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中国作家运河行· 走进姑苏”作品欣赏(三)︱陈国栋《千年运河美姑苏》

本期公众号推出“中国作家运河行·走进姑苏”系列作品之三——中国作家协会全委、中国自然资源作协主席、中国作家运河行组委会主任陈国栋的《千年运河美姑苏》。大运河与姑苏古城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千年,既造就了古城水陆并行的城市格局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韵味,也成就了这方热土的千年繁华。让我们随着作者的文字走进九月的苏州,在感受姑苏千年运河之美的同时,也体会苏州人民对大运河和千年古城呵护的至爱之心。

千年运河美姑苏

陈国栋

初秋黄昏的姑苏,凉爽里透彻着一种静美。我沿着苏州运河环古城河由南向北散步,只见两岸枝叶苍绿,白鹭、灰鹭不时掠过水面飞进茂密的树林;运河边的古道公园内,人们在夕阳下健步行走;在河岸走廊处,三五桌老人正悠闲打着扑克,几位钓鱼者专注地盯着水面上的鱼漂……一幅“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景象映入眼帘。

我随“中国作家运河行•走进运河城市”采风团走进九月的苏州,触摸着季节的温情,执意秋色明净悠远,在梦里水乡、繁华姑苏留下一串串浅浅的印迹。

以环古城河为主体的大运河苏州段,开凿于公元前6世纪。史载春秋时期,苏州是吴国的国都,吴国大夫、军事家伍子胥以“相土尝水,象天法地”的理念,策划设计和构筑了周长47里的阖闾大城和10里长的姑苏内城,并建设了坚固的城墙。其中,8座巍峨的城门和森深的护城河奠定了吴国强盛的基础。当年环城而建的护城河就是今天江南运河苏州段的雏形。环古城河的建设,也是隋唐时期形成完整大运河体系的最早理论基础。历史上,西侧环古城河、南侧环古城河与下胥江、山塘河、上塘河共同组成江南运河苏州城区段的主航道;环古城河与苏州古城相辅相成、相伴相生千年,古城水陆并行的城市格局延续至今,成为人类文明建设的重要遗产。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古宫闲地少,水港小桥多。”从唐朝诗人杜荀鹤的这首诗中,可以想象出当年姑苏城的建筑风格及典型的江南韵味。苏州市辖区有大小河流2100多条,河流长度1450多公里,大小桥梁有355座,其桥梁的数量与意大利的著名水城威尼斯的378座可以堪比。苏州境内的水域面积达到42%,是名副其实的“水乡泽国”。

姑苏古城好风光,小桥流水静安详。苏州市姑苏区委宣传部长李忠向我们介绍,姑苏古城已有2500年的建城历史,京杭大运河由南向北,贯穿古城,水系发达,小桥多、水域景点多,加之古城内有1606条小街小巷,古宅多,现在的城市布局与2500年前的吴国建都时期相比,并没有发生大的改变,依旧保持着水陆纵横交错格局,保留一街一河,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的传统风貌。耳听为虚,眼见为实。在苏州市城市规划展览馆里,我细看一幅南宋时期刻绘的平江府城市地图——《平江图》,与一张前不久拍摄的平江历史文化街区的卫星图像认真对比,发现历经近800年的沧桑岁月,平江路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水乡格局确实延续至今。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苏州古城真是一座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盛的城市,也是我国唯一以古城概念参与大运河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的城市。城市规划展览馆电子屏幕显示,2014年6月,在卡塔尔多哈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中国大运河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大运河苏州段与古城水系连为一体进入中国大运河名单中;2018年11月,在世界遗产城市第三届亚太区大会上,苏州被授予“世界遗产典范城市”称号。

为保护好姑苏这座千年古城的江南韵味,维护好人们心目中的天堂形象,自1982年至今,苏州城市总体规划经历了六版的修订,但无论城市战略规划如何演变,古城始终作为整体、作为核心存在,保护古城的意识在苏州市历任领导中一脉相承。近十余年间,苏州市将原平江、沧浪、金阊三个老城区合并,设立姑苏区,成为全国首个和迄今唯一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出台加强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管理的系列政策,并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时,将城市性质和发展方向重新定义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中心,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要中心城市。

