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多元服务平台,让大流量成为“大留量”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媒体融合发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强调“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增强主流媒体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能力,探索建立‘新闻+政务服务商务’的运营模式”。这为媒体推进深度融合发展、增强自我造血功能指明了方向路径、提供了根本遵循。
近年来,中国应急管理报社深入学习贯彻《意见》精神,坚持“内容为王”与“服务为上”相互促进,坚持“服务力也是品牌力竞争力”,以人民为中心为导向,以用户需求为牵引,增强精准服务意识,建设多元服务平台,在拓展服务供给中育新机开新局,核心竞争力、品牌辐射力、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精准服务,多元平台释放效力
作为人命关天的大事,应急管理涉及人人、事事、时时、处处,具有涉及面广、覆盖人群多、关注度高等特性,可谓“自带流量”。让“大流量”转化为“大留量”,就要增强用户意识,念其所想、问其所需、供其所求。作为行业媒体,中国应急管理报社立足应急特色,发挥自身优势,深耕应急领域,探索构建“强服务、聚用户”模式,提高定制化、个性化、精准化供给能力,加速从单纯内容生产者向综合服务提供商转变。
——围绕中心,做好政务服务。
作为应急管理部直属单位,中国应急管理报社把做好政务服务作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重要体现,作为展示担当、树立形象的重要窗口,大力推动优质资源向新阵地聚集、向移动端倾斜。
目前,报社承担应急管理部微信微博和视频号、国家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中心微信等多个官方政务新媒体运维任务。相关平台拥有上千万的粉丝量级、数十亿级别的浏览量,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不断增强,受到应急管理领导充分肯定和广大用户欢迎。
此外,报社还积极承担应急管理部重要课题研究、重要书籍编写、重要宣传片摄制等任务,为应急管理部党委推进工作、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在做好政务服务中树立报社品牌、赢得更多支持。
——深挖需求,做细舆情服务。
应急管理涉及灾害事故应对处置,敏感度高、燃点多、触点低,在人人都有摄像头、麦克风的时代,更易引发舆情。发现在先、处置在早,是政企单位应对舆情、维护形象的迫切需求。
中国应急管理报社2019年启动应急管理大数据舆情服务项目,搭建目前国内最大的应急管理舆情数据库,创办《应急管理舆情内参》《应急管理舆情晨报》等产品,为1000多家垂直领域的政企单位提供服务,有力推动从事后舆情监测向事前风险预警转变、从静态研判向动态监测转变、从单一事件监测向关联网络的风险研判转变,为政企客户提供及时有用的决策参考。
《应急管理舆情内参》
《应急管理舆情晨报》
经过多年实践摸索,报社应急管理大数据舆情服务项目升级迭代,逐步形成舆情咨询、风险预警、数据挖掘、专业培训等多元服务体系,初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良性互动。
——面向公众,做强公益服务。
作为应急管理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应急科普是保民平安、为民造福的公益事业,是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的重要举措,功在当代、泽被后世。
中国应急管理报社“报刊网微端”始终把应急科普作为拳头产品、重点内容来谋划实施,开设《科教》专版和《应急科普》《警钟长鸣》《以案说法》《央企讲安全》《代表委员话应急科普》等专栏,实行“一个主题、N种表现、全媒呈现”,力求全方位、多层次、多声部传播,在释疑解惑、成风化人的同时,增加用户粘性、拓展用户市场。
以应急管理部微信微博为例,平台聚焦公共安全、生活安全、生产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每年制作发布应急科普作品3600余篇,总阅读量达到39.4亿人次,有力推动“人人讲安全、个个会预防、随时能应急”。
——按需施策,做活定制服务。
用户需求千变万化,如果做不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必然导致供需失衡、服务失色。唯有了解所需、满足所求,才能以精准供给,让报社“被需要”、用户“离不开”。
针对有关单位需求,报社实施全时段监测、全过程介入,提供个性化、精准化大数据舆情监测服务,做到“企有所呼、我有所为”。
淮北矿业集团大数据舆情监测系统
