准检测,实现对图片中人物、旗帜、标语等内容的安全检测,实现对视频内容的抽查检测。特别是引进“智能校对”,运用AI技术对新闻报道和法律文稿进行强制性预审,确保内容的准确性及合法性;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系统自动检测语法错误、拼写错误、事实错误等问题,并提供修改建议和参考。目前,“智能校对”功能承担了平台3500个“天平号”自媒体账号的内容校对工作。通过人工+智能双轨并行的方式,建立自主黑库,提升智能审核效能,保障内容管理与控制、系统运行的安全稳定,推动平台可持续发展。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今年九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调研时提到一个令人耳目一新的新词汇——“新智生产力”。总书记指出,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智生产力。新智生产力的提出,为我们进一步以技术创新推进媒体深度融合明确了方向。

在数字化时代,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技术赋能”,做到内容创造数字化、媒体平台数字化、媒体服务数字化、传播手段数字化,以这四点为核心构建智能传播体系。同时,也要依托“理念赋能”,用互联网思维、平台思维、用户思维等符合全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规律的思维理念,对媒体管理机制、组织架构、采编流程等多方面优化改革,从而更大程度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在数智化时代,要用好“技术赋能+理念赋能”,以数字化为重点开启双向融合之路,以智融媒体为共同目标。

在技术驱动和网络生态不断变革的当下,为应对互联网空间新形态和舆论引导需求,解决融合过程中的各种挑战和问题,天平阳光一体化移动平台将继续紧跟时代步伐、追踪行业前沿,积极深化法治作品辐射效应,借助“互联网+法治”不断提升法院新闻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水平,为深入推进审判工作现代化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