躬身基层沃土 讲好发改故事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综述
中国发展改革报社把组织开展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经济思想和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作为锻炼队伍,提高采编水平的实战训练,报社各级领导高度重视、精心部署。全社上下以“脚沾泥土、心怀真情”的姿态,报纸采编、网站、新媒体、地方记者站等部门通力合作,编辑记者积极参与,采写了一批接地气、有新意、“沾露珠、冒热气”的好稿件,生动展现了新时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改革的壮阔图景,为开年舆论场注入强劲正能量。
据统计,截至2月16日,该系列报道共发稿79篇,其中《中国经济导报》发稿14篇,《中国改革报》发稿14篇(有5篇两报均见报);报社两个网站(中国发展网和改革网)发稿51篇,两微及第三方平台上均开设“新春走基层”专题专栏,覆盖受众上千万。前后共计30多位编辑记者参与系列报道的稿件撰写、版面编辑、多媒体制作等工作。
一、高位谋划强部署,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
“新春走基层”采访活动,是中宣部组织新闻单位开展的全国性基层采访活动。报社党委积极响应、高度重视,将“新春走基层”活动作为年度重点工作之一,提前制定方案,明确“四个聚焦”报道方向: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实施成效、聚焦民生改善暖心故事、聚焦传统文化创新发展、聚焦基层治理创新实践。报社负责采编工作的领导多次在编前会上对开展“新春走基层”系列报道作出专业性指导,并就各部门协调配合做出周密部署。新闻采访部、总编室有关负责人积极组织,并亲自深入第一线采访。众多编辑记者踊跃参与,即使在春节假期期间,也不忘拿起笔、端起相机,记录下一个个温暖瞬间。
活动期间,报社给予了优质资源支持。在《中国经济导报》、《中国改革报》和中国发展网、改革网上分别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新媒体平台推出相关栏目,形成“报网微端”协同发力的传播格局。
在报纸方面,分别在1月14日的《中国经济导报》、1月15日的《中国改革报》的头版重要位置刊登系列报道的首篇稿件,并配以“开栏的话”,之后基本保持每期1~2篇稿件的刊发频率。甚至在春节假期后开工的第一时间,在两报(2月6日的《中国经济导报》2版、2月7日的《中国改革报》2版)各安排1个整版进行集中报道,并对版面进行精心美化,颇吸人眼球。
官网首页推荐、两微及第三方平台采用重点推荐与分主题打包发布等方式,共推送十余次,总阅读量近千万次。特别是将视角投向广大农村,将春节前后及期间的乡村新事集纳发布的《村村别样红》《首都这个村,拉满新春幸福感》《到浙江浦江,看“我们的村晚”》等文章,受到读者的喜爱。
二、聚焦经济文化民生,挖掘发展改革好声音
作为国家发展改革委主管的报纸,关注经济社会发展亮点是此次系列报道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如《场景驱动创新 虚拟与现实“共舞”》《千年古城苏州新型电力系统逐绿前行》《南瑞能源互联网技术是怎样炼成的》《锡林郭勒盟持续发力打响文旅品牌》《多地开启“低空飞行模式”》《边陲小山村“冷”资源激活旅游产业“一池春水”》《文旅融合走深走实“诗和远方”相得益彰》等稿件,对当下产业发展新热点新模式,以全新角度进行展示;又如《延链补链强链助力“冷资源”带动就业“热能效”》《“新社步”为群众的幸福生活“加码”》等稿件,反映人民群众关注的社会发展新动向新成效;再如,《温榆河畔千灯夜点亮京城新地标》《“和美”乡村“变”出农村现代化新图景》《同圆“安居梦” 共筑“幸福家”》等稿件,用记者亲身的所见所闻,展示各地发展改革的新变化新图景。
系列报道时间跨越春节,聚焦各地文旅产业成为记者撰写稿件的重要抓手。像《吉林伊通:年味日渐浓,满乡消费旺》《红火的“村晚”起笔共同富裕新篇》《北京朝阳区庙会热闹红火 传统与潮流交融碰撞》《说不尽山色与人亲 别样年味在心头》、《人形机器人送祝福 年味尽显“科技范儿”》《电影春节档:北京新地标“解锁”新年俗》等稿件,充分展现祖国各地欣欣向荣、人民群众欢度春节的美好景象。
三、改进文风提质效,鲜活生动入人心
在活动开展过程中,记者深入基层,聚焦基层场景,反映民情民意,展示活动成果,稿件普遍较为生动鲜活,富有现场感。
《一件花棉袄 情溢马家庄》,以国家发展改革委选派驻河北省灵寿县马家庄村第一书记王峰,在走访慰问村里的老党员和定点帮扶对象过程中,村民自发赠予亲手缝制的花棉袄和棉裤的小事,反映村民对驻村干部爱戴拥护的真挚感情,其背景则是驻村干部踏实肯干,带领当地发展致富的奋斗历程。整篇稿件故事性强、细节生动、饱含感情。
《千年雄关,来了“00后”巾帼守卫者》,从广西凭祥友谊关边检站6名年轻的“00后”女警日常的一次升国旗活动讲起,用这些普通人质朴的语言,讲述了友谊关口岸的发展变化,更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勇担责任的迷人风采——“我们要用最美好的青春,守卫最美的家园。”
《“老外”在黑河爱上中国年》,通过俄罗斯阿穆尔州的30多位“洋”朋友到黑龙江省黑河市“过新年”,感受花样式过春节的美好氛围,展现出中国文化、中国景色的浓厚魅力。
四、深入一线淬“四力”,锻造过硬采编队伍
在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活动中,记者“走得深”,“走得实”,“走得远”。有的记者曾深入江苏南京市地下20米的220千伏善南·南牵线地下电缆管廊;有的记者到达山村田间地头、城镇工厂车间;有的记者抵达东北边陲小村或西南边疆的边防检查站。在祖国的山山水水间,在百姓群众生产生活在第一线采访写作,很好地锤炼了“四力”。
活动期间,记者不畏严寒,不论北国、南疆、东部、西部还是中原大地,祖国的每个区域都留下了本社记者的足迹。实践证明,俯下身、沾泥土、带露珠,才能抓到活鱼,采到新鲜的内容。有热情,有干劲,才能写出带温度的稿件。
在南京市国电南瑞集团,记者亲身体验了持续引领世界的我国电网调度自动化技术;在苏州市相城区望亭镇华阳村荣大产业园,记者目睹了光储充一体化“全电共享”电动自行车安全智慧充电新模式;在湖南省常德市柳叶湖龙翔低空飞行营地,记者见证了低空飞行的实在进步;在北京市海淀区五棵松万达广场,记者拿到了人形机器人写的“福”字。……这一切,没有亲力亲为,是难以感悟国家科技进步的铿锵步伐,也难以写出真切动人的文字的。青年记者付朝欢在“新春走基层”期间采写了四篇稿件,她的体会是:“通过参加新春走基层活动,让我深刻认识到只有深入基层、践行‘四力’,转作风改文风,俯下身、沉下心,察实情、说实话、动真情,才能写出真正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作品。”
五、展望未来启新程,奋力谱写时代华章
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的成功实践,为报社做好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提供了宝贵经验: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报道理念,把镜头对准基层一线;必须强化“守正创新”的发展思维,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必须践行“四力”要求,锻造政治过硬、本领高强的采编队伍。
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发展改革报社将以此次活动为新起点,持续深化“走转改”,讲好中国改革故事,传播发展最强音。在“稳预期、强信心、激活力、增动力”上下功夫,用更具思想性、感染力的作品,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贡献媒体力量。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