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陈国栋|我在北京很想您

 六月初的内蒙古高原,草原上的草长高了,湛蓝的天空,悠悠的白云,成为草原上流动的音符,随处可见“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壮美景象,令人心旷神怡。这个季节正是农牧民为一年的最佳放牧时节或最佳旅游季节的到来 在做各种准备工作的季节,而驻内蒙古包头市 的内蒙古煤炭地质勘查(集团)一五一公司的地质队员却已在野外各个项目点上奋战了四个多月了。

一  培根铸魂的地质文化

内蒙古高原包括长城以北的鄂尔多斯高原及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高原,是中国四大高原之一,平均海拔为 1000~1200 米。而活跃在内蒙古高原上的一五一公司(简称一五一)是一个专业从事煤炭地质勘查工作的地质勘查单位,前身为内蒙古自治区煤田地质局一五一勘探 队,成立于1964年3月,今年恰好是一五一建队 60 周年。

初夏时节,阳光温而不燥,明而不刺眼,循着内蒙古高原吹来的微风,按照与一五一党委书记徐茂华的约定,我来到了包头市,走进这个常年奋战在内蒙古高原,在地质勘查、生态建设、测量测绘、矿山服务四大板块深耕细作的地质勘查单位。

走进一五一大楼,“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醒目大字映入眼帘,让我倍感亲切,“三光荣” 精神可以说是地质工作者几十年来风餐露宿为祖国找矿、甘于奉献的精神支柱。

采访中,我对一五一党委在传承地质“三光荣”精神,结合新时代新征程提出的新任务,提炼出的“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开拓创 新”的文化内核;“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印象犹为深刻。

采访中,徐茂华对文化的深刻感悟让我视野大开,他说,文化是企业的性格,性格决定 了企业的命运;文化是企业的软实力,而软实 力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法宝;文化是凝聚人心,维系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石。

在一五一我看到了深耕于地质行业的浓浓 的地质文化氛围,如对外定期走访长期为之服务的矿山企业,在项目的推进中,跟踪随访,强化项目全过程管理;主动拜访意向客户建立新的合作关系的工作模式。对内出台《职业技 能素质提升三年激励计划》,申请创立了“包头市职工创新工作室”,建立了职工书画室、 图书阅览室、职工健身室,创办《阅·享》内刊,开展青年读书沙龙,举办职工才艺大赛、 职工艺术节暨客户服务节、知识竞赛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并运用网络直播、短视频的方式,吸引上万人在线观看。

2023 年举行的职工艺术节上,副总经理马鹏坤与从事声乐专业的妻子现场表演《为了谁》,物测公司的高磊、风险管控部的苑众奇根据自己在额济纳旗无人区开展调查,在距离边境 30 公里处被巡逻犬关照的实事,创作表演的情景剧《平凡的我们》,获得职工和网友们的高度认可。

文化建设有效提升了企业的凝聚力,提高了职工对企业的归属感、荣誉感。

文化建设的成果反映在工作自信、文化自信上,一五一党委从 2021年以来,坚持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将过去以勘查煤炭资源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地质勘查、生态建设、测量测绘、矿山服务四大产业结构,每年都将增加公司经营收入,增加职工收入作为公司的重点目标任务,连续三年都能如期实现, 特别是公司领导班子向全体职工作出的用三年时间,让在岗职工的年均收入达到10万元的郑重承诺,更是成为广大职工干事创业的原动力。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一五一承担的《内蒙古自治区东胜煤田呼 吉尔特矿区巴彦淖井田煤炭勘探》项目,煤炭储量超过19亿吨,被中国地质学会评为 2023年十大地质找矿成果之一。

一个200人的地勘单位,2023年组织实施的各类项目达 60 个,合同金额 5931 万,全年累计开动钻机 39 台次,完成勘探项目24项,竣工钻孔122个,完成钻探进尺29760 米,测井 22002米,编制完成报告35份,完成目标值的153%,净资产保值增值率达到100%谈到企业文化建设时,党委副书记、工会主席万选才深有感触地说,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是我们一五一的文化内核,是全体职工在工作实践中认真践行和总结提炼出来的。就拿“团结一致”来说,有班子的团结、队伍的团结,我们就有战斗力,就敢接硬活打硬仗、而且能够打胜仗。2023 年底,为了完成全年任务,班子成员分头外出去要工程款,在风雪交加、高速路关闭的情景下,总经理裴桂淼、常务副总经理谢世英走小道,从一个单位另一个单位,保证了任务的完成。

