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走进平泉:“绿色中国”大型主题报道引起关注

中国行业报协会组织“绿色中国”大型系列主题采访――走进平泉  影响大、效果好

本网讯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国记协关于做好“绿色中国”大型系列主题宣传报道工作部署,8月10至12日,由中国记协指导、中国行业报协会主办、中共河北省平泉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绿色中国”走进平泉采访活动顺利举行。此次活动由中国行业报协会副会长李曜升带队,人民日报、新华每日电讯、经济日报、农民日报、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环境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经济时报、中国改革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产经新闻报、新农村商报等12家媒体参与了采访。平泉市委常委、副市长邢晓光,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杨新蕾等领导向记者介绍了情况。

                   当地负责人向记者介绍灵芝培植情况

此次采访活动时间紧、任务重,有的记者下了夜班直接过来,有的记者中断休假赶来参加,有的记者带病前来。到了一线,记者们深入田间、厂区和林区,积极投入采访,给当地党委政府和被采访单位留下了深刻地印象。目前已有14篇报道陆续见诸报端,转载转发量不断增加,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得到了中国记协领导、地方政府领导的好评。

在三天时间里,采访团对平泉经济建设、农林产业、文化产业、土地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采访。

         承德亚欧果仁董事长薛尽禄介绍公司产品生产加工情况

人民日报发表了市长署名文章《产业扶贫,让农户“上得去车”》和《扶贫创新当有长远眼光》的评论,经济日报利用成组新闻图片报道《平泉建设宜居文明城》,新农村商报通过两个整版《一株山杏的循环升值之路》和《一个人 一座山 半生缘》,报道了该市农林产业的典型故事,新华每日电讯的《平泉:杏产业“吃干榨净”,尾矿也能“渣生金”》和中国环境报的《河北平泉以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带动脱贫攻坚 中国山杏之乡的绿色脱贫路》,反映了平泉的发展循环产业链的经验,中国经济时报的《特色农业 平泉脱贫攻坚》、中国改革报的《“三零”模式拔穷根 扶贫蘑菇结硕果》和中国产经新闻报的《食用菌产业推动平泉县脱贫》,报道了平泉农业脱贫的做法,中国文化报的《河北平泉:生态文明与文化资源相得益彰》、中国国土资源报的《河北平泉:尾矿砂中淘“金”》和《土地入股钱包鼓——河北省平泉市以土地撬动精准脱贫见闻》以及农民日报的《串起科研产业链的民营力量》,以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多业发展、精准扶贫的举措,产生了社会反响。

     辽河源自然保护区大窝铺护林员于辉合在工作室兼卧室接受记者采访

平泉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探索出了以“全覆盖、无缝隙”为标志的城市管理体系,全面推动城市管理精细化、智慧化;通过加强水环境治理和生态绿廊、绿地、绿林的建设,初步实现了“城在林中、林在城中”的生态格局。

                                        在蘑菇菌养殖场拍摄

                                                生长中的蘑菇

平泉以农业产业脱贫、区域脱贫成为全国脱贫典型,该市坚持绿色发展、精准帮扶、市场导向,共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从多方入手,包括发展经济林、种植菌类、水果和蔬菜供应周边城市和出口,做精细、高端产品,带领贫困户脱贫;围绕杏仁集散、深加工等带动区域内贫困户脱贫;利用变废物为能源,加工活性炭、压榨杏仁油制作饮料等,发展循环经济。该市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以农产品基地和农业龙头企业为发展主体,积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先后规划建设了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通过大力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循环农业,使之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

该市在推动生态文明和文化建设融合发展方面,规划保留原有的绿色生态,突出山、水、林、田、园的融合,在生态文化建设上因地制宜,突出原生态古韵。他们将围绕重大工程、循环产业链等方面打造一批样板,带动循环经济发展,全面加强城北生态新区建设,将北部新区逐步建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生态休闲山水田园的新区。

文图提供/ 朱胤元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在线留言

你必须 登录后 才能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