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味里的检察力量 ——记检察日报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
岁末年初,一股法治暖流在神州大地奔涌。根据中宣部部署和中国记协要求,检察日报社精心组织开展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39名采编人员分赴祖国各地,深入基层一线,用心记录基层检察机关在新春佳节期间的法治暖故事。此次“新春走基层”活动成果丰硕,报社各平台共发布“新春走基层”相关稿件777篇,其中报纸发稿42篇,网站发稿353篇,新媒体发稿382 篇,总点击量达2321.4万,微博话题#检察机关新春走基层#总阅读量高达4389.2万,同比增长8%。
精心组织,社领导带头采访
2025年,报社高质效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活动前期,全社采编部门共同发力报送选题,由编委会办公室和总编室合力拟定整体活动方案,提供高标准活动参照。社领导分别率队前往基层检察机关采访调研,与记者同吃住、共采访,大力宣传各地检察机关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进展成效,推出了《白山黑水间,冰雪检察故事热辣滚烫》《一条电线串起万家灯火》《老杨的心愿走进现实》等一系列全媒体作品。
同时,各采编平台均大力投入优质时段、版面资源,推动相关内容获最大限度展示和推广。报纸一版创新采用 “双头条” 组合形式开启 “新春走基层” 栏目,强化视觉效果;四版连续三日围绕平安、和谐、温暖三个主题,推出系列彩色专版,更具声势地展现了浓厚新春氛围下检察机关的履职尽责,同时,还结合春节“申遗”成功,推出一期视觉冲击力很强的专题版面。正义网在网站首页显著位置开设专题;最高检新媒体开设合集,并制作专属“新春走基层”的多类宣传图进行全方位展播,如红色banner图、封面图、微博配图等,全平台全方面营造活动宣传立体感。
1月27日,《检察日报》四版特别推出“守住浓浓年味儿”主题专版。版面设计图文并茂,视觉冲击力强。
在检察日报社全媒体传播推广下,诞生了多部影响力作品。短视频《“团圆号”列车,到站!2025温暖前行》在新媒体平台阅读量破百万,被中国记协微信“我的代表作”专栏推荐,网友表示“充满正能量”“为守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官点赞”;融媒体作品《白山黑水间,冰雪检察故事热辣滚烫》被多家媒体的旅游专栏转发,全网阅读量超10万;《捡来的标本差点让他获罪》全网阅读量超10万,多位网友评论:“涨知识了,不能乱捡东西”。
深挖现场,讲述检察暖故事
数九寒天中,记者睫毛凝结的冰霜映照着冰雪大世界等“高热度”区域的法治进步;新春庙会里,记者见证着检察官与非遗传承人的对话碰撞出文化传承的火花……记者以“新春走基层”活动为纽带,反映着民生呼唤下的检察作为,书写着火热实践中的法治新篇。
法治护航冰雪经济:从苦寒之地到发展热土。在零下47℃的黑龙江漠河北极村,记者团队克服超常低温,坚持实地采访,采写的《白山黑水间,冰雪检察故事热辣滚烫》记录下当地检察院服务冰雪经济大局的高质效履职,烘托了亚冬会热烈气氛,营造了和谐氛围。在“最北最冷最偏最远”的黑龙江省牡丹江市海林、宁安、绥芬河等地,采访团队采写《新“宁古塔故事”:从苦寒之地到冰雪天堂》,生动展现出当代“宁古塔”发展冰雪经济的崭新面貌和当地检察官在寒冬时节坚守一线的故事。
2025年1月,记者刘亚跟随黑龙江省宁安市检察院检察官前往镜泊湖走访,此处的宁古塔是镜泊湖上的一处仿古建筑。图片左一为记者刘亚。
司法为民暖心画卷:从个案办理到社会治理。《工作室里的“爱心单鞋”》展现了记者连续两年跟踪记录渐冻症患者陈杏莲与检察机关的双向奔赴,记者和检察官在春节前夕的探望更让陈杏莲感到欣慰。“后来我路过许多路口都很顺利,检察院真的让我们残疾人出行越来越方便了”,她朴实的话语也折射出当地残障人士经检察院帮助生活状态转好的近况。在《老杨的心愿走进现实》一文中,记者深入基层采访办案检察官和企业负责人,展现检察官通过办理一起汽修企业违规排放有害气体污染环境案,进而推动建立集中喷涂中心,真正实现“办理一案、治理一片”,推动当地环境持续向好作出的不懈努力。
