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陈国栋│兴文新颜

 

兴文新颜

陈国栋

仲春三月,草长莺飞,万物吐绿。北京的桃树、梨树上的花蕊已开始绽放,河边的柳枝随着气温的上升而露出了久违的绿意。而此时地处川滇黔结合部,四川盆地南缘的兴文县,却是清晨春雨绵绵,隅中春风拂面,数不清的花朵在春风的助力下争相斗艳,红的、黄的、紫的、白的,组成了一个绮丽芬芳的花的世界。

2018年9月,《攻坚,在路上》(兴文篇章,驻会作家刘光富创作)作品研讨会在兴文举行,我借此机会用了一天的时间跑了几个地方,对兴文有了一些了解。四年又六个月后的2023年3月,我再次来到兴文,参加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在四川的首个自然生态文学创作基地的揭牌仪式,并用了四天时间先后到了仙峰苗族乡、僰王山镇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九丝城镇建武村的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等地采访。随着采访的深入,我对兴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特别是兴文的红色文化、地质奇观、万顷竹林和美丽的田园风光在我脑海里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长征精神代代相传

兴文县是四川省最大的苗族聚居县,12个乡镇中有4个苗族乡,总人口50万人中苗族同胞有5.2万人,全县面积为1380平方公里。

兴文县有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因特殊的地理位置,兴文是川南早期革命的主要发源地,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北上抗日的路经地、中国工农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策源地和转战地。中央红军北上后,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这里浴血奋战12年,牵制了国民党军对中央红军的围追堵截,有力有效地策应了中央红军北上长征。

1935年1月29日,中央红军分别在川黔交界的土城、猿猴(元厚)一渡赤水河进入川南,粉碎了国民党军不准红军入川,将红军歼灭在贵州境内的阴谋。中央红军主力进入川南的古蔺境内后,原计划经叙永、兴文,向长宁集结,然后在宜宾附近渡过长江进入川西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因国民党反动派调集10个旅进驻叙永、长宁一带布防堵阻,且在从宜宾到泸州、重庆沿长江两岸布防重兵。为此,在红一军团抢占叙永,连续两天没有攻克县城的情况下,中央红军及时调整原来的部署,果断撤出战斗,向兴文转移。2月3日,红一军团领导林彪、聂荣瑧、左权、朱瑞等和随队的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李富春等一起进入兴文境内,同时进入兴文境内的还有红二师、红一师一部、红十五师一部。2月5日、6日、7日三天的时间里,红军部队相继来到兴文建武集结。2月8日,红军离开建武经珙县洛亥开赴云南扎西。红军在兴文停留的时间是五天四夜,行军里程350里,在柏扬坡、龙君庙、洛亥等地与国民党军队进行了数次激烈的战斗,消灭敌军100多人,红军将士有34人牺牲。这些战斗的开展,给国民党造成红军要在泸州、宜宾北渡长江的假象,为中央2月5日至9日在云南威信县扎西镇召开扎西会议,部署二渡赤水回师黔北和缩编部队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红军的足迹遍及兴文县的大河苗族乡、麒麟苗族乡、大坝苗族乡、石海镇、仙峰苗族乡、九丝城镇6个乡镇。

2023年3月19日上午,在兴文县委宣传部部长董晓莉引领下,我们来到红军烈士纪念碑前,悼念在兴文的数次战斗中牺牲的红军烈士。

在当年红一军团部驻地的建武村龚家大院参观时,我看到:精心修缮后的龚家大院还原了当时红一军团部驻扎的情景,可以容纳上百人开会的会议室,室内的装饰再现了当年红军指战员开会的场景。而会议室门口的两棵直径50公分左右、高约5米的香樟树,尤其引人注目,这两棵香樟树是当年聂荣瑧、罗荣桓等红一军团领导亲手种下的,红军离开后,乡亲们精心养护,并取名“红军树”。如今南来北往的人们来到“红军树”前,都会驻足阅读立在两棵树前说明牌,并拍照留念。

