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新气象 教育真情暖 ——中国教育报刊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回顾
一、高度重视
中国教育报刊社高度重视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1月初,报刊社党委、社编委会即按照中宣部、中国记协相关部署要求,着手精心制定活动方案,统筹部署报道工作。我们将此次“新春走基层”作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的重要载体,作为引导骨干采编力量深入践行“四力”和“走转改”的重要抓手。由社领导带队,报、网、端、微等相关部门和全国近20个记者站的骨干采编力量参与,分赴全国各地教育一线进行采访。
结合教育工作重点和教育行业特点,确定此次报道以建设教育强国建设为主题主线,开设“寒假好时光”“幸福中国年”“文化中国行”三个子系列,从小切口、巧角度反映教育新举措、大变化,讲述好、传播好来自基层一线的教育故事。
从1月14日起,《中国教育报》先后在重要位置刊发“新春走基层”报道24篇,其中4篇在一版头条刊发;中国教育新闻网和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均在首页或首屏开设了相关专题,中国教育报新媒体平台每日更新,报刊社全网全平台共推送“新春走基层”报道106篇次。
《中国教育报》在2025年1月14日一版头条刊发2025年“新春走基层”开栏首篇报道。
中国教育报微信开设新春走基层专栏。
中国教育报客户端新春走基层专题。
二、做出特色
总结中国教育报刊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特点和亮点,可以用“暖”“燃”“融”三个字概括:
1.体现教育特色,书写“暖”字
教育系统每天都发生着很多温暖人心的正能量故事。我们的报道立足行业特色,精彩呈现教育工作者用大爱传递真情的温暖瞬间。
很多大学生积极投身志愿服务,度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报道《青春情暖返乡路》《“津铁团团”温暖旅客归途》等捕捉了大学生志愿者寒假里放弃休息服务春运的感人瞬间。
记者直击大学生服务春运现场。
寒假里,很多教师怀揣着对学生满满的关爱,踏上了家访之路。报道《走进家门,打开学生“心门”》《冬日里的暖心家访》等讲述了这些暖心故事。
2.记录奋进情景,呈现“燃”字
寒假春节期间,很多教育工作者放弃休息,仍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奋斗付出。
乡村振兴的主战场上,教育工作者的身影从未缺席。报道《板栗“尖子生”出山记》《寒冬腊月 瓜果飘香》等展现了教育系统干部师生活跃在助力乡村振兴一线的昂扬精神面貌。
在陕西延安见证高校师生助力乡村振兴。
寒假里,很多高校师生依然坚守一线,开展科研攻关、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报道《农业“芯片”攻坚忙》《“集装箱”里科研新“气象”》等反映了这些火热的场景。
3.注重媒介创新,突出“融”字
中国教育报刊社将“新春走基层”报道作为提升记者、编辑融媒体报道业务能力的“练兵场”,着力打造选题有创意、有教育特色的融媒作品。
以1月27日推出的融媒体报道《东西南北中 幸福中国年》为例,该报道聚焦2025年春节是申遗成功后首个春节这个新闻点。在祖国东、西、南、北、中的省市中,各选一个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春节传统文化习俗进行报道,推出5篇鲜活稿件、5条精彩视频、一个精美版面、一篇微信推送,立体展现教育系统在春节期间寓教于乐的热闹场景和非遗年俗传承,与师生共迎申遗成功以后的首个春节。报道推出后全网传播展现总量破2亿,总阅读量达425.5万。
1月27日四版,展现东西南北中5所学校的非遗年俗传承。
图8-1至8-5均为报道视频截图。
三、力改文风
中国教育报刊社将“改进文风”确定为2025年的新闻宣传工作的重点之一,“新春走基层”活动正是检验效果的“试金石”。
我们走得远——北至哈尔滨,南至三亚,记者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15个省区市,既深入基层学校,也走进田间地头……
我们走得深——农历小年,奔赴老区延安,见证“寒冬腊月 瓜果飘香”;除夕夜,走进中国农业大学海南南繁育种基地,感受“试验田里的除夕”……
记者在岳麓山实验室采访。
我们走得实——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室外与孩子体验冰雪魅力,到老师家中一起包饺子、拉家常,与大学生志愿者在繁忙的春运现场一同参加志愿服务……
我们走得入心——用心用情记录下全国教育大会召开半年来各地教育的新气象新变化,“最美的风景是师生,最深的感悟在现场”,成为所有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记者、编辑的共同心声。
四、破圈传播
通过着力改进文风作风、创新表达方式,我们推出了一批融媒报道精品。截至2月12日,中国教育报刊社“新春走基层”报道全网传播展现总量3.257亿,总阅读量1156.5万。同时,《中国教育报》在微博、百家号两平台主持了话题词#新春走基层2025#,话题总流量达261.2万。
不少报道不仅在教育战线引发了热烈反响,还实现了“破圈”。以刚才介绍的融媒体报道《东西南北中 幸福中国年》为例,很多网友在发布的视频下热情留言:“真棒,太有感染力了,看了好几遍!”“传承‘非遗’文化从娃娃抓起!”“一代接一代传承,不断舞出中华民族的精气神!”
下一步,中国教育报刊社将进一步落实中央要求,不断锤炼“四力”,着力转作风改文风,创新表达方式和传播形式,为教育强国建设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