2023年一五一在鄂尔多斯台格庙实施煤炭补勘项目时,在钻进的过程中,钻机的一个配件损坏了,当时仓库里又没有备用配件,如果停钻时间久了,钻具钻杆在钻孔内无法提上来,将会造成埋钻或卡钻事故,给单位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经多方联系终于在300多公里外的白云鄂博矿山找到了配件,为尽快拿到配件,杨卓、徐法东两人连夜开车往返700多公里,在早上5点多钟将配件送到机场,安装好后即起钻,避免了一起孔内事故的发生,而他俩已连续 25个小时没有合眼了。

说起一五一培根铸魂的地质文化建设,就不能不说党委书记徐茂华。2023 年 10 月的一天,《中国绿色时报》的记者王江江给我打电话:我家乡的包头市一五一煤田地质队的书记来北京出差,他喜欢文学,写的诗有一定水平,而且对地质文化建设有些想法,你能否与他见一面?我当时就答应了。为了表示我对来自野外一线且重视地质文化建设的地质队领导的敬佩之情,我还邀请了中国矿业报社总编辑、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副主席赵腊平、《大地文学》执行主编、中国自然资源作协秘书处副秘书长贾志红一同与徐茂华见面交流。

果然,我们的见面直接促成了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组织作家分两批到驻包头市的一五一深入生活,进行文学创作采风活动,因为这个地质队有60年的历史了,有太多的故事值得去挖掘。

严格来说作为地质队员,徐茂华算是半路出家,他是在2021 年4月,从包头市青山区副区长岗位上调任一五一党委书记、执行董事的。之前他先后在包头市水资源管理处、包头市纪委监察局信息中心、白云矿区纪委、包头市委办公厅工作,有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较强的文字能力,熟悉地方机关的运行规则,有较好的人脉资源。

他到地质队后,通过深入的调查研究,针对产业结构单一、历史遗留欠款清欠难度大、职工收入低,人才留失严重等问题,提出:加强和夯实勘查主业,全方位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构建多元化产业格局的发展思路。

强调要转变思想观念,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毅力,从思想上摒弃传统“等、靠、要”观念,主动出击,积极作为。加强与政府部门的联系,顺应国家重大战略调整,围绕 “一带一路”“京津冀一体化”“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等国家战略寻求项目。加强与自然资源部门联系,在环境地质、灾害地质、生态地质等方面主动出击,寻找发展空间。

引导干部、职工树立“大地质、大生态、 大服务”的理念,在生物能、地热能、煤层气、页岩气、矿山生态修复、乡村振兴与绿色发展、水土污染调查、煤矿水患调查、采空区积水探测等方面开拓市场。

经过几次接触和交流,我对徐茂华的印象是:这是一个有思路、敢担当、睿智、能心无旁鹜干事的人。

他在包头市青山区任副区长时,全力组织实施大青山南坡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大青山南坡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工作,推进大青山南坡绿色廊道建设,尽到了为官一任,绿化一方的责任。在包头采访期间,我用了一个下午的时间到大青山南坡生态修复现场参观,通过现场展板图片对过去场景的展示与眼前情景的对比, 我看到了一座绿树成荫、水塔林立、山青水秀绵延二十多公里的大青山屹立在包头市北部,成为这座北方工业名城的后花园。

调任一五一党委书记后,他坚持和发扬地质行业的“三光荣”精神,将地质文化建设作为提高单位软实力,凝聚职工队伍的高度来认识,带领班子认真践行“人民至上”理念,处处以职工利益为重,不断为职工谋福祉,提出 从 2021~2024 年,三年内实现职工人均收入达到10万元的目标。以致于在2023年兑现2022年目标时,因工资总额超支,徐茂华和班子成员工资分别被扣了不小的数字,但他们认为职工的收入增加了,值得!

