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于都河畔(三)
一幅美丽的生态画卷
于都是一个有2200多年建县历史的县,土地面积有2893平方公里,全县有23个乡镇、402个村(社区)。红色文化是于都县最亮丽的品牌,成立于1932年的中华钨矿公司是红色中国的第一个国有企业,当时中华钨矿公司开采经营的钨矿收入占中华苏维埃政府财政收入的70%。情景剧《长征第一渡》的主题曲——《从此》被称为县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展示了于都的历史沧桑。北宋文学家周敦颐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篇《爱莲说》;明代思想家王阳明在这里播下了相观而善的思想种子;南宋三杰之一的文天祥在这里留下了民之父母的千古丹心;南宋民族英雄岳飞在这里写下“天子万年”的家国情怀。而在新时期,于都老区人民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绘就的绿水青山美丽生态画卷令人向往。
江西省赣州市是我国南方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江西母亲河赣江和香港饮用水源东江的源头,于都县位于赣江源流的贡水中游,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属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地位重要,生态保护责任重大。
党的十八大以来,于都县着力开展山水林田湖崩岗、废弃矿山的综合治理,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合理保护与利用山水林田资源,优化生产、生活、生态“三个空间”,以生态促产业、以旅游促经济,形成了发展与保护兼容并蓄的生态修复模式。
崩岗,是指山坡土体或岩体风化壳在重力与水力综合作用下分离、崩塌和堆积的侵蚀现象。这是一种地质灾害,崩岗主要分布在广东、福建、江西、湖南等省的花岗岩和部分砂砾岩区。
于都崩岗地质灾害主要集中在贡江镇金桥村片区,该区域位于梅江、澄江、贡江三江交汇处,距离县城3公里,总面积达3.62平方公里,是我国典型的南方红壤丘陵水力侵蚀区、崩岗区。治理前,大片土坎陡立、崩壁林立的“烂山地貌”和触目惊心的1100余处崩岗群,导致该区域长期的水土流失,侵蚀农田达16350亩。
2017年,于都县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作为“江西赣州市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工程”的子项目,入选国家“十三五”首批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项目总投资17854万元。
在金桥崩岗片区生态保护修复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于都的做法是,坚持规划先行,形成“一心、一轴、三区”的总体布局结构。“一心”即崩岗水土保持示范核心区,集多功能于一体的自然生态治理示范样板;“一轴”即梅江贡水组成的水环线,以滨水景观带营造人水和谐的文化长廊;“三区”即水土保持示范推广区、绿色田园观光区、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区。
实施中与美丽乡村建设结合。围绕“固好山上土、集净山间水、提升山中林、保护山下田”的目标,以山地、水体、农田、村庄为生态载体,采取“养水—理水—宜水—净水”和“固土—肥土—净土”系统措施,通过防治结合、系统修复,合理保护与利用山水林田资源。
通过绿色田园观光区、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区等建设,以“一心”辐射“三区”,用“一轴”串联发展,将生态建设与城市开发相结合,构建一条贯穿城市的生态绿道,将景观与文化相融合,以生态促产业、以旅游促经济,建立发展与保护兼容并蓄的生态修复模式。
上述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于2020年3月结束,通过治理建立了发展与保护兼容并蓄的生态修复模式,形成山清水秀的生态修复格局,为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工程试点提供示范样板和科技支撑,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具体体现:
生态效益显著。通过对区域内重点小流域、崩岗水土流失的综合治理,治理崩岗312座,治理面积1150亩;建立了完善的水土保持综合防护体系,每年可保水326.5万立方米,每年可保土28.66万吨;有效阻止了山体大片崩塌和泥沙流失,减少90%的水土流失量。封山育林4255亩,种植了水杉、池杉、铁树、湿地松、桂花、香樟等50余种,种植了荷花、菖蒲、蓑衣草等水生植物30余种,修建了生态游步道1236米,植被恢复加快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地表水国家考核水质优良率优于国家考核目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整个生态链得到重建,生物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形成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景”的美好景象。(未完待续)
(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大地文学》主编。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评论200万字。报告文学《地球印记》获2022年度《人民文学》奖。)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