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法治新闻传播“最后一公里”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的实践与启示
按照中宣部、中国记协要求,2025年新春佳节前后,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精心组织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将其作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法治思想、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载体,践行“四力”要求的重要契机,“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的有益尝试,从选题策划、内容创作到传播推广,进行了全方位创新实践。通过深度策划提升新闻价值,特色赋能促推民众与司法共情,生动呈现增强可读性,融合创新扩大影响力,全方位、多角度讲述人民法院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鲜活故事,书写了国家安定、人民幸福美好图景的法治注脚,让法治好声音飞入千家万户。
“深度”策划,解码时代命题
在全媒体时代,法治新闻报道的深度不仅在于题材的重要性,更在于其能否穿透表象、触及法治文明的本质肌理。总社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以司法实践为棱镜,通过三重维度的深度策划,将法治建设的宏大叙事转化为可感知、可思考的新闻文本。
一是战略维度:锚定法治中国建设坐标。紧扣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关于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部署,把握时代脉搏,挖掘具有重要性和时新性的题材。《“绣花”功夫扮靓雄安城》一文,以雄安新区法院推进“网格法庭”建设为切入点,展现司法在社会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关键作用。选题视角突破了简单的工作动态呈现,将司法实践置于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战略框架中,既呼应了雄安新区“未来之城”的定位,又展现了法治作为社会治理“稳定器”的制度价值。
1月15日,人民法院报记者高倩倩(左二)来到雄安新区采访。图为记者旁听容城县人民法院法官在容东片区定安社区“网格法庭”给社区工作者培训调解技巧和法律知识。
二是民生维度:构建法理与情理的对话场域。《一份<法律咨询意见书>》,围绕重庆李子坝轻轨穿楼、附近交通拥堵这一民生问题,通过追踪法院出具专业意见的全过程,展现了司法介入民生问题的独特方式。报道不仅关注意见书的内容,更深入剖析了司法建议形成的法律逻辑与社会考量,揭示出“法理情”融合的裁判智慧,使报道兼具专业性与贴近性。
图为执行当日,重庆市潼南区人民法院执行干警来到位于潼南区太安镇蛇形村的鱼塘,在执行现场协助当事人搬运。
三是理论维度:揭示法治运行的深层规律。《“221套房子全都卖出去了”》关注房地产领域纠纷,以执行案件为切入点,呈现了司法化解经济社会矛盾的完整链条。报道跳出简单的事件描述,分析法院如何通过产权明晰、交易规则重构等方式优化营商环境,既展现了司法护航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又为理解法治与市场经济的互动关系提供了理论范本。
这些深度策划实践表明,法治新闻的价值不仅在于传递信息,更在于构建法治认知的思维框架。通过将具体案例置于法治中国建设的宏观背景下,新闻作品实现了从“事件记录”到“规律揭示”的质的飞跃。这种深度叙事既强化了媒体的专业权威性,又为公众理解法治提供了认知支架,在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进程中发挥着独特的舆论引导作用。
“特色”赋能,搭建司法与民众的“共情通道”
立足行业、深耕特色,不仅是行业类媒体塑造差异化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更是在重大主题报道中,有效提升传播力与影响力,实现深度传播的关键路径。“专业权威”无疑是行业媒体的突出优势,然而,若仅仅局限于简单的信息罗列与传递,极易陷入传播困境:对于行业内人士而言,内容缺乏深度与新意,难以激发兴趣;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又因专业壁垒过高,导致理解困难。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深刻洞察这一问题,积极践行新时代群众路线,坚定不移站稳人民立场。在春节这一特殊节点,记者将关注的目光聚焦于仍坚守岗位的法院干警,用细腻笔触描绘那些拿到执行款时激动颤抖的双手、阖家团圆时幸福洋溢的笑脸、张贴在新居饱含希望的福字,巧妙地将人文温度融入工作报道之中。
一是站稳人民立场,聚焦司法为民。《大红福字“缝”裂痕迎新春》以法官回访高铁施工噪声扰民纠纷当事人为切入点,通过生动的场景描绘,深刻体现出司法对民生细致入微的关怀。报道将复杂的司法工作转化为富有情节的故事,增强了内容的吸引力与感染力,让受众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业主舒心过大年》《暖心调解 安宅有方》《坐着法治列车回家过年啦》《“青行万里”护长城》等一系列稿件,全方位展现基层法院干警审判执行、普法宣传等工作场景,有力回应了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殷切期盼。
图为黑龙江省黑河市爱辉区人民法院法官杜文佳进村送法,在村委会会议室里认真回答村民提出的法律问题。
