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苑】于都河畔(一)
编者按:
文史版新开设“艺苑”专栏,“艺苑”旨在荟萃金融人文艺作品,呈现金融人才情生活,彰显金融人才艺风貌,欢迎读者朋友们互动交流,也欢迎广大金融人热忱关注,给予作品支持,我们将择优选用。期望“艺苑”成为金融艺术绽放的园地。
□陈国栋
2025年1月8日这天正是“三九”的第一天,北方已进入最冷的季节,因参加中国作家“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新时代文学实践点授牌暨新长征、再出发主题活动和首届“长征源杯”征文大赛颁奖活动,我来到了江西赣南的于都。此时的于都已有春天气息,与北方的冬天相比真是冬春两重天。
一条蜿蜒的红飘带
于都是中央红军长征的集结出发地,1934年10月上旬、中旬,中央红军各部分别从瑞金、兴国、石城、宁都、长汀等地来到于都地区集结待命。10月17日至20日,主力红军8.6万名将士,脚穿着于都人民连夜打好的草鞋,通过临时设置的8个渡口,星夜渡过于都河,在中华大地上留下了一条蜿蜒两万五千里的红飘带,书写了惊天动地的壮丽史诗。
清晨,冬日的阳光洒在大地上,让人感到温暖。我站在于都河畔,看着眼前波光粼粼、静静流淌有600米宽的河流,从左到右,由近到远瞭望将红军长征的历史烙印在于都河上的“红军、长征、集结、渡江、胜利”五座现代化大桥。于都河两岸的高楼林立与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辆,让我对这座红色县城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当年有34万人口的于都县,先后有6.8万人加入红军,有名有姓的烈士达16356人,其中牺牲在长征路上的烈士达1.1万人。新中国成立的时候,参加长征幸存下来的于都籍的红军仅有277人。
在参观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时候,我看到了一张中央红军主力部队突围转移人员及于都补充兵员的情况图表:
红一军团原有17280人,于都补充2600人;红三军团原有15205人,于都补充2600人;红五军团原有10868人,于都补充1300人;红八军团原有9022人,于都补充1900人;红九军团原有10238人,于都补充1300人。
2025年1月9日上午,在于都河东门第一渡口,我看到了正在上演的大型情景剧《告别》,参加演出的演员有100多人,他们大都是退休的老同志,这些老同志作为志愿者参加义务演出从来没有报酬,整个情景剧的演出也就是七八分钟的时间,再现了90年前父送子、妻送郎、渡口托孤依依惜别的动人场景,表现了老区人民倾力支援红军的热情。
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编辑研究科科长管冬梅从事红色文化研究有十多年了,她说,在100多万人口的于都县,很多家庭都与红军有着密切的联系,在传承和弘扬长征精神方面有很多独特之处。
成立于2010年11月16日的“长征源合唱团”有180人,都是红军的后代。合唱团主唱的歌曲是《长征组歌》。合唱团自成立以来,在14年的时间里一共演出了600多场。他们还应邀到北京、上海、广东、深圳等红军长征的沿线地区演出。
2019年,由一批退休老同志组成的志愿者所排练的情景剧《告别》,每个周末在于都河第一渡口演出,节假日的时候还要加演。他们都是红军的后代,到目前为止已演出了300多场。
成立于2020年5月20日的“长征源宣讲团”,共有70多人,平时宣讲团进机关、学校、军营、企事业单位宣讲红军长征的故事,讲于都的红色故事。“长征源宣讲团”还应邀到澳门、宁波、上海、深圳等地宣讲。“长征源宣讲团”自成立以来的4年多的时间,已宣讲了1200多场。
在于都这座红色之城,你不但能看到身着红军服装的退休老同志组成的红色宣讲团、演出团活跃在公共场所,还能看到由少年儿童组织的讲解团宣传讲述红军长征的故事。
从2022年开始,在于都有一支被称为“小红星演讲团”的组织非常活跃。“小红星演讲团”的成员共有2200多名少年儿童,都是每年从小学一至六年级的学生中动态招募的。他们在寒暑假的时候,来到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给前来参观的人们讲述一个个小故事。孩子们可爱的笑容、优雅的童声及认真讲述的态度,让一个个红军的故事如涓涓细流淌入听者心田,给参观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小红星演讲团”成员所讲的故事,每年都有10多个入选中国少年儿童中心“百馆百讲”故事。
于都是座红色之城,也是全国很多作家、文学爱好者关注的地方。2024年10月,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中央红军长征出发90周年的重要节点上,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中共于都县委宣传部、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历史博物馆、于都县文广旅局、于都县自然资源局共同举办首届“长征源杯”全国征文大赛,在短短的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共收到来自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海外作者参赛作品3318篇。作者有各行各业的公职人员,有农民和学生,有知名作家,也有普通文学爱好者,参赛范围广。作者中年龄最大的83岁,最小的12岁。
首届“长征源杯”全国征文大赛的参赛作品,集中展示了于都厚重的红色文化及于都长征集结出发、建设美丽于都等相关题材,作品以散文、散文诗为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有275人参加征文大赛,其中有“人民文学奖”、“五个一工程”奖、骏马奖、十月文学奖、冰心文学奖等获得者。征文比赛的一大亮点是有39所大学的学生参赛,高校学生的参赛作品占了一定的比例,杭州医学院有107人的作品参赛。征文期间,组委会工作人员还接到大量未来过于都的参赛者电话和信息咨询,他们通过短时间的交流和查询资料了解于都,还有许多外地的参赛者自行前来于都采风。
首届“长征源杯”全国征文大赛共评出一等奖作品1篇、二等奖作品3篇、三等奖作品10篇、优秀奖作品20篇。这34篇作品均书写了于都红色故事和秀美山水,呈现了于都的文化历史和当下的社会经济发展主题,表达了人们对红色文化的记忆,对传承弘扬“长征精神”的期盼,对青山绿水的称颂。
2025年1月9日上午,在于都河畔第一渡口举行的首届“长征源杯”全国征文大赛颁奖活动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陈彦在颁奖结束后嘱咐我,首届“长征源杯”全国征文大赛取得这么好的效果,要持续地开展下去,最好是两年举行一届,让更多的作家、文学爱好者了解和关注于都这座红色的城市。
让这条从于都河畔出发蜿蜒中华大地两万五千里的红飘带,成为传承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的平台,成为“新长征、再出发”的动力源泉,这是我在于都采访时听到的最强音。(未完待续)
(作者系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大地文学》主编。发表新闻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评论200万字。报告文学《地球印记》获2022年度《人民文学》奖。)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