让我感慨的是,兴文县建设了“长征步道”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长征步道”有2.5公里长,寓意二万五千里。走在“长征步道”上,红军长征途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如,中央红军从江西赣南于都出发,突破国民党军的四道封锁线,湘江战役、四渡赤水、遵义会议、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原、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会师、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甘肃会宁等,都在2.5公里的步道上用雕塑、标志牌展现出来。2.5公里走下来,也就是一个小时的时间,但这种让我沉浸式的体验万里长征的艰辛,无疑是一次思想上的洗礼。让我对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对红军长征精神的理解更加深刻,让今天的我们和下一代如何珍惜当下幸福生活,更好地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有了更多的思考。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以九丝城镇建武村为核心区域,将石海镇顺河村、大河苗族乡李子关村、麒麟苗族乡德应村等红军长征时驻足的地方,如“红军长征宿营地” “红军街” “红色田园” “长征研学基地” “长征步道”等五大场景,以及留下的物件等红色资源纳入其中,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时在兴文所留下的故事。“长征国家文化公园”是兴文县2021年4月筹集资金开始建设,其目的是教育后人不忘当年红军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更好地传承伟大的长征精神。

兴文县人大主任、党组书记朱远鹏说,兴文县是红色文化资源大县,全县有60多处红色遗迹见证了兴文历史上的峥嵘岁月,如今“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已成为红色旅游的新地标,是四川省首批中小学红色教育实践基地。“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伟大的长征精神,展现兴文红色文化。同时,也促进了乡村旅游发展,助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天下奇观——兴文世界地质公园

在兴文采访期间,当我来到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僰王山园区时,即被大自然奇美的地质构造、僰族的历史文化所吸引。当我们走进小岩湾园区时更是被誉为具有世界级的宠大的地表石海、地球上特大的天坑、中国空间规模最大的溶洞的喀斯特地质奇观所震撼。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总面积为156平方公里,分别由小岩湾园区(兴文石海)、僰王山园区、太安石林园区以及凌霄山园区组成。海拔389.8—1488.8米。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以喀斯特地貌为主,纵跨地质变迁5亿年,其中,兴文石海最年轻,形成于距今约2.9亿年前的二叠纪;最古老的是太安石林和凌霄城,形成于距今约4.9亿年前的奥陶纪;而僰王山则形成于距今约4.1亿年前的志留纪。

兴文因其地质遗迹类型丰富,融稀有性和独特性于一体,地学内涵极为深广,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科普价值和旅游开发价值。2005年2月11日,在法国巴黎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大会上,被批准为世界地质公园,截止2022年底,全球共有177个世界地质公园,中国有41个。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保存了距今4.9亿年至2.5亿年各地质时代的碳酸盐岩地层,地层中含有极其丰富的海相古生物化石和沉积相标志。公园内各类地质遗迹与独特的双族历史文化及丰富多彩的苗族文化,共同构成一幅完美的自然的山水画卷。

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共有地质遗迹80处,可划分为地质剖面、地质构造、古生物、地貌景观、水体景观、环境地质遗迹景观等6个大类:地层剖面、构造形迹、古动物、岩石地貌景观、流水地貌景观、湖沼景观、河流景观、瀑布景观、地质灾害遗迹景观等9个类:区域性标准剖面、中小型构造、古无脊椎动物、可溶岩地貌(喀斯特地貌)景观、流水侵蚀地貌景观、湖泊景观、风景河流、瀑布景观、山体崩塌遗迹等亚类。

在80处地质遗迹中,世界级地质遗迹有4处:分别是天泉洞(溶洞)、天狮洞(溶洞)、小岩湾天坑、小岩湾石海。国家级地质遗迹有10处:分别是天泉洞泻玉流光(溶蚀大厅)、天泉洞穹庐广厦(溶蚀大厅)、飞雾洞(溶洞)、小岩湾风暴岩、大岩湾天坑、小岩湾石林、兴晏二叠系地层剖面、书箱岩(绝壁)、太安石林、飞虹谷。

主要地质遗迹景观:喀斯特地貌景观、沉积构造、古生物化石、河流景观、瀑布景观、地层剖面遗迹。

自然景观:地质公园自然条件优越,生态环境复杂多变,植物种类繁多,植被类型多样,动物资源丰富。

其他的自然景观有桫椤群落、楠竹林海、方竹林海、仙峰林海、盲鱼(玻璃鱼)、大鲵等。

历史人文景观:保留的僰人遗物遗迹,如僰人悬棺、僰人墓群、僰寨、古僰道、凌霄城、大小寨门、莲花洞、僰人洞等。

2023年3月18日,在朱远鹏、董晓莉的引导下,我们一行来到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僰王山园区,整个园区面积为18.2公里。步入园区即被绿林掩映着的林立巨石所吸引,眼眸中皆是千姿百态的峰崖、石柱、石壁、石林、石塔等惟妙惟肖的景观,着实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天斧神工之作是我们人类无法做到的。

