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多瑙河畔的追梦人 ——记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

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河钢塞钢执行董事 王海泉 摄

仲夏的多瑙河畔,到处葱茏苍翠。暮霭降临,一个熟悉的身影漫步岸边,不时地用娴熟而亲切的塞尔维亚语“Zdravo”与往来的行人打着招呼。

晚饭后,到多瑙河的老码头看一看往来停泊的大小货轮,是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的一个生活习惯。这条蜿蜒曲折的河流记录着河钢塞钢(前身为斯梅代雷沃钢厂)过往的历史,铭刻着河钢塞钢管理团队奋斗的足迹,承载着中塞两国人民深厚的情谊。肩负重大使命,扎根异国他乡,宋嗣海牢记共产党员的责任和担当,带领管理团队为钢厂的发展倾注满腔热情,在河钢集团的坚强领导下仅用半年时间就扭转了钢厂连续7年亏损的局面,从2018年起钢厂连续3年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2019年4月,中宣部授予河钢塞钢管理团队“时代楷模”称号;2019年9月25日,中宣部等授予宋嗣海“最美奋斗者”称号;2021年,党中央授予宋嗣海“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肩负使命 扎根多瑙河畔

顺着时间的脉络向前追溯,5年前,当宋嗣海怀着无比坚定的信念飞赴距家万里之遥的塞尔维亚,眼前见到的情景与心中曾经的期待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彼时的斯梅代雷沃钢厂装备陈旧,大量设备停产失修,实际生产能力只有四五十万吨,不足设计能力的1/3;企业管理几乎处于“真空”状态,员工情绪低落,已经有200多名技术骨干离开了企业,5000多名员工徘徊在半失业的边缘。

面对企业连续亏损、百废待兴的困难局面,面对员工们幽怨、怀疑的眼神,面对业界此起彼伏的质疑声,宋嗣海发扬共产党员迎难而上的优秀品格,化压力为动力,带领管理团队深入一线调研,为这家经历过百年风雨的钢厂“把脉问诊”。

通过全面细致的调研,宋嗣海深知想要经营好这家企业必然要克服重重困难和挑战。河钢塞钢是我国钢铁行业在海外收购的首个全流程钢铁企业,河钢缺乏海外实体钢铁企业运营经验,国内其他企业又鲜有成功案例。

在困难和挑战面前,宋嗣海没有丝毫迟疑和退缩。他深信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河钢先进的经营理念和全球营销服务网络将为钢厂未来发展注入“源头活水”。

就在宋嗣海带领团队人员积极帮助河钢塞钢恢复活力的关键时刻,2016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河钢塞钢视察,带来巨大鼓舞。总书记要求河钢言必信、行必果,把河钢塞钢打造成中国与中东欧国际产能合作和“一带一路”建设的样板工程。

殷殷寄语,万千关切。宋嗣海和管理团队人员立下铮铮誓言:“这个项目如今交到我们这个团队手中,只能成功,不能失败!”

牢记总书记嘱托,宋嗣海胸怀“钢铁报国”的梦想,扎根多瑙河畔,全身心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持续奋战在生产一线,为河钢塞钢发展苦心孤诣。母亲去世时,他忙碌在生产现场;父亲已是耄耋之年,他却鲜少陪伴;5个年头的春节,他连续在海外度过;疫情发生以来,他更是用行动诠释了坚守的价值,有1年半的时间未曾回国探亲。

坚定目标 书写忠诚履职答卷

“救活一个钢厂,就是帮助千万家庭。办好河钢塞钢,既是中塞企业间的携手合作,更是塞尔维亚政府和人民对中国企业的高度信赖。”总书记的话语犹响耳畔,宋嗣海用使命践行诺言,用行动作答。

在走访中,宋嗣海发现河钢塞钢存在管理粗放、效率不高的问题。他及时向河钢集团反映问题,引入河钢精细化管理、绿色制造等20多项专有技术,加强品种开发、质量管理和成本控制。以前,钢厂的废渣不仅没有循环利用,还得花钱请人处理;如今,通过实施废渣配比再利用,用“经济料”替代“精料”,用低成本照样做出了高标准的钢材,仅一年就节省了3150万美元;深入研究产线特点,结合市场变化,持续优化生产组织模式,工序加工成本比接手前平均降低15%。

解决装备陈旧、工艺落后问题,宋嗣海全力参与到钢厂设备“起底式”诊断分析的技术改造工程中,逐一定制解决方案。5年来,河钢塞钢累计投入2.5亿美元实施大规模技术改造,热轧产品的不合格率由原来的0.14%下降到0.03%,月度生产经营水平连续刷新历史纪录;充分发挥河钢集团全球资源平台优势拓展销售半径,目前80%的产品都销往欧盟、北美地区,河钢塞钢也由原来巴尔干半岛的区域性企业变成了一个市场遍及欧美的世界性钢铁企业。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欧盟进口配额的双重压力,在欧洲所有钢铁企业都减员减产的情况下,宋嗣海带领员工积极应对,一方面因地制宜采取最全面、最严格、最彻底的防控举措,另一方面积极调整生产组织模式,优化成本结构,调整生产节奏,增强销售端创效能力,实现了经营业绩的历史性突破,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营发展“双胜利”。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河钢塞钢钢产量最高达178万吨,创下钢厂成立百年来的最好水平。2020年以来,河钢塞钢新开发终端客户近20个,终端客户比例由收购初期的15%提高到95%。

付出真心 收获无限温暖

5年,1800多个日夜,5000多个家庭,16000多个辐射就业岗位……在宋嗣海眼中,这一组数字串起的是“钢厂原有职工一个都不少”的坚定承诺,串起的是河钢集团“三个本地化”合作共赢经营原则的成功实践,串起的是中塞两国人民历久弥坚的深厚情谊。

“不做高高在上的老板,不做指手画脚的老板,要做不像老板的老板,尽快把企业搞上去,让员工过上好日子!”这是宋嗣海给自己立下的纪律规矩,也是他始终不变的优良作风。他和管理团队人员婉拒塞方给高管配专车的待遇,和当地员工一样拼车上班、打卡入厂,一起吃员工食堂;婉拒在繁华首都的住宿安排,选择在钢厂所在城市租房居住。

用真诚和付出赢得员工的信任信赖,宋嗣海膝关节不好,但他坚持每天花费1~2个小时把厂区的角角落落走遍。同事看着他疲惫的神态,多次劝他少走一点,他却说:“外籍员工看见我都很热情地打招呼,我多去现场看看能很好增进双方的感情,更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更利于企业经营。”

在推进企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宋嗣海带领管理团队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累计投入100多万美元,用于当地道路修建、村庄供水、捐资助学等,真正实现了一个钢厂惠及了一座城市。

真心付出换来真挚回报。当一名叫伊万的员工用自家废旧农机具配件手工制作的一件钢铁艺术品送到宋嗣海手上时,当一位年近六旬的老员工在会议室外等候多时将亲手制作的果酱递到宋嗣海手中时,当受邀参加斯梅代雷沃市“丰收节”开幕式并作为重要嘉宾宣布“丰收节”开幕时……宋嗣海从心底感受到来自多瑙河畔的温暖和感动。

沿着江岸,顺流而下,多瑙河畔的灯光点缀着醉人的夜晚,不远处的码头上,忙碌的货船正在装卸着河钢塞钢的货物……看着眼前一幕幕动人的场景,思索着河钢塞钢的发展前景,宋嗣海脸上不由自主地漾出了幸福的微笑。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