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勇担使命显本色 廉正朴素葆初心-追忆原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党组书记、行长,外汇局上海市分局原局长龚浩成

“三十多年前,上海推行金融改革,我们就把目标设定在要重新发挥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作用。”2018年,在陆家嘴论坛上,耄耋之年的龚浩成深情地说。

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也是龚浩成毕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目标。从参与组建交通银行、上海证券交易所,到推动成立上海外汇调剂中心、上海融资中心,再到建立起外汇市场、建立早期征信制度等,一项项改革背后,凝聚了他无数的思考和心血。龚浩成桃李满天下,在上海财经学院任教期间,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培养了一大批杰出金融人才。

昔日一片危棚简屋的烂泥渡,如今寸土寸金的陆家嘴,经过40多年发展,一个双向开放、绿色发展、科技赋能的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吸引着全世界的目光。从沉寂到辉煌,上海金融业发展硕果要归功于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上海采取的一系列大刀阔斧的金融改革开放实践。而改革开放每一项成功实践的背后,离不开像龚浩成一样不畏风险、敢于担当、甘于奉献的党员干部。“改革的结果,是新事物的诞生,而任何新事物的出现,都会经历种种困难和阻力。当遇到困难时,不要先说不行,要想一想怎么才能行。”回忆起改革往事,龚浩成曾感慨道。

在金融改革开放中勇担重任,对待个人名利淡泊如水,作为多项重大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决策者、推动者,龚浩成毫不在意个人名利。他几十年如一日,以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政治品格,敢为人先、攻坚克难的改革韧劲,勇于开拓、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恪守原则、廉洁朴素的优良作风,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与使命、忠诚与奉献。2021年6月28日,在全国“两优一先”表彰大会上,龚浩成同志被追授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斯人已去,言犹在耳。龚浩成优良的工作作风、高尚的个人品格,还将指引着新时代央行人、金融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记初心使命,奋力担当作为,书写中国金融事业发展新篇章。

敢为人先 勇立改革潮头

1990年12月9日,上海黄浦路15号浦江饭店门前热闹非凡。在这座拥有百年历史的建筑里,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家证券交易所——上海证券交易所鸣锣开业。当时,63岁的龚浩成作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重要筹建者主持了开业仪式。

开业当天,交易所仅有30只证券上市,其中包括被称为“老八股”的飞乐音响等股票。目前,上海证券交易所已发展为上市公司逾千家、投资者逾亿户、总市值几十万亿元的全球知名交易中心。

如今看来,开办交易所是金融改革开放的突破性举措。而在当时,质疑、反对之声不绝于耳。一些人认为,发行股票会分散国家财产,会助长侥幸、投机心理,任其自由发展会冲击社会主义经济。这些争论和顾虑让当时的筹建者们承受着巨大压力。上交所的“破冰之旅”,也正是从冲破思想藩篱开始的。

1989年12月2日,时任上海市委书记、市长的朱镕基召开市委常委扩大会议。这次会议决定成立负责筹建上海证券交易所的工作小组,时任原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党组书记、行长的龚浩成是三名成员之一。人民银行上海市分行作为当时上海金融业唯一的专职监管机构,承接了交易所筹建的办事机构职能。

打破思想禁锢需要莫大的勇气。龚浩成坚信,设立上海证券交易所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大方向,对建立健全资本市场、发展好我国金融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服务实体经济将起到重要推动作用,也将成为我国向世界传递改革开放坚定决心的有利契机。

留给他们的时间只有一年。筹建工作千头万绪,一系列问题接踵而来。交易规则怎么制定?什么样的公司能够上市?管理机构怎样设置?龚浩成没有被困难吓倒,大到机构定位、规则制定,小到英文译名、基建铺设,他带领同事们迎难而上、开拓创新。许多个夜晚,龚浩成都是在苦苦思索中度过。功夫不负有心人,上海证券交易所如期高标准成功建成。