在僰王山园区的僰人巨石阵景区,通过朱远鹏介绍,我对僰人的历史和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之前,我对千百年来生活在川南的僰人的历史一点都不了解。甚至连“僰”字都不认识。而僰人的历史、文化作为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历史人文景观的组成部分,却又是不容忽视的。

僰人是一个主要生活在川南和滇北一带的古老民族群落。史载:僰人从春秋时期就在川南居住。据考证,园区内的天泉洞在先秦时期就曾经是古僰人的栖居地。二千多年来,僰人世世代代在这里繁衍生息,形成了自己特有的生活起居和习俗。如,依山而建的石屋,既可防野兽的侵扰,又可抵御外敌的入侵。人死后实行悬棺葬,将棺木放置在距离地面几十米高的岩壁上。我在兴文县采访期间,曾多次在大山的岩壁上看到放置棺木的呈长方形的岩洞,还有就是僰人崇尚铜鼓:打鼓时鼓声大且宏大者尊为上,打鼓最好者可称王。

僰人很早前居住在长江中下游黄河以南区域,商周时期,因为僰族先民协助周武王伐纣有功,周朝建立后,周武王便将南广河流域,即四川宜宾、云南昭通及贵州部分地区划给僰族先民。从此,僰人的先民就来到西南,在崇山峻岭中,披荆斩棘,开山挖土,建立了自己的领地。

历史上自宋朝开始到明朝的400年间,僰人与历代朝廷前后发生战事10多次,至到明朝万历年间(1573年),历史上著名的九丝山僰汉大战,明朝的14万官兵围剿兴文、珙县境内的僰人,借僰人在农历九月初九宰杀牛羊,摆席赛神祭祖狂欢之时,里应外合将僰人的王城——九丝城一举攻破,最终将僰人剿灭。从此,僰人作为西南地区的一个少数民族消亡了。

如今,已消失了450多年的僰人的生活习俗,虽然没有文字记录下来,但在兴文每年的国庆节期间,人们都会在世界地质公园的石海园区的僰寨广场举办“僰人赛神节”,以再现僰人古老神秘的祭祖活动。而在景区定期组织开展僰人的祈福舞表演,也是发展文旅事业的题中之意。

2023年3月19日,我来到被称为“喀斯特地貌博物馆、教科书式地质景观”的兴文世界地质公园小岩湾园区。园区的主要地质遗迹有地表石海,中国空间规模最大的溶洞—天泉洞、地球上特大天坑——大、小岩湾大漏斗。

一进入园区,我就被地表上数不清的高约一米多石芽、石幔、溶沟组成的犹如大海涌浪的岩石地貌景观所吸引。

大约在二亿三千万年前的二叠纪,这一带还是一片汪洋大海,在距今7000万年时,发生的喜马拉雅运动使这一带抬升,海水消退,海底的碳酸盐岩出露地表,经历了风吹雨淋的地质营力作用,又经历了250万年前的一次强烈的地质构造运动,从而形成了如今石海茫茫的地表石林。随着时间的流逝和地质营力的作用,地表上的石灰岩受到雨水冲刷侵蚀,风化的泥土被剥离,从而形成了漏斗、石峰、石柱,而在地下则形成了溶洞,同样是地质营力的作用,溶洞中的石笋、石柱、石钟乳呈千姿百态之势。

在良好的喀斯特发育条件下,形成的小岩湾大漏斗、大岩湾小漏斗也称为天坑,则成为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奇观。特别是小岩湾大漏斗直径650米,宽490米,深度208米,被誉为全球特大天坑。比称为世界第一洞的美国“阿里西波”大漏斗(洞口直径322米、深度70米)的直径大一倍多,深度是1.5倍。