针对一些地方应急管理部门新闻宣传需求,报社充分发挥主流媒体的专业能力、专业人才和资源整合等优势,提供选题策划、业务培训、活动组织、效果监测反馈等一条龙服务,制作一系列高质量产品,提供一揽子定制化解决方案。
守正创新,做深做细做准服务
不断输出高质量服务,才能持续壮大“用户圈”。中国应急管理报社坚持导向为魂、用户至上,在把准方向、把握规律、把好节奏上下功夫,努力以高水平服务提升用户忠诚度、开辟发展新空间。
——看好“天气”,确保导向不偏。
以用户为中心,绝不能将其低层次、片面化理解为吸粉引流、增加收入,绝不意味着为了“留量”就可以丧失灵魂、忽略导向。
中国应急管理报社始终牢记“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始终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恪守成风化人、凝心聚力,紧跟党中央、国务院重大决策部署,紧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应急管理重要论述,坚决把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新闻志向、工作取向嵌入服务全过程、各方面,确保服务不失焦、不失准、不失向。
2023年“安全生产月”期间,报社针对上海市应急管理局宣传需求,紧紧围绕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安全生产重要论述,邀请重点央企和上海市属国企主要负责人出境,拍摄制作《企业主要负责人谈安全》系列短视频报道。报道站位高、落地实,以小切口呈现大主题,以小故事反映大变化,实现了宣传效果和服务效果双赢。
全国安全生产月期间,联合上海市应急管理局、上海市国资委,报社策划推出企业主要负责人谈安全专栏
——接好地气,力求有用好看。
当好服务者,就要放弃“高高在上”的姿态、“官模官样”的说教,俯下身子问民情、迈开步子解民忧,以细心贴心用心,换用户倾心安心放心。
近年来,报社在运维应急管理部微信微博过程中,想用户所想、做用户所需,及时发布重大事故隐患判定标准汇编以及全国安全生产月主题宣传片、海报、公益广告等,并提供下载链接。许多用户留言表示,“真实用”,“能提供原版高清下载太好了,谢谢”。
在做好政务服务的同时,部微信微博还做活传播形式,充分利用“一图读懂”、短视频、H5等用户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应急管理重大决策部署、重要政策文件、节假日安全提示等进行图文并茂、声影兼备的“包装”。这让“硬信息”不再“高冷”,有力增强用户场景感、交互感和沉浸感,把严肃政策法规、枯燥应急知识和生硬安全提示,转变为生动活泼、易于传播的大众话语,做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部微信微博还注重用户“问需于政府”和政府“问计于公众”有机统一,围绕“最美应急管理工作者”评选、应急普法作品征集展播、十大逃生演练科普视频等开展投票、答题、闯关等活动,以较强的互动性、趣味性增强政务新媒体的人格化、亲民性。
——聚好人气,整合力量资源。
作为应急管理新闻宣传主阵地主力军主渠道,中国应急管理报社影响力品牌力不断增强,与专家学者、应急机构等保持密切联系,“朋友圈”越来越大,“合作网”越来越密。整合资源、汇聚众智,借船出海、借梯登高,就能“众人拾柴火焰高”,为服务赋能助力、增光添彩。
清华大学薛兰等三位教授接受记者专访
“来高校 看应急”系列报道中,报社采访团、湖北省应急管理厅一行到武汉大学,探讨应急管理人才培养与建设,开展一场研讨式采访
报社邀请新兴际华研究院院长张晓昊为应急管理大学(筹)学生授课指导
以应急科普为例,报社广泛与应急部门、科研单位、高等院校、重点企业、媒体同行等加强对口联系,实行选题共谋、作品共建、成果共享,大力推进“新闻+科普”、名人式科普、艺术化科普、可视化科普,推出《代表委员话科普》《央企讲安全》《专家话防灾科普》等短视频栏目,大大提高应急科普权威性、吸引力、感染力和到达率。
报社人员拍摄《专家话防灾科普》短视频栏目
2023年宁夏银川富洋烧烤店“6•21”特别重大燃气爆炸事故发生后,应急管理部微信微博和报社所属各类媒体平台围绕公众关注的燃气软管安全、液化气罐安全、燃气管网安全等,会同有关燃气单位专家,分主题、有计划策划制作了一批应急科普报道。这些报道权威准确、生动活泼、贴近生活,阅读量均为10万+。其中,《关系千家万户,一定要知道的燃气使用安全知识》阅读量近千万,被人民日报、新华社、央视等多家中央媒体客户端转载。众多用户在部微信留言,“万分感谢用心科普”,“非常实用,很有安全感”。
服务为战,推动队伍提质强能
中国应急管理报社既依靠多元服务这个增长点、新蓝海,拓宽了经营模式,实现了“流量变现”,又依托多元服务这个练兵场、大课堂,让队伍实现观念之变、能力之变。
——增强“三个思维”,引领转型升级。
过去,报社各平台“对上”关注更多,对用户思考什么、反馈什么等考虑不多,也未构建畅通的“下情上达”渠道,一定程度存在自说自话、自娱自乐、自弹自唱的情况。虽然各平台初步实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仍存在各自为政、单打独斗的现象。
