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镜头留声 以笔触发声 勾勒流动交通赋能流动中国生动图景 中国水运报社新闻工作者新春走基层活动纪实
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1月14日至2月12日,中国水运报社新闻工作者深入基层一线,记录重大工程施工的火热场景,见证交通运输部门保障民生的暖心举措,呈现流动交通勾勒流动中国的生动图景。
港口码头、船舶甲板、施工现场、物流园区,在一个又一个连接中国经济脉搏的场域,他们以沾泥土、带露珠、焕新貌的全媒体新闻报道为交通故事书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去现场,叹流动中国的交通之变
在现场,记者以镜头留声,以笔触发声。中国水运报社推出《新春走基层·巡礼新工程》《新春走基层·见证新动能》《新春走基层·我的幕后故事》3个专题系列报道,分别聚焦国家重大工程施工现场的火热场景,交通水运高新技术、装备制造、创新平台等重点领域实践,以及交通水运职工节假日坚守岗位的故事,铺开中国交通以向新向强的生命力助力流动中国蓬勃发展的新画卷。
图为《新春走基层·我的幕后故事》系列报道(第一期)。
平陆运河、小洋山北项目……一批批重大交通工程投资大、周期长、技术复杂,也因影响深远而备受关注。中国水运报社派出近二十名记者,赶赴上海、广东、浙江、山东、重庆等十几个省(市),现场探访交通“超级工程”的诞生之路。
平陆运河工地上塔吊林立,机械轰鸣,记者对话平陆运河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劼耘,撰写报道《“世纪工程”新春建设不停歇》,展现工程建设关键节点“加速度”;小洋山北作业区的建设是长三角世界级港口群发展的重要一环,记者深入小洋山北项目西防波堤工程的施工现场,采写报道《铆足干劲开新局——小洋山北项目西防波堤工程全面复工复产》,见证了整个工程中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当长江中游荆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全面吹响复工复产“冲锋号”,记者来到复工动员会现场,采写报道介绍一揽子务实举措如何保障工程建设再出发。
一项项重大工程让中国交通更具韧性,一股股交通新动能让流动中国更加有力。
当数据成为发展航运新质生产力的关键要素,会如何赋能长江航运?记者实地探访长江航运数据中心,带领受众了解长江“最强大脑”,这个拥有船舶、船员、船公司等24类主题资源库,存储量达20亿条的航运数据中心,是水上春运信息供给及系统协同的新法宝。
各地记者还聚焦高新技术、装备制造,推出了《国产邮轮建设忙》《世界第一大港接入DeepSeek 宁波舟山港“智能客服”开启内测》等一批高质量报道,呈现新质生产力在交通水运领域落地见效的生动实践。
赴一线,赞春运之路幸福满满
2025年春运预计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将达90亿人次,这是一个意义重大的数字。人员流动创历史新高,人们的出行体验如何?重点物资运输顺畅与否?在一线,记者们见证了水上春运路的变迁为人民群众带去的收获。
“安全”这一人民群众密切关心的关键词镌刻春运始终。渤海海峡作为连接山东与东北的重要水域,被列为“海上生命线”。在这里,记者不仅感受了海事、救捞、航海保障等多领域共同开展海空联合立体巡航的震撼现场,也亲眼看到凌晨五点海岛的“第一盏灯”在烟台长岛海事处点亮。记者采写了《春运首日渤海海峡开展海空立体巡航》《平安春运的海上守护者》等报道,营造了“平安春运”的良好氛围。
图为中国水运网《新春走基层》专题网页。
人享其行、物畅其流在今年春运进程中变得更加可感。“旅游过年”折射着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琼州海峡也成为春节热门目的地之一。1月20日,记者与湛江徐闻港、海安新港,“绿源一号”船舶以及湛江海事部门工作人员深入交流,推出了深度报道《专船专运让新能源车过海更顺畅—琼州海峡新能源车过海调查》,全方位多视角展现水上“便捷春运”新举措为人民群众带来的获得感安全感幸福感。
情满旅途,是交通水运人以坚守奉献打造“温馨春运”的生动注脚。一艘艘渡船,飞不上万米高空、跨不过万里江山,却是莘莘学子、离乡打拼的人们往返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在东海之滨,记者乘渡船、跨海岛,撰写报道《海上温暖的归途驿站》;在长江中游,记者访锚地、观变化,撰写报道《海巡艇化身“红色班轮”—长江海事志愿服务温暖船民回家路》,暖心的举措化作温情的报道,通过全媒体平台到达受众指尖。
四十天里,记者们聚焦防范应对极端恶劣天气,关注保暖保供等能源物资运输和民生物资运输等,开展见闻式采访、体验式报道,讲述了一个又一个真实、温暖、精彩的水上春运故事。
促融合,融媒体力作融出“人情味”“文化味”
“你可能已经忘记了他,但在你出行的每个时刻,呵护你周全的就是他。”这段来自专题短片《幕后英雄》里的台词,令众多受众为之动容。而它所描述的“幕后英雄”,正是记者们镜头里在一线坚守岗位、默默奉献的交通水运人。
“除夕夜,我们守护的是这片海,也是许许多多家庭的团圆梦。”“东海救131”轮船长的话语犹在耳畔。回望新春走基层,一路走来,心中也收获了太多珍贵的瞬间。
最温暖的,是大年三十夜里“东海救131”轮上与一线救捞工作者一起吃过的“跨年饺子”;最感念的,是引航员将天然气、车厘子等物资引进港口装卸后远去的背影;最难忘的,是刚刚大学毕业的海事新兵尹晨阳主动提出坚守海岛参加春节值班;最感动的,是三峡船闸及升船机等“大国重器”守护者的家人特意留到第二天的年夜饭;最热泪盈眶的,是一位港口工人年幼的女儿从电话里传来的那句“爸爸,你什么时候回家?”
图为2025年1月27日《中国水运报》4版。
一篇篇深情报道,书写着这些默默无闻、不计得失的“小人物”,一句句朴实话语,镌刻着交通人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故事。
系列原创短视频,公益海报,直播,AI+……春节期间,记者编辑们推出了一批制作精良的融媒体力作。
时值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中国水运报社创新叙事风格,善用融媒技术,将行业专业内容与传统文化元素有机结合,“中央厨房”产出的融媒体报道有浓浓“文化味”。
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送王船仪式、船工号子……春节前夕,新媒体编辑访专家、查资料、勤调研,充分发挥各地通联站作用,制作“非遗贺新春|水上的非遗瑰宝”系列新媒体推文,用文字和海报向读者精彩呈现出一个个水上非遗瑰宝的故事。
元宵节当天,中国水运报社采编办公室的窗外,灯光秀正震撼上演,室内的新媒体编辑正在面前的两台电脑上打造一场“AI魔术秀”。《当水运元素变非遗“花灯”》使得船只、码头、灯塔等水运场景变成“魔术道具”,为受众带来了一场新奇的文化之旅。
图为AI+短视频《当水运元素变非遗“花灯”》。
这是一场聚焦关键场景的特色采访活动,这是一次充满温度和深度的一线大调研,这是一部于平凡与伟大间弘扬正能量的全媒体精品。新岁已启,中国水运报社一线新闻工作者仍然在路上。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