我真心地希望以后无论一五一体制机制怎样改变,但业已构建的“地质勘查、生态建设、测量测绘、矿山服务”的产业格局,“团结一致、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文化内核,“艰苦奋斗、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开拓创新”的企业精神要坚持下去,三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了,这些都是符合一五一实际的。因为“它”给单位、给职工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利益。

二  毛乌素沙地中的勘探现场见闻

2024年6月1日这天是周六,一大早我们采访小组一行五人沿着210国道向远在300公里外的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境内的黄陶勒盖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巴彦高勒煤矿431盘区补充勘探项目现场驶去。

我查阅了交通资料得知,项目现场交通十分方便,向北约130公里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东胜区北到包头市有108公里,向南约 60公里就是陕西省榆林市,距陕西省榆林机场也就50公里。

一路上,一五一办公室主任张国峰给我们讲述了煤田地质人在内蒙古高原开展煤田地质勘查,在黄河流域开展历史遗留矿山生态破坏与污染状况调查的故事。出于对高原风景的新鲜感和煤田地质人的动人故事所致,不知不觉我们就来到了项目部驻地。

项目部坐落在沙地中的一个有三间平房的小院子里,迎风飘扬的一五一队旗格外醒目。一下车,我们就被热情好客的地质队员们围住,并为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欢迎仪式:项目部地质工程师卢国繁启动了他用矿泉水瓶和小电动机研制的喷泉,从三米高的位置向下喷撒水,让我们在炎热的沙漠中感受到了丝丝凉意,大家兴奋地在喷泉下戏水合影。

巴彦高勒煤矿431盘区补充勘探项目地处毛乌素沙地的东北边缘地带,海拔高度为1296米,属高原半沙漠地貌,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风积沙覆盖,多为新月形或波状沙丘,没有基岩出露,植被稀疏,沙地中的植物多以沙蒿、沙柳为主,是典型的半荒漠地区。从气候特征看,属于半干旱的温带高原大陆性气候,太阳 辐射强烈,日照丰富,干燥少雨,风大沙多, 无霜期短,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炎热难耐。

一五一纪委书记赵乐介绍说,2023年11月,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炭有限责任公司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发布“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炭有限责任公司巴彦高勒煤矿431盘区补充勘探2-1、2-2 煤层勘探工程”招标公告,我们参加了投标,并成功中标,中标价格为836 万元。项目的任务是提高巴彦高勒煤矿431盘区 的勘查程度,并对勘查区水文工程地质条件做进一步评价,为煤矿下一步接续开采提供地质依据。

2024年1月31日,内蒙古高原的室外温度为零下27度,再过十天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此时,正是人们准备年货, 或呆在温暖的室内写总结的时候,而一五一承担的巴彦高勒煤矿431 盘区补充勘探工程却在冰天雪地里正式开钻了。

冬天是个深情的季节,漫天雪花总会应了冬的邀约,款款而来。而高原的冬季,可谓是北风凛冽,所有的生命都开始向最温暖的地方集聚,而一五一的地质人却在最冷的地方以最热闹的方式欢度春节。

在项目部驻地,钻探负责人程伟介绍道: 补充勘探工程共在 9.12 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设计 了 14 个钻孔,其中水文长观孔 3 个,地质钻孔 11 个,钻孔平均孔深为 800 米,钻探总进尺为 11280 米,同时还要运用地球物理测井、样品采集化验等勘查手段,为勘探服务。

针对我们关心的绿色勘查理念在勘查工程 中如何体现的问题,水文工程师于洋说:我们在勘查施工中坚持绿色勘查原则,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勘查活动的全过程,采用新手段、新方法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轻勘查活动对生态环境的扰动、污染和破坏。我们制定了勘查生态环境保护、土地复绿等规章制度和保障措施。勘查工作结束后,我们还将对勘查活动造成的环境影响,按照相关规范标准及恢复治理要求,及时开展环境修复治理工作。

于洋是蒙古族,今年 37 岁,老家在辽宁省阜新,毕业于辽宁工程技术大学。他不仅能讲一口纯正的蒙语,还能够写一手漂亮的蒙文。晚上,我们在一起聚会交流,因为第二天我就要返回包头了,他深情地用蒙语说,“我在包头很想您”,并用蒙文将这句话写在我的采访本上。

中午,我们一行驱车走向正在毛乌素沙漠东北边缘地带的项目施工现场。我是第一次看到毛乌素沙地,对毛乌素沙地的一切充满着好奇。毛乌素在蒙古语中的意思是“坏水”,位于陕西和内蒙古两省(区)交界处。毛乌素沙地是中国四大沙地之一,面积达 4.22 万平方公里。

行走在毛乌素沙地上,我观察到两个十分 有趣的现象,一是沿途看到的固定和半固定的沙丘多且面积大,说明通过多年的治理,大多数的沙漠已成为沙地。二是一路所看到的沙丘上,都种植有沙蒿、沙柳等植物,而且在局部已呈现绿树成荫的状况,说明毛乌素沙地上有降水,而且还不少,同时地下 100 米左右的黄土层中有地下水滋润着沙地上的植物。

