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中国边防警察报》走基层专栏 捧出边关泥土芳香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公安边防官兵上高原、走荒漠、守山口、进海岛,扎根基层,爱民固边,为建设强大稳固边海防作出了突出贡献。这其中,有西藏帕里边防派出所、新疆红其拉甫边防检查站、福建三都边防派出所等赫赫有名的先进单位和索朗、和志虹、杨军刚等被传颂的英模典范,但更多的则是默默无闻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普通单位和普通官兵,他们普通得像高原的石头、荒漠的沙砾,但是正是因为有了他们,才有了强大稳固边海防的今天。这些默默奉献的官兵不该被淡忘,反之,更应该站上新闻的舞台,成为报道的主角。

为了更多地将笔触和镜头聚焦边防最偏远单位以及驻守的普通官兵,更多地关注《中国边防警察报》记者足迹从未到达的地方,自2016年6月以来,《中国边防警察报》在原有的《走基层》栏目基础上,精心组织、重点推出《走进本报从未报道过的基层单位系列报道》专栏。这个专栏真实客观地报道基层边防官兵的戍边故事,用真诚、真心倾听基层边防官兵的心声,展现出基层官兵火热的戍边生活,成为《中国边防警察报》接地气、扬正气的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实践的特色专栏。

 选取官兵视角

   讲述一线精彩故事

关注偏远一线单位,用官兵视角,谈戍边感受,这是《走进本报从未报道过的基层单位系列报道》专栏最突出的特点。专栏内容有对长期艰苦偏远地区官兵的赞颂,有对生活改善的官兵喜悦心情的描述,有对官兵奋战缉毒一线情景的现场还原,原汁原味、贴近性强,讲实话、说真情,体现出《中国边防警察报》在改进文风方面的努力和成效。

每一期专栏中,均有《背景链接》《一线素描》《记者手记》《官兵心愿》《采访对话》5个子栏目。其中,《采访对话》是记者和官兵的一问一答,通过对话的形式讲述官兵的戍边故事。比如,去年6月,《中国边防警察报》记者在西藏墨脱边防派出所采访的时候,听到民警张俊驰讲述自己25岁生日当天的故事:步行了30多公里,从派出所一路向老虎嘴路段搜寻,然而即使花费5个多小时的时间和精力仍然没有找到失足坠崖的游客。讲到这些事的时候,记者看到张俊驰眼角噙着泪水,体会到了一线官兵为民服务的真情。

《官兵心愿》通过官兵的口述,讲述戍边生活中存在的困难以及希望得到解决的问题。例如2016年6月9日的《“金珠玛米”架心桥》这篇报道,士兵冯海涛告诉该报记者:“官兵喝的水是就近从芭蕉林里引下来的山泉水,矿物质含量很高,我们很多官兵得了肾结石,发病的时候非常痛苦。”这篇报道得到了西藏边防总队政委伏鹏的关注,在肯定该报社工作的同时,批示将进一步解决该地官兵饮水难的困境。宣传工作下情上传的效果在这个系列报道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除了这两个子栏目外,《一线素描》是记者在一线采访时的所见见闻。这些文章都是从官兵的视角出发,向广大读者讲述边境基层一线的故事。语言朴实亲切,注重细节描写,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读者在为边防官兵的不易发出感叹之时,也为该报记者的亲历而点赞。

这一专栏中的不少报道均得到过读者的好评,如《深情守护这片美丽的土地》《“神舟”腾飞时 卫士责任重》《辖区曾叫“虎狼山”》《“不毛之地”书写平安佳话》《盐碱滩上“红柳”红》等。只有真正走进基层,只有真正被基层的人与事触动,记者的报道才能感动读者,报道才会有温度,文字才会有养分。

  注重以小见大

   增加报道深度厚度

小故事可以引发大共鸣。《走进本报从未报道过的基层单位系列报道》专栏中的报道,从小事着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通过小视角,记录基层官兵真实的生活情形、倾听基层官兵真实的内心愿望、观察基层官兵真实的工作状态。有故事,见深度,成为读者喜爱这个栏目的深层原因。

2016年6月16日《“莲花秘境”守护神》一文,对西藏墨脱边防派出所进行报道,一名记者在记者手记中这样写道:“他们为救一名遇险游客,冒雨奔袭30多公里,返回时鞋从脚上‘撕’下来时,被蚂蟥咬得血流了一地,惨不忍睹……”这样的细节生动形象地反映了官兵当时的工作状态。而这样的细节在这一系列报道中处处皆有体现,这是记者走进基层听官兵口述得来的真实,并用饱含真情的笔触记录下来的。

 2017年3月23日《从“荒凉堡”到“生态城”》一文,展现了河北唐山“四点一带”和四大主体功能区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官兵的职责也从坚守苦海盐滩变成了全方位服务生态新城,使命与任务均发生了重大变化。唐山的变化与边防官兵付出的努力紧紧相连。该报记者通过叙述一件件小事,讲述了变化背后的必然性。这篇文章,看似报道一个小小派出所的点滴变化,但折射出经济发展大背景下发生的巨大变化,小中见大,提升了报道的思想深度。

  注重谋划部署

   树立媒体榜样

经济要扶贫,新闻亦要扶弱。艰苦贫瘠地区不是新闻荒漠,反而是盛产新闻的沃土,因为越是在贫瘠的地区,越是有一群甘于奉献、长期坚守的边防官兵和人民群众,他们的故事更独特、更感人。基层是新闻的富矿,只要肯俯下身子,就会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新闻素材。

让走基层成为一种常态,在走基层中走出新闻工作者的好作风;让编辑记者活跃在火热的基层、忙碌在生动的一线,在走基层中挖典型、找新闻。向读者捧出冒着热气、充满灵气的作品,这是该报创办《走进本报从未报道过的基层单位系列报道》栏目的初衷。

中国边防警察报社一直对走基层有一项明确规定,要求负责采编工作的编辑记者全年到基层蹲点时间不少于15个工作日,并且要同采访对象同吃同住同劳动,亲身体会基层工作生活情况。这也成为这个栏目接地气、有生气的制度基础。

一位曾接受过《中国边防警察报》记者采访的基层官兵说:“来我们这里得乘飞机、坐火车、坐大巴,最后再骑马、步行,从来没有记者来过我们单位,你是第一个。”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有多少真情,笔下才会有更多精品。截至目前,中国边防警察报社共组织了10次集中采访活动,该报社记者走进了20个从未报道过的基层单位,先后走访新疆、西藏、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云南、广东、广西等边防辖区,跨越10个省份20个地市,总行程上万公里,共刊发20个专版、近百篇文字稿件、50多幅图片,成为《中国边防警察报》创刊以来规模最大、反响最强烈的新闻采访活动,《走进本报从未报道过的基层单位系列报道》专栏也成为最受读者关注和喜爱的专栏之一。                           (作者:林春   编辑 葛洪才)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