法治年俗双向交融:从文化传承到现代治理。《欢欢喜喜过大年!厂甸庙会准备好啦》报道了中国四大庙会之一的厂甸庙会在首个“非遗版”春节的热闹盛景,同时也展现了检察机关的履职贡献。北京市西城区检察院持续关注以厂甸庙会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保护,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履职,为赓续传承中华文脉,守护文化基因和民族精神贡献了检察力量。《“检海行动”,合力拯救海洋的基层实践》记录了记者2025年春节前夕走访浙江省温岭市石塘镇小沙头村的救助站码头的亲身经历。记者眼看到检察机关监督治污后渔获满舱的渔船,感受到码头上渔民卸船和市民置办海鲜年货的忙碌景象,也通过自己的报道将喜气祥和的浓浓年味儿展现给读者。
改进文风,提升报道亲和力
活动中,检察日报社的记者们注重采用通俗易懂、贴近生活的表达方式和故事化手法报道基层工作亮点和生动案例,摒弃“官话套话”,视角更贴近群众。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地震之后,在当地检察院撤离灾区前夕,本报西藏驻站记者赴灾区重建现场,采写稿件《震区安置点里的别样年味》,报道检察干警、志愿者与安置点群众一起写福字、包饺子共贺新春的温暖场景。“有一次队员包饺子时找不到擀面杖,最后灵机一动,用胡萝卜擀起了面皮儿。”这样生动的细节描写,让读者仿佛能感受到现场感的喜庆氛围。《一条电线串起万家灯火》中,记者和辽宁省营口市鲅鱼圈区检察院检察官迎着凛冽的北风赶赴芦屯村,实地走访“迎峰度冬”关键期的电力保供情况。“走访结束时已临近傍晚,记者回望芦屯村,星星点点的灯光点亮了村庄。”简洁的场景描写和自然而然的感慨,使整篇文章更加贴近人心。
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们切实改文风转作风,真正做到了走得远、走得深、走得实。同时,记者也强化问题意识,敢于触碰社会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亲身体验展现问题解决后的成果。
记者们除了有的在最北边境零下40℃中遭遇罕见的“大烟炮”“白毛风”,仍坚持在寒风中进行户外走访,实地体验检察官办案的不易,有的还身体力行,带伤工作,创作出别具说服力的现场纪实新闻报道。
记者胡玉菡因接受膝盖前叉韧带重建手术,正在拄拐康复期,出门格外不便,于是特别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情况。时逢春运启动,记者提前联系了解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的无障碍公益诉讼情况,并拄拐前往北京丰台站全程体验,拍摄现场第一视角Vlog《拄拐记者打卡春运:无障碍出行,到底行不行?》,充分展现检察机关、社会各界对残障群体的多方联动和人文关怀。当天在拍摄完毕后,记者申请重点旅客服务,一路从北京乘车抵达江西,更加实证该服务的真实性、可靠性。
2025年1月22日,记者胡玉菡因接受膝盖前叉韧带重建手术,正在拄拐康复期,于是提前联系了解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的无障碍公益诉讼情况,并拄拐前往北京丰台站全程体验,拍摄现场第一视角vlog。图中坐轮椅的是记者胡玉菡。
这些法治中国建设的生动注脚是这个新春时节不会消散的温暖瞬间。当记者在漠河采访本上写下“最冷的地方有最热的故事”,当记者在春节前从冰天雪地的冰城哈尔滨“走”到四季如春的禅城佛山去记录检察机关的实干,当被采访对象说出“非常感谢记者对罕见病等特殊群体的关注和帮助,记者为我们办了实事”……这些暖心瞬间诠释着“新春走基层”的核心要义:法治的温度,既体现在法律条文里,又蕴含在社会生活的每个细节中。展望未来,检察日报社将持续深化“现场即立场、故事即态度”的报道思路,让更多“冒着热气、接着地气、透着灵气”的检察新闻,成为新时代法治中国新图景中最闪亮的拼图之一。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