经历闯荡市场的风雨,更知媒体融合的短板,更添勇往直前的底气。如今,各平台普遍增强了用户思维,把用户“需要什么”与媒体“生产什么”对接起来,通过增强内容供给的精准性、契合度,提供更多个性化、特色化的服务产品,推动双向奔赴、互相满足;普遍增强了服务思维,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统一起来,眼睛多向下看、脚步常向下走,组织记者编辑到一线查实情、听实话,通过接地气、有分量的报道,推动解决基层急难愁盼;增强了融合思维,把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要素融合起来,注重在重要服务、重大报道中打破“新旧界线”、部门隔断,实行集成化、融合式、大兵团作战,有效破除“两张皮、两不融”问题,加速形成“融为一体、合而为一”格局。
报社记者深入吉林省舒兰市开原镇模范村,探访灾后恢复重建
——持续提升“四力”,锻炼全媒人才。
媒体的核心竞争力是人,融合发展关键在人才。报社把多元服务平台,作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的练兵场,作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的大舞台。
为做好应急管理部微信微博和视频号运维任务,报社专门成立融媒体工作部,将其视为融合报道的试验田、先行先试的生力军。按照应急管理部要求,融媒体工作部积极派出力量参加中国救援队驰援土耳其地震救援、国务院安委会综合督导检查、应急管理部专家指导服务、“应急使命•2023”高山峡谷地区地震救援演习等重大报道活动。
在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情况下,记者编辑践行“四力”,拿起手机拍视频、拿起话筒做主播、敲击键盘写报道,用心用情制作了一批有品质、有格调、有温度、有情怀的融媒体报道。在基层、在现场、在路上,一批“提笔能写、对镜能讲、举机能拍”的全媒人才加速成长,为“融”出精彩、“融”通未来奠定基础。
在应急管理大数据舆情服务中,报社致力于培养专业舆情和大数据挖掘分析人才。通过业务培训、交流学习、实践锻炼等各种方式,报社舆情服务团队不断成长,培养多名上接天线、下接地气和眼光独到、文笔犀利的舆情分析师,技术、运维等全链条、专业化服务队伍独当一面。
报社鼓励引导越来越的记者出镜采访,全媒体人才加速成长
砥砺奋进,不断提升服务能力
向市场要效益,让流量变“留量”,不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需要持续深耕、久久为功。
近年来,在“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方面,中国应急管理报社虽然蹚出了一条路子,取得了一些成绩,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相比,与应急管理工作涉及面相比,与用户更好服务期盼相比,还存在服务本领不够强、服务质效不够高、服务范围不够大、服务品牌不够响等短板。“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篙松劲退千寻”,必须思深虑远、砥砺前行,改进不足、补齐短板。
建强服务队伍是根本。从泛众化到个性化,从大众服务到精准服务,从内容生产到项目运营,多元服务、精准服务对报社队伍提出更高要求,“一专多能、一员多用”成为“硬通货”。报社将立足当前,通过内部轮岗、人员调岗等方式,有序推动现有人员到多元服务平台历练,通过实践实战,增强服务本领;着眼长远,大力推进人才培养目标与“新闻+政务服务商务”无缝对接,推动采编从业者向专业策划人、舆情服务商、产品经理转型,不仅成为新闻产品生产者、记录者,更成为优质服务提供者、维护者。
提高服务质量是基础。改进服务无止境,永远在路上。报社将围绕政务服务、舆情服务、公益服务、定制服务四大服务板块,通过面对面调研、点对点走访、一对一对话等方式,开展用户需求大梳理、问题大排查,增强按需供应、及时供应、丰富供应能力,真正把服务做到点子上、送到用户心坎里。同时,通过业务研讨会、经验交流会等,组织相关部委、中央主要媒体、高校研究机构、各大商业平台、应急管理部门等单位人员,对报社已有服务板块把脉问诊、建言献策,集思广益提升服务质量,群策群力擦亮服务品牌。
拓宽服务范围是关键。当前,应急管理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求日益强烈,这为报社开拓服务空间、做大服务体量提供难得机遇。优化存量,更要寻找增量。只有不断拓宽服务范围,才能持续收获经济的增长点、发展的动力源。下一步,报社将围绕已有服务板块,继续深挖需求、开拓市场,服务更多政企单位。同时,在新型媒体智库建设、文化创意产业、政务栏目制作等方面谋划布局、尝鲜试水,努力开辟新赛道、进军新领域、谋求新发展,不断增强内容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以及价值变现能力。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