可见,苏州市在古城保护中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以达到古宅“形态”、产业“业态”、文化“神态”、古城“生态”的融合统一。恰如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党工委书记、姑苏区委书记方文浜说的那样,他们正在打造的“平江九巷”依然遵循“修旧如旧”的总原则,“从外面看有2500年的历史,走进去体验的是2035年,既要保留苏州古城2500年的历史积淀,又要让硬件设施、软件水平向2035年现代化的标准看齐,做到让历史文化与现代生活融为一体”。

过去,大运河是完全穿城而过的,与护城河相连,两岸粉墙黛瓦鳞次栉比,码头石埠错落有致,绿杨城郭淡烟芳草,惊艳了姑苏的千年时光。大运河苏州段有98公里,最宽处达150米、最窄处有50米,据说每年的水上运输量可以与长江的水上运输量相媲美,是繁荣的黄金水道。1992年,为更好地保护历史建筑文化遗产,运河主航道避开了姑苏古城区和沿途的宝带桥、觅渡桥、吴门桥、水陆古盘门等,改道为城外河,继续承担北上南下的水上运输功能。现存穿过姑苏古城的古运河有30公里长,与粉墙黛瓦温柔相融,游客坐在船上可以慢悠悠观览两岸古城建筑、体验江南水乡韵味。

(摄影:吴忠瑛)

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首席代表周伟苠早有精心安排,他领着采访团一行乘船游览了古运河,实地体验了船在城中行,城在河两岸,白鹭浮水面、岸上见景点的江南水城风光。

我们是在览渡桥码头登船的,解说员小蒋对苏州古城的历史了然于胸,她不时地向我们介绍运河的变迁,两岸的建筑风格,以及历史人物、典故,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船上,小蒋还熟练地拨着琵琶琴弦,一曲评弹《苏州好风光》从她口中悠然而出,尽管我没有听懂她的唱词,却能跟节奏让自己的思绪融化在吴侬软语中。

在古运河上行驶中,我还看到左岸保存下来的长二百多米,宽一米的纤道,这是清朝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为纤夫拉船所建的走道。单从纤道保护这一细节,足以体现苏州对古城遗产保护的细致程度。

船从览渡桥码头由西向东大约行驶了5公里时,右岸城墙内的苏州市少年宫展现在眼前,小蒋介绍说,当年毛主席的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为在这里读书的陈永康小朋友题写的。

这可是我们刚读小学时就学过,几代人都牢记在心的至理名言,而这一名言源于苏州的8岁小学生陈永康用自己的智慧抓特务的故事,我倒是第一次听说。那是1951年5月3日下午,陈永康和两个小朋友在离学校不远的城墙上玩耍,一个梳着西式发型、穿着黑色皮鞋的年轻男子叫住了他:“小朋友,你在什么地方读书?”陈永康指了指学校的方向回答:“金阊小学。”男子随即拿出一包糖给他,又神秘地给了他一些钱和一包黄粉说:“这是面粉,放在你们老师的桌子上。”陈永康联想到老师讲过“反革命分子会用火药、手榴弹及杀人方法来破坏我们的工厂、学校。”他心想这个人鬼鬼祟祟的,一定不是好人,于是十分镇定地说:“我陪你一起去吧!”走了约100米左右,陈永康看见城墙的另一端有几名解放军正迎面走来,于是马上放下手中的东西,紧紧抱住男子的腿不放,并大声喊:“解放军叔叔快来抓特务!”男子见状慌了,挥拳狠狠打陈永康的头,陈永康被打得口鼻鲜血直淌,但他仍死死抓住男子不放,直到解放军战士赶来制服这个男子。事后证实,这名男子的确是特务,黄粉是炸药。苏州市政府授予陈永康“革命小英雄”的光荣称号,毛泽东主席获悉此事,亲笔题写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并派人制成锦旗赠给陈永康,同时向全国青少年发出了“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号召。

(图片来源网络)

游船到达白居易码头,码头联通护城河和山塘河,护城河是主河道,是吴王夫差命伍子胥修建,三塘湖则是白居易在苏州当刺史时修建的从阊门到虎丘的水路。

上岸后,我们跟着熙熙攘攘的游人穿行在山塘历史文化街区主街,一路参观了宋锦织机、苏绣绣工、苏扇制作,最后我们来到位于河边的山塘街玉涵堂,听了一折昆曲《牡丹亭·游园惊梦》,体验了苏州园林的秋意之美。

