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创新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路径

9月25日,以“守正与创新:传统文化如何教”为主题的第六届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论坛在线举行。来自高校和教育机构的专家学者以及中小学优秀教师代表汇聚一堂,共同探讨传统文化的传承之道和新课标下传统文化教育教学的具体途径、方法。

传统文化教育关乎为学做人

在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院长沈湘平看来,守正就意味着传承,我们要激活传统文化当中特有的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方式以进行传统文化教育。而创新就是要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创造性地落实课标的要求,既要以创新呈现方式来创造性地完成新课标对各学科、各学段的规定动作,又要根据各地、各校、各学科的特点以及每一位教师个人的专长创新自己的自选动作,在传统文化教育当中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教授李景林表示,为学须善用加减之法。为学用的是加法,要终身学习。而为道用的是减法,要减损和消解既成的知识形式所带给我们的思想限制,就一定要伴着为道的减损。“善用生活中的加减法对于人生和为学都有重要的意义。”他说。

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程光泉表示,传统文化教育要创新思维。要坚持包容互鉴,既要照着讲,也要接着讲,要通过教育教学实践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要创新内容的组织方式,以跨学科学习的方式实现传统文化内容的重组,创新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建立传统文化教育交流协同平台。

传统文化教育须循序渐进

事实上,在当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中依然存在一些偏颇。如何让孩子亲近经典而不是远离经典?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中国教育学会传统文化教育分会理事长徐勇建议,要坚持中国古代教育循序渐进的优良传统。我们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教育既要让传统文化基因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也要遵循儿童的天性、尊重儿童的兴趣与爱好。依照教育的逻辑、原则和规律的指引,传统文化教育才能健康、持久和有效地开展。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朱承表示,教授传统文化要特别注重利用具体的形象和象征传达理性书写无法表达的微妙世界。要善于利用能够吸引学生大脑,带来惊奇意识和意识刺激的故事、话语、物件,激发学生的心绪和印象。在他看来,传统文化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使学生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和精义,我们要善于选择可具体运用的文本,以它作为文化精神的象征物,利用具象传达意义世界,引领学生领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郑国民认为,教育只有和孩子的生活发生联系,学习的内容才会产生意义。要让学生“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传统文化教育要在孩子具备大量语言材料、文章样式、思想情感、日常生活积累的基础上进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凯表示,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历史学科的启蒙作用非常重要。人文精神的达成应当是传统文化一个重要落脚点。历史教育的效果不会立竿见影,更多的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熏陶人。

当下,传统文化教育中项目化学习成为教育圈热词。杭州市余杭区仓前中学副校长罗安波表示,无论是从教学内容还是从教学特点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历史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和切入点。而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动态的学习方式,其不仅是一个情境式体验的过程,更是一个探究创新的过程,其魅力在于让学生在知识的习得与生活的运用、问题的解决与实践创新的持续双向互动中,实现素养的发展和能力的提升。

与会教师纷纷表示,项目化推进传统文化教育效果明显。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要塑造学生的爱国精神,而且要深深地扎根在课堂教学之中。整合优质的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引领学生开展沉浸式、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内化学生的爱国精神,是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

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化与文化发展战略研究院、北京文化发展研究院主办。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