查阅有关资料得知,经过几代人近 60 年的持续治理,毛乌素沙地已成功治理了 600 多万亩,治理率达 93.24%,林木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时的 0.9% 上升到如今的 33%。相信在 不久的将来,毛乌素沙地将会从中国版图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毛乌素草原和林地。这可是我们中国向世界和人类贡献的一份保护和修复生态的样本,也是人类奉献给地球家园的宝贵礼物,体现了人类对地球村的呵护与担当。

我们乘车在沙地中行驶了大约 10 多公里后,来到了正在施工的两台钻机现场。我分别向机长和正在井口边操作钻机的班长了解钻具口径、孔内钻进情况,仔细观察了从地下 500~780 米取出的岩芯构成情况。

在现场我看到用来做钻进循环液的泥浆池下部使用了整块的塑料隔离材料,这是防止泥浆渗透到沙地深处造成污染的措施,这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地质勘查中的具体体现。

程伟指着从地下取出的岩芯说,地下100米属于黄土层,100~500 米为白垩纪沙层,500米后为侏罗纪地层,到了侏罗纪地层就开始见 到煤,一直打到 800 米还在煤系地层中。因为 达到了地质目的,所以在钻进到 800 米后,我们就停钻。

监理公司总监张磊兴奋地对我说,我们脚下的沙地是个宝,地下 500~1500 米左右有 煤且是优质煤,3000~4000 米有煤有气还有油。张磊 50 多岁,在内蒙古高原从事地质工作多年,算是老地质人了,他说的话应该是有根据的。

赵乐说:巴彦高勒煤矿 431 盘区补充勘探工程的工期是半年,高峰时,我们开动钻机达9台,工作人员达到100多人,现在工程已进 入收尾阶段,到 6 月底完成全部钻探任务,同时要向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提交地质报告。按照合同规定,提交正式报告后, 公司就要支付我们前期垫支的 400 多万元的合同款,目前已列入支付账,等地质报告评审通过后,余下的 400 多万元也将支付给我们。

听到这儿,我明白了,从年初工程施工到现在近 5 个月的时间,一五一都是只有付出,没有收入,而且垫付的数额还不小,这种状况在市场竞争激烈环境下是难以避免的,也是许多地质队普遍遇到的问题。

当我问到:补充勘探工程在实施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怎么办时?赵乐有些激动地说,我们是一支有“三光荣”精神的队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奉献的队伍。一般的困难、问题,项目部自己解决,遇到自身无法解决的困难和问题时,就向公司和相关单位请示。比如,我们在施工 4 号钻孔时,老乡要求的补偿高,超出了项目部的承受范围,我们就请示汇报,最后钻孔移动了 1.32 公里。还有就是资金问题,工程从中标到现在施工快结束了,我们都在垫支施工,与我们合作的九台钻机也是垫支施工,大家想的是高质量地按照合同要求提交地质报告,这样才能及时完成任务进行决算。

职工每月的工资能及时发放吗?这是我比较关心的问题。赵乐说,发!职工每月的工资、野外补助都正常发放,不能因为没有收到工程款就不发职工工资。听到这话,我对一五一领导班子以职工为中心,把职工利益放在第一位的做法肃然起敬!有这样的职工队伍,有这样的领导班子,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中还用担心生存发展的问题吗?

为寻找佐证,同时也想了解一五一承担的项目出资方对地质队的评价,我专程来到内蒙古黄陶勒盖煤炭有限责任公司,拜访了公司副总工程师王定国。他说,我们整个矿区有 65 平方公里,2014 年投产,年产原煤 800 万吨, 煤炭可采储量达 10 亿吨,可生产 50 年。王定国说,这里的煤炭质量好,生产出来后通过火车运输直接进银川电厂发电。我们请一五一地质队做补充勘探工作,是为了增加工作密度,了解煤层的稳定性。我们是第一次与一五一地质队合作,他们不仅专业、效率高,而且职工都非常敬业。

三  我所遇到的地质人

我在一五一前后四天时间,先后采访了 20 多名干部职工。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机关大楼文化氛围很浓,“红船精神”“建党精神”“长征精神”“蒙古马精神”“三光荣”精神非常醒目地张贴在走廊上,走在大楼各层却很少见到有人在走动,就是到了中午开饭的时间,食堂里吃饭的职工也不多,一问得知,目前正是大忙时节,很多人都去野外了,在队部机关的同志也都在忙自己的工作。采访中有三个地质人让我难以忘怀。

