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寻访我国无线电通信事业的“根” ——“学党史 悟思想·红土地上践初心”系列报道之四

张依依摄

它,从枪声轰鸣、炮声隆隆中走来,在血与火的洗礼淬炼中逐渐发展壮大;它,从岁月的长河与历史的风雨中走来,发出的红色电波永不消逝,跨越万水千山,最终传向全中国、传到全世界。

“它”是我国的无线电事业,而其重要的“根”之一,就是位于瑞金叶坪革命旧址群的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站在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的这栋老式房屋前,以回望的姿态凝固住时光的一个个瞬间,片刻的宁静仿佛驱除了周围往来人群的喧嚣,再一次将记者带入了那段有关无线电历史的红色记忆。

“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

从“雁来音信无凭”到“天涯若比邻”,通信的力量似乎无处不在。走进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展板上赫然写着:“中央苏区电讯被毛主席亲切地称为‘科学的千里眼和顺风耳’。”根据展板上的介绍,位于中央苏区的红军无线电总队正是红军无线电通信组织的领导机构。

“一二三四五,半部是基础。”如果说我国的有线通信事业是从20多部电话单机起家,那么我国的无线通信事业就是从“半部电台”开始。

根据讲解员的介绍,红军的无线电事业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历史发展过程。1930年12月,项英同志来到中央苏区,带来了一部15瓦的电台。因为这部电台的功率很低,所以无法与外界联系。在第一次反“围剿”战争中,红军在永丰龙冈全歼张辉瓒率领的第18师,并缴获了敌军一台100瓦的电台(因发讯设备损坏,又称“半部电台”)。此外,红军还缴获了部分通信设备,也俘虏了一些国民党电台的技术人员。

红一方面军总部利用这些条件,于1931年1月中旬,在宁都小布组建了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通讯大队;红军无线电通讯大队成立后,又在宁都小布举办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一共培训了12名报务员。

先后缴获多部电台

讲解员告诉记者,虽然在宁都小布组建了红军第一个无线电通讯大队,但是,因为当时红军战士们使用的是明码,所以很容易被国民党接收和破译。考虑到这种情况,1931年4月,临时中央委派任弼时等人带来了一套周恩来编制的密码,这套密码被称为“豪密”,以周恩来的化名——“伍豪”命名。

中央苏区第二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红军先后缴获了敌军十多部电台。在此基础上,1931年6月,红一方面军在福建的建宁成立了无线电总队,直属各方面军总部指挥,王诤任总队长,伍云甫任政委,下设5个分队。第三次反“围剿”战争胜利后,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又有了新的发展,无线电设备也进一步得到了充实。到长征前夕,根据地共有的无线电台数量已达到36部之多。

1931年9月,红军无线电总队随军从兴国迁驻瑞金。当时,正值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将要召开,无线电总队为此做了很多工作。大会期间,电台为大会播发新闻。后来,在这个电台的基础上又组成了红色中华新闻台,该新闻台行政上归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无线电总队管辖,业务上则归红色中华通讯社领导。

1931年底,党中央在瑞金叶坪成立了中央电话总机室。所有的这些工作,都为中央苏区建立有线电通信和无线电通信产业的发展奠定了人员和物质基础。

1933年4月,红军无线电总队随临时中央政府迁驻沙洲坝。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这是概括我国无线电通信事业发展重要性的最佳写照,也是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给记者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在红军波澜壮阔的军事历史中,无线电通信事业蕴藏着稍纵即逝的战机,也传递着瞬息万变的军情。追忆红色通信历史,我们看到了革命者们的智慧与力量,也看到了革命者们的奋斗与奉献。走出这栋充满历史记忆的旧屋,如火的骄阳为红军无线电总队旧址细细勾勒出金色的轮廓,我国通信事业的明天,也必将如这灿烂阳光一般迎来一个又一个辉煌。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