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农业助平泉脱贫攻坚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特色农业助平泉脱贫攻坚
本报记者 张丽敏
日前,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河北省(张家口赤城县、崇礼区,承德滦平县、平泉市)调研环京津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情况。他表示,解决环京津贫困问题,事关全国脱贫攻坚目标的如期实现,事关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深入推进环京津贫困地区农业产业扶贫,需坚持绿色发展、精准帮扶、市场导向,共同推动特色农业发展。
随后,本报记者跟随由中国记协指导、中国行业报协会主办、中共河北省平泉市委宣传部承办的“绿色发展、绿色生活”走进平泉采访活动深入了解了平泉市当地的扶贫现状。据悉,平泉从多方入手,包括发展经济林、菌业、循环经济等产业,已经实现52个贫困村出列,脱贫人口共达8万,其中特色农业成为平泉脱贫的主力。
近几年来,我国政府对于脱贫一直不遗余力,从近日国务院扶贫办有关负责人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的发言可见一斑,其提出,脱贫攻坚还剩3年多时间,如果不抓紧早一点把深度贫困地区这个难题攻下来,到2020年就难以如期实现全面脱贫。而我国地域辽阔,想要全国脱贫因地制宜必不可少。
为此,余欣荣在调研中强调,各地要立足资源禀赋,针对市场需求,因地制宜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特色产业,把产业发展基础打牢,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同时,要创新有利于增加绿色优质农产品供给、降低资源环境利用强度、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体制机制,努力形成同环境资源承载能力相匹配、生产生活生态相协调的农业绿色发展格局。”
平泉就根据自己的地理优势,以特色农业走出了自己的扶贫之路。首先,发展林果产业脱贫。“四年来,累积新建经济林基地16万亩,平均每年新发展4万亩,其中,新建千亩以上现代化标准林果示范基地14个、500亩以上标准园32个,打造林果产业整村推进示范区6个,培育果树专业村48个,让2.1万人通过发展林果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平泉市市委常委、副市长邢晓光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表述。
当然,为能够实现如今的林果产业,平泉亦出台了不少相关政策。第一,提供技术支撑。平泉县林业局抽调了几十名专业技术人员到各乡镇村、组、园区和农户对其进行技术指导。同时,通过“科技赶大集”“专家小分队”和邀请专家的方式,为平泉市果农在经济林栽植中答疑解惑。第二,苗木保障。平泉不断加大育苗力度,选育适合栽植的果苗进行繁育。第三,探索经营模式。在已有的“贫困农户+产业园区”“土地流转+全民入社”“大苗栽植+科技支撑”等多种发展模式基础上,探索新的经济林产业扶贫模式,持续促进农民增收。
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亚欧果仁)作为林果产业扶贫的代表,承德亚欧果仁有限公司董事长薛尽禄向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解释了他们的模式。他表示,亚欧果仁目前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的模式,利用土地流转的方式,以每年支付贫困户1000元的地租,租赁山地5000亩作为山杏基地,平地2000亩作为药材基地。
薛尽禄说,“对于有劳动能力和经营能力的贫困户可以在公司就业,公司负责技术指导,并安排在基地作业,按日结薪,带动劳动积极性;对于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利用‘政银企户保’和‘扶贫资金入股金’的政策,使150户贫困户每年享受56000元的利润分红。”
其次,利用菌业致富。“食用菌一直是平泉的重要扶贫产业。”邢晓光向记者介绍,“十二五”期间,平泉的8万脱贫人口中,其中4.8万人是重点依托食用菌产业实现脱贫。
本报记者梳理资料发现,目前,平泉食用菌产业基地覆盖了19个乡镇、150个行政村,食用菌标准化基地面积达6万亩、10亩以上园区1500多个。并且,近年来,平泉将“三零”精准扶贫模式与发展食用菌产业相结合,推动了菌业的持续发展。
“三零”精准扶贫模式即“零成本投入、零风险经营、零距离就业”,不仅可以兼顾统筹有劳动能力和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还从根本上解决了“三无一有”(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产业项目和有儿有女但无能力赡养)且低保特困供养人员政府依托政策无法兜底的深度贫困户脱贫问题。
例如,在平泉市绿河现代食用菌产业园区,“三零”扶贫模式就已落地生根。对具有劳动能力和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产前投资、产中培训和产后销售由企业承担的前提下,引导他们入园区领养领种,获得生产收益;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贫困户,采取资金或土地入股的模式,获得入股分红或租金收入;对仅能从事轻体力劳动的贫困户,由企业吸纳就业,获得劳务收入。
业内人士认为,该模式不仅有效解决了贫困户在资金、技术、风险承担能力等方面的困难,也把贫困户深度嵌入到产业发展的链条中去,使贫困户能够参与、分享产业链的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