二是关注特殊群体,彰显人文关怀。《司法救助在年关》对湖北来凤县人民法院启动司法救助程序的报道,具有多重意义。从社会层面来看,它发挥了媒体的社会协调功能,通过对困难当事人获得救助过程的呈现,引发社会各界对司法救助制度的关注,进而推动相关部门优化流程,使制度更加完善。从人文角度而言,这一报道凸显了司法的温度与人文关怀,强化了媒体的社会责任担当。它以情感为纽带,拉近了司法与民众的距离,构建起司法与民众之间的“共情通道”,让民众在感受司法公正的同时,也能体会到司法的温情。
“生动”呈现,融合宏大叙事与微观故事
文风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作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好的新闻报道,要靠好的作风文风来完成,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得来。”文风背后是作风。只有不断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度践行“四力”,才能深刻感知老百姓对公平正义的迫切需求,敏锐把握影响司法获得感的痛点难点堵点,才能站在群众立场,用群众语言讲述群众关心的故事。
“新春走基层”活动不仅是一次新闻采访,更是一次转作风改文风的生动实践。活动期间,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59名记者、通讯员深入社区、市场、企业、乡村、工地、码头……足迹遍布全国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他们用脚力丈量大地,用眼力洞察真相,用脑力思考问题,用笔力书写担当。53篇有温度、有深度的新闻作品,篇篇千字,笔笔含情,以基层改革故事为着力点,以调解、执行、回访等为切入点,用朴实话语、鲜活场景、生动细节,勾勒人民法院以“小切口”改革举措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护航民生的生动画卷,以基层实践彰显党的创新理论的真理力量。专栏作品总点击量1131万,总转评赞量1.1万,微博话题#法院新春走基层#阅读量2985万,讨论量1.7万。
一是细节描写生动。“执行干警刚打开车门,小王就大跨步往前带路,干警们赶紧小跑跟上。”《节前执行不停歇》中,“打开车门““大跨步”“小跑跟上”三个连续动作,展现了执行干警雷厉风行的工作状态;《“孩子可以过个祥和年了,真好!”》描写法官刘振魁回访当事人的场景,“转身捧出一沓笔记本,又拎起一个大书包递给小飞”,连贯的动作既展现了法官的细致周全,又暗示着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网友评价,“非常正能量!看到了法院对孩子的关心、对群众的重视!”“真是为群众办实事的好法官。”“‘年猪宴’正在如火如荼地准备着。一块块新鲜的猪肉摆在桌上,系着围裙的大厨正烹饪着各式菜肴。”《“年猪宴”上动真格》的现场描写极具画面感,这些细节构成中国乡村年节的典型图景。然而正是在这样喜庆的场景中,被执行人雷某的失信行为被置于道德聚光灯下,展现了执行干警人性化的执法智慧。全网阅读量31.3万,转评赞268次。
图为春节前夕,浙江省淳安县人民法院执行法官汪志康来到淳安县某村村委会,为14名村民发放执行工资款。这是村民汪大爷在领取现金。
二是语言平实易懂。“苏法官,我拿到工钱啦!现在在回家的火车上。”这是《拿到工钱好过年》中农民工的致谢电话;“廖叔,春节临近,孩子们都回来了吧?如今两家院墙界线明晰,通行问题也解决了,祝福你们舒心过年。” 这是《和风吹拂“六尺巷”》中法官回访时的暖心问话;“呀!这是石雷,相当于古代的‘手榴弹’,这个东西咱得背下山去,交给文物局。” 这是《“青行万里”护长城》里长城保护员的生动讲解……记者将专业的“法言法语”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把复杂的司法案件和法律知识用简单有趣的方式表达出来,降低受众理解门槛,使新闻报道更易被大众接受,在传播法治信息的同时,提高了新闻的可读性。
“融合”创新,打造双向赋能新引擎
全媒体时代,融合传播成为提升新闻影响力的关键。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充分发挥报纸、网站、“两微一端”的全媒体组合优势,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的全媒矩阵,实现了传播效果的最大化。在渠道融合方面,报纸凭借深度报道和严谨分析,提供专业、权威的新闻内容;网站作为重要的信息中枢,承载海量新闻资讯,满足受众对信息全面性的需求;微博以其即时性、开放性和话题性,迅速扩散新闻,引发广泛讨论,制造舆论热点;客户端则借助个性化推荐算法,根据用户浏览习惯和兴趣偏好,推送定制化新闻,提升用户粘性。在内容融合方面,借助人工智能技术,以AIGC创意视频搭配文字报道和海报的形式,综合运用图片、动画等多元内容形态,将抽象的法律案例转化为生动鲜活、通俗易懂的可视化内容,让法治新闻从静态呈现转变为动态演绎。
图为2025.1.28“新春走基层”专版
一是打造融媒“爆款”,让冰冷法条变身“暖男”。《衣柜里的欠款人》采用“文字报道+海报+AIGC创意视频”的形式,将案例故事与地方文化、春节氛围相结合。这种融合多种元素的创新形式,不仅吸引了不同受众群体,还借助新技术拓展了法治作品的国际传播范围,体现了媒体在传播形式上的大胆探索与创新。该产品在新媒体平台的播放量超47.6万,被主流媒体纷纷转载,实现了“破圈”传播。
二是优化报纸版面,传统纸媒也可“颜值担当”。活动期间,报纸精心制作了“新春走基层”6个专版,以精美文字、鲜明视觉设计和融入新春元素的方式,实现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将法治故事变成了视觉盛宴,在传统纸媒领域提升了新闻的吸引力和传播力,展示了融媒体时代报纸版面创新的方向。
图为2025.2.5“新春走基层”专版
人民法院新闻传媒总社2025年“新春走基层”活动虽已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为未来的新闻报道积累了有益经验。通过深度策划、特色赋能、生动呈现与融合创新,成功搭建起司法与民众沟通的桥梁,让法治的力量在一个个鲜活故事中得以彰显。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