而被誉为中国空间规模最大溶洞当属天泉溶洞。在兴文世界地质公园的200多个溶洞中,天泉溶洞是最具代表性的,也是世界级地质遗迹。

当我移步进入天泉溶洞后,眼前5层楼之高,约50—60米宽的宏大空间让我惊讶。我曾到过贵州毕节的织金洞、云南建水的燕子洞,并为洞中有一、二个能够容纳数百人的宽敞大厅而赞叹。而在天泉溶洞中则有7个宽敞大厅,分别是“穹庐广厦” “天泉明宫” “泻玉流光” “去步通幽” “石花奇观” “长廊石秀”和“石林仙姿”。溶洞里有山、有水、有小溪、小溪中有鱼、有峡谷、有石钟、石笋,还能在小溪中坐船体验洞中的幽净。在“泻玉流光”大厅,我看到顶部有一洞口,阳光从洞口泻向洞内,犹如一根光柱倾立在洞中。

平视着2万平方米的大厅,我对董晓莉说,这么大的空间可以举行上千人的演唱会。董晓莉说,我们每年在旅游旺季的时候,都会在这里组织一些大型的文娱活动。

兴文因其地质遗迹类型丰富,融稀有性和独特性于一体,而得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认可。而这里所说的稀有性和独特性是在全球的范围内比较后得出的结论,这是兴文独有的一张靓丽的名片,相信这张名片在兴文县实施的“文旅富县”的政策中能够推动文旅事业再上新台阶。

乡村田园风光美

花开时节春耕动。三月是花开的季节,在兴文县采访期间,在乡村、在田野、在山丘,一片片金浪的油菜花,在微风中涌动,乡亲们在田里耕耘,一幅人与自然融合的美丽画卷呈现在我眼前。

3月18日上午,我来到兴文县仙峰苗族乡采访,乡党委书记江北春向我介绍:我们乡的自然生态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美,森林面积达82.9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为74.45%,每平方米的负氧离子含量达1万多个。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中,我们依托自然禀赋在全乡全域开发乡村旅游,将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目前全乡共有57个农家乐,1430个床位,旅游旺季的时候,客人要提前一周才能订上床位。

江北春,今年41岁,看上去非常精干,也很稳重,他是兴文县委常委、统战部部长,因为仙峰苗族乡是县里中心乡镇,其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任务非常繁重,故县委就安排他兼任乡党委书记。

在一旁的县文联主席、乡党委副书记魏小金幽默地说,在我们这里,下乡就是旅游,住宿就是康养。

仙峰苗族乡幅员面积为111.4平方公里,海拔最低处730米,最高处仙峰山1795米,辖8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12380人,其中苗族4243人,占总人口的34.27%,是川南苗族人口比例最大的乡镇。

仙峰苗族乡是典型的高寒山区,气候独特,风景秀丽。夏季温度为27摄氏度,是典型的林业大乡,竹资源大乡。2019年12月,仙峰苗族乡获得“四川省特色气候小镇——秀竹胜景清凉苗乡”授牌。仙云峰度假区所在区域是四川省宜宾市打造的乡村振兴示范区之一,拥有川南规模最大的方竹笋基地,同时也是众多珍稀动物植物的繁衍栖息地,生物资源丰富,植被丰茂,造就了夏季凉爽宜人的气候优势,乡域内有温婉秀丽的苗王谷、奇秀峻美的仙峰山、神奇绝世的千年银杏、幽静灵幻的方竹迷宫、苍翠神秘的老林氧吧等景点,加上本地多姿多彩的苗族文化和丰富的农副特色产品,仙峰苗乡已成为远近闻名的康养避暑胜地。

“来兴文我氧您”这句在当地流传的话,直白地反映了兴文的空气质量。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中,仙峰苗族乡结合自身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积极创建特色品牌,做大方竹产业,着力营造“村在竹林中、人在景色里、林竹路相随、水林竹相伴”的宜居环境,在美化景观、绿化环境的同时,不断助推全乡竹产业发展。

2016年“仙峰方竹笋”获评为国家地标保护产品,2018年仙峰苗族乡以方竹为本土优势荣膺“中国方竹之乡”称号,2022年以仙峰苗族乡方竹基地为核心的产业园区成功创建为四星级省级现代竹产业园区,2023年被评选为省级现代竹产业(康养)基地。

3月18日中午,我来到位于乡政府北至西北方向1公里的方竹产业示范园区,了解方竹产业发展情况。

江北春在现场介绍:目前全乡共有竹林面积10.25万亩,其中极富地区特色的方竹林面积有9.5万余亩(投产林面积4.4万余亩),覆盖全乡8个村。

为进一步提高方竹的产量和质量,仙峰苗族乡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对方竹种植的土壤、品种培植、灌溉以及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改良和升级。江北春说,过去一亩地产竹笋200多斤,现在一亩地可以产600—700斤,产量提高了两倍,村民的收入也跟着提高。