游览苏州古运河,将评弹置于游船上、让昆曲置于街巷戏馆和园林古宅中,让宋锦、缂丝、苏绣、桃花坞木版年画这些非遗工艺和产品,在游人的行走中就能看得到。这就是诗意和人间烟火气并存,衣美、食鲜、宜居、行便(河船)的东方水城的现代生活景象。

此时,我想起了白居易那首七言律《正月三日闲行》:“黄鹂巷口莺欲语,乌鹊河头冰欲销。绿浪东西南北水,红栏三百九十桥。鸳鸯荡漾双双翅,杨柳交加万万条。借问春风来早晚,只从前日到今朝。”乐天先生用“东西南北水”“三百九十桥”写出了苏州古城的独特景观。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说:秋是第二个春天,此时,每一片叶子都是花朵。秋天的姑苏古城,正值秋高气爽,阳光下风姿飒爽的绿叶,在秋风里轻盈飘逸,缱绻多姿,正应了“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的风雅。当然,只有当你身临其境,你才能感觉那种肆意风流的美,也才能够体验到千年文脉的延续。

我曾经在南京工作过10年,到苏州不下20次,而这次到苏州,尽管也就是两天的时间,主要在14平方公里的姑苏城区行走,但所见所闻竟是那么新鲜,仿佛是第一次来到这座千年古城,深深感受到这座古城厚重的历史文化。

苏州在中国大运河申遗中,作为唯一以古城概念申遗的城市,城内有4条运河故道、7个遗产点段,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透过千百年来留下的丰富历史遗产,我仿佛看到2500年前吴王夫差为统一中原开凿邗沟的情景以及隋唐盛世的鼎盛、宋元明清时的风华。

如今,大运河苏州段两岸155.26公里的堤防加固工程的完成,大运河特色田园乡村示范区和农文游项目的实施,大运河苏州段已建成绿美村庄77个,再现了“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的诗意江南风光。

(图片来源:苏州姑苏发布)

初秋的清晨,微风吹来像一汪清泉,清爽而又沁人。我按照百度导航,沿着人民路由北向南,途中经过苏州图书馆、苏州中学、文庙。在苏州中学大门口,我驻足观察了很久,这是一所有近千年历史的学校。公元1035年,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捐出宅地,奏请皇帝批准,在这里创办了苏州府学,首开东南兴学之风。史载,苏州府学是宋代历史上规模最大官办地方学府,号称“东南学官”之首。北宋至今,苏州中学历经千年沧桑,任凭风云变幻,它在姑苏城南这片钟灵毓秀的土地上办学历史未断,校址未变,格局基本保存,先后培养出化学工程学家钱伟长、教育家叶圣陶、哲学家胡绳、中共早期领导人秦邦宪、美籍华人物理学家李政道、诗人柳亚子、语言学家吕叔湘、作家陆文夫、体育界的袁伟民等各个领域的杰出人才,各自为中华民族屹立世界之林作出卓越贡献。从一所中学走出62名院士,这在全国也是绝无仅有的。可以说,有着千年文脉的苏州中学,从一个侧面代表着古城苏州历史文化底蕴的深厚和文化教育的繁盛程度。

千年运河美姑苏。如今,以水为波、桨帆为歌,传唱着中华民族奔腾浩荡的历史壮歌的苏州大运河,积淀了浓厚丰富文化内涵的千年古城,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正发挥着示范引领作用。我站在小桥上赏景遐思,望见一艘艘船儿从桥下经过,逐渐感知到苏州人民对大运河、千年古城呵护的至爱之心,也感知到他们为了更好建设“水城交融”的江南天堂,在不断地奋楫扬帆。

作者简介

陈国栋,中国自然资源作家协会主席、中国作家协会第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行业报协会名誉副会长、《大地文学》主编。中国地质大学(北京)高级研究员、文学创作中心主任,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客座教授。在《人民文学》《中国作家》《中国报告文学》《黄河》《大地文学》《中国国土资源报》《中国移民管理报》《中国水利报》《中国矿业报》等报刊杂志发表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评论200万字。报告文学《地球印记》获2022年《人民文学》非虚构作品奖。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