勇担金融改革重任,龚浩成不是第一次这么做。1986年,中央决定在上海办一家银行。龚浩成作为中国人民银行的代表,参与组建我国第一家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当时,面临资金切块管理限制,龚浩成大胆提出一个超出常规又符合国情的办法,实行“二级法人制度”——总行是一个法人、分行也是一个法人。“二级法人制度”充分调动了分行积极性,交通银行在组建后不久就把机构办到了各地。

矢志不渝 投身金融开放

20世纪80年代末,西方国家关于“中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将不会继续下去”的舆论一度甚嚣尘上。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中国如何有条不紊地推动对外开放?难题又一次摆在了龚浩成等金融改革者的面前。

当时,重要的在建工程——东方明珠电视塔,一度因外资突然撤离面临中途停工,有“烂尾”风险。龚浩成得知后,以大局为重,立即牵头各家银行组成银团贷款,注入资金,帮助工程顺利建成,上海才得以顺利建成这座标志性建筑。经此一事,龚浩成深感向世界证明我国改革开放坚定决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他认为,“在任何条件下,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信念不能动摇”,“金融业的开放,往往可以体现一个国家整体对外开放的程度以及改革的坚定程度”。

引进外资银行无疑是金融对外开放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上海外资银行经营历史悠久,以此为突破口引入外资银行,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不过,这在当时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龚浩成又一次站在了金融改革开放浪潮的最前沿。他充分举证引进外资可以扩大融资筹资渠道、增加金融服务手段,推进进出口业务,促进国内金融机构参与竞争,改善经营管理和金融服务,始终坚定支持引进外资的态度。

在总行的政策支持下,龚浩成全程参与制定准入标准、洽谈商议等引进外资银行工作,全力推动上海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到1991年底,已经有花旗、美洲、三和、日本兴业、东方汇理等12家外资银行在沪设立分行。

此后,龚浩成又敏锐意识到引导国内保险市场同外资企业良性竞争是一条可行之路,大胆引入美国国际集团,推行保险代理人制度。当年主动开放、引入外资、促进竞争的做法,为今天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提升中国金融业综合实力打下了坚实基础。

淡泊名利 永葆党员本色

身处金融改革风起云涌的年代,权力与利益交织,难免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但龚浩成始终坚持原则、廉洁奉公,他对个人的名誉头衔毫不在意,更不看重功名利禄。对待公事,他有着坚持一生的原则——“处理公事就往单位跑”,从根源上自觉远离外界诱惑,杜绝贪污腐败。

很难想到,这位对金融改革发展作出贡献、被称作上海金融改革“活字典”式的金融人,自己的日常生活却异常简单朴素。自1980年起,龚浩成一直居住在单位分配的宿舍,老式钢窗木门、陈旧的家具都是最简单配置,家里甚至还保留着两张上世纪50年代老式课桌拼成的方桌,供吃饭、办公使用。他就是在这张方桌上,呕心沥血、孜孜不倦地为上海金融改革事业起草、临摹了一张张计划书、蓝图纸,绘就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美丽画卷。

当被问及为何能保持这样朴素的生活状态时,龚浩成是这么说的——“我觉得一个人吃饱穿暖就足够了,应该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所专注的工作中去,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尽到自己的一份力。”

秉承着对党忠诚、爱国为民的原则,怀揣着对金融改革事业的热爱,在离开主要领导岗位后,龚浩成仍持续关心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年届高龄,他笔耕不辍,写下了《上海形成金融中心的思考》《上海金融改革往事》等重要著作和文章。多年来,他不辞辛劳,满腔热情参加各类决策咨询、学术论坛,宣传党领导下的红色金融史。2020年8月30日,龚浩成在上海逝世,享年93岁。在最后的岁月里,他还时常惦记着医疗资源紧张,不想给党和国家添麻烦。

对于自己过去取得的成就,龚浩成并不贪功,想的始终是国家。龚浩成曾说:“在整个金融改革的进程中,每个人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我个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实际上我也不过是集中了别人的贡献。而对金融业来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方向不能动摇,金融业的改革更应当早走一步,以服务实体经济。”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