2018年全乡方竹笋年产值3400余万元;2019年产值4100万元;2020年产笋6000吨,产值6000万元;2021年产笋6000吨,产值6000万元;2022年产笋6500吨,产值7000万元。2022年实现一二三产综合产值超4.6亿元。

竹产业是集生态、经济、文化、社会效益于一体的朝阳产业,也是兴文县富民强县的一项基础性、战略性、支柱性产业。目前全县的连片竹林面积已超过52万亩,常见竹类有30多种,一年四季鲜竹不断,并且在竹产品的深加工、以竹代塑、开发竹食品、竹纤维等新产品方面均有建树。

3月19日下午,我专程来到兴文县竹产品交易中心,了解竹产品的种类和销售价格。在这里我看到有上千个竹产品,吃的有:竹酒、竹饮料、竹饼干、竹笋等。用的有:竹筷子、竹碗、竹纸巾、竹茶杯,连计算机用的键盘都是竹子做的。采访结束后,我消费了120元买了6个竹碗、1个装纸巾的竹盒。工作人员告诉我,如果需要你可以随时在公众号上下单。

据了解,2022年,兴文县全县竹业实现综合产值60.42亿元。

兴文县是全国产粮大县、四川省农民增收新产业新业态示范县、四川省首批生态县和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四川省竹产业高质量发展县。

2023年3月18日下午,我来到四面环山,集田园风光、农耕文化、科普示范、特色养生、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新农村建设的田园综合体——兴文县僰王山镇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

此时正是仲春时节,大片的水田与四周绽放的油菜花交相辉映,好一片田园风光。

僰王山镇人大主席廖盛在现场指着眼前的水田说,水泸坝村建立了“专业合作社+村资公司+农户”利益机制,在村民流转的土地上建设富硒水稻基地,连片规模化种植水稻3000多亩,水田中养殖鲤鱼、小龙虾、生态鳖等,这些水产以稻花、虫、草为食,生长周期12个月。田里养的鱼,我们称为稻花鱼,没有泥土味,肉质含硒,有稻香独有的清甜芳香。另外还配套种植杨梅、油菜等小而优的特色产业2000亩,从而形成5000亩的适度规模产业,带动了5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在参观水泸坝现代农业公园生产的产品时,廖盛拿起一袋大米说,我们这里生产的富硒大米,有机质丰富,外观整齐、色泽透明,蒸、煮时有清香味,达到了国家优质稻谷标准一级,而且含硒量高于国家标准。

富硒米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常吃富硒米,能增强人体免疫力,具有抗癌、防癌,延缓衰老的功效。我问廖盛:这么好的富硒米,一袋有5斤,市场上要卖多少钱?答:70元!

作为一家现代农业公园,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整合村集体、村民的资源,结合当地实际,统筹推进农旅结合,打造农业景观,形成“春季有笋、夏季有梅、秋季稻香、冬季有鱼虾”的农业产业格局。这无疑是在实现乡村振兴目标进程中的有益探索。

在兴文前后四天的时间里,白天我们在雾海,竹海、石海、花海中穿越,在“长征国家文化公园”“2.5公里的长征步道上”重温伟大的长征精神;在“世界地质公园”“僰人巨石阵”“僰人悬棺”“现代农业公园”“大米博物馆”“万亩方竹林”“竹产品交易中心”参观,深入了解兴文的历史与当下;夜晚,在僰王山寿山湖、仙峰苗族乡农家乐住宿,围着篝火,观赏苗家小伙、姑娘跳的苗族舞,真实地体验苗家风情民俗。

崇山峻岭里万顷竹林泛起的绿波,平坦的稻田及周边山丘绽放的花朵绘就的田园风光,亿万年前大自然雕刻的天下奇观、千年的僰人历史文化、悠久的苗家传统民俗、浓浓的红色文化和乡村振兴的火热场面,以及兴文县、乡领导的文化自信,这一切的一切都让我难以忘怀。

三月兴文展新颜,来年三月我再来!

陈国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大地文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级研究员、文学创作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黄河》《大地文学》《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移民管理报》《中国水利报》《中国矿业报》等报刊。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