第一个是赵乐,一五一纪委书记。我在一五一采访期间与赵乐接触最多,无论是到野外勘探现场还是在队部机关,我从他那里采访到了很多素材,而且谈起地质方面的业务时,他都不会让我失望,于是就有了想更多地了解他的想法。

赵乐今年 40 岁,老家在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中旗。2007 年毕业于包头师范学院历史专业后,到包头市青山区经纬中学任高一年级历史课老师。2009 年 7 月,一五一党委办公室公开招聘干部,赵乐应聘调入一五一。谈起第一次到野外工作,赵乐说,最大的感受就是“艰苦”。我是 2009 年 7 月 6 日 到队,8 月 8 号出野外到一个铁矿勘查项目现 场,当时有二台钻机在工作,工作地点是荒无人烟的山沟沟,手机没有信号,当时我就想,如果让我长期呆在这样的环境里工作,我肯定呆不住。随着对地质工作、生活的了解,与同事们一起出野外的时间越来越多,也就慢慢适应了,并且还在矿产资源调查项目上干了 3 年。2015 年,我们在大兴安岭开展矿产资源调查工作,一天在鄂伦春自治旗跑野外时,有名职工叫朱元凯,去山上采样时,因 GPS 没电了,到时间了他还没有下山,项目部的人非常着急,大家分头去找,经过几个小时的努力终于找到了,朱元凯见到同事后就晕倒了。那个场面一直深深地印记在我的脑海里,在野外开展工作安全是第一位的。

2017 年赵乐调到经营管理部,当了三年的负责人后,2020 年到党委工作部任职,2021年 11 月任纪委书记。

谈起今后的工作打算,赵乐说,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今年准备报考太原理工大学工程管理研究生。

第二个让我难忘的人是连世夺,一五一监督检查室主任。

《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 山图班调查》项目,是一五一调整产业结构,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的国家战略相融合的有效之举。最初,包头市沿黄河流域的各个区,都开展了图班调查,按照定额测算,一个图班的调查经费是一万元, 由于地方经费不足,全市有 1597个图班交由一五一调查,且项目经费只有 50万元。《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图班调查》项目时间紧,任务重,资金不足,接还是不接,对一五一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经过再三权衡利弊,一五一临危受命,承接了这项对一五一的发展有深远意义的调查项目。

经过短期的业务培训,来自各部门的 16人分成四个组,在 2023 年 3~4 月的两个月的时间里,各组每天早出晚归,中午自带干粮,在黄河流域的深山、沙漠中开展图班调查。

今年38岁的连世夺也是图班调查小组成员,他曾经在野外调查时与小组同事失联,让大家为他担忧了几个小时。

谈起这事,连世夺笑着对我说,2023 年 3 月,天气还很冷。一天,我们小组在大青山开展图班调查,到下午四点时还有二个图班的调查没有完成,我就让驾驶员将车开到最后一个点附近等我,等我做完图班调查,一看手机没有信号,联系不上小组的同志,我就沿着山脊走,一方面是看手机有没有信号,另一方面是 站在高处也看得远一些,走了将近 2 个小时,我看到车了,我大声喊又向他们挥手,但他们没有看到我。于是我就下山跑到路边上等,终于在夜幕降临的时候与小组同志会合了。

一五一开展《黄河流域历史遗留矿山图班调查》项目,我还听到许多故事,有在调查时被牧民的牧羊犬追着跑的,有在边境上被误认为有越境企图的,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问题,最终一五一都较好地完成了任务,向上级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第三个让我难忘的人是裴桂淼,一五一有限公司总经理。一五一队改制为企业后称谓为一五一有限公司,改制前的地质队有队长,改制后的公司就有总经理了。也许我的观念过于守旧,我还是无法将队长和总经理两个角色等同起来,我还是觉得叫队长亲切,地质队的称号与新中国的诞生有着密切的联系,就拿一五一来说,如今也有六十年的历史了,可以说地质队的名称本身就是国家级的品牌。

在包头采访时,我与一五一总经理裴桂淼聊起了他的地质人生。裴桂淼在地质队工作了 30 年,当过钻探工人、钻探技术员、副机长、 钻井公司副经理、在队办公室、行政综合办公室、人事科等管理部门担任过负责人,2011 年就开始任地质队副队长,2014 年任队党委书记,2021 年地质队转制后任总经理,可以说他是一名资深的地质队员。

兴许是多年从事地质工作的相同经历,我 们的交谈没有任何专业障碍,只感觉时间过得太快。因为我也在地质队工作了 10 多年,而且还从事过三年的钻探工作。

裴桂淼,1974 年 5 月出生于内蒙古巴彦淖尔乌拉特前旗。1994 年从辽宁省阜新矿业学院水文与工程地质专业毕业后,就来到一五一队。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地质队承担国家计划任务很少,为了生存就到社会上去开辟地质市场。

那时,一五一队在陕北高原给延长石油局勘探石油,裴桂淼作为新入职的大学生被分配在钻机上当钻工,而且一干就是三年。当钻工时,他就喜欢研究地层、地貌,分析钻机的结构及配件。有一次正在钻进时,钻机出了机械故障,裴桂淼判断是钻机离合器的问题,经临时处置后,及时将孔内的钻具提上来了,为此,裴桂淼受到了钻井公司领导的表扬,并晋升为钻探技术员。

1999年,在陕西省延安市甘泉县崂山区打石油勘探井时,心思缜密的裴桂淼收集了一些 60 年代的钻孔资料,通过测井曲线分析发现在井下 438 米的地方有油气显示,于是他就作为设计书中的重要内容给予标注。

裴桂淼非常清楚地记得,一天上午,当钻进到了 438 米地层时进尺很快,他就提醒班长注意节奏,并捞了一些沙样,清洗后用荧光灯照射沙样呈乳白色,为了确保沙样质量,他又重新将脸盆清洗一遍,重新接了沙样,经荧光灯照射确定在这一层位附近有石油资源。于是他就跑到村东口用村公所的电话,向矿山技术 部门的张永春科长报告,张永春让他取个样。

裴桂淼说,回到钻机后我在打了2.10米的进尺后,取出了 70 公分的油乎乎岩芯,证明岩芯的含油量很高。接着我们又下钻到 438 米这个层位使用泥浆进行钻进,钻进时循环上来的泥浆就携带着原油,当时已是深夜一点多了,起钻后已是凌晨 5 点多了。而这时钻孔内发出异常的响动声,不一会儿就发生了井喷, 泥浆从钻孔内喷出,喷得比钻塔还高,随后就喷出了石油,连续喷了三天,每天大约有100多方。直到重晶石、火缄、纤维素、纳土等压井材料运到现场后,我们将井喷问题处理了,钻机恢复了正常钻进。

当时,延长石油局已将甘泉县崂山区列为贫油区,准备放弃进一步开展勘探工作,而我们地质队却为他们打出了第一口自喷井,从此,一五一地质队在陕北高原可谓是声名鹊起。谈到这儿,裴桂淼自豪地说。

从1994年到2004 年,一五一地质队在陕北找了十年的油,每年完成的产值约 600 万元。后来,因石油勘探市场萎缩,煤田勘探市场红火,一五一地质队就转回本行了。

在陕北高原为延长石油局在贫油区勘探出一口自喷油井,是裴桂淼从事地质工作期间最值得回忆的高光时刻。

我们的交流从陕北高原聊到了内蒙高原。如今作为总经理的他,谈起自己最为关注的事时。他说,目前,我们的人均收入与包头市的差不多,这几年我们每年都提出了给职工增加 工资的目标,而在包头的勘探市场任务少,我们只有向外发展,只有通过全体职工的共同奋斗,不断夯实“地质勘查、生态建设、测量测绘、矿山服务”的产业格局的基础,我们地质人才能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创造出新的辉煌。

包头之行,让我深入地了解了一五一,结识了一五一的很多地质队员。在一五一,我看到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在传承光大。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了一五一的希望所在。

在我即将打完本篇文章最后几个字的时候,一个个熟悉面孔如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涌现:徐茂华、裴桂淼、谢世英、万选才、赵乐、卢国繁、于洋、陈哲、程伟、张国峰、连世夺、李静、石硕杰、陈玉玲 ……此时,正是欢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五周年的时候, 他们奋战在野外生产一线,我就用于洋工程师教我的蒙语对他们说:“比北京的骑马杆唉妈尔!”

——“我在北京很想您!”

选自《北极光》2024年第六期

陈国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大地文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级研究员、文学创作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国自然资源报》等报刊发表报告文学、散文、评论等200万字。报告文学《地球印记》获2022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奖。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