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00米的跨度,让新闻更有温度与深度 ——做全国性行业媒体在“四力”上的践行者
在新闻领域,“四力”建设即对“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培养和实践,是提升新闻报道质量与影响力的重要理念。《中国有色金属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积极践行这一理念,收获颇丰。
脚力,是新闻报道的基础,是新闻工作者的基本功。所谓“脚底板要有泥”,记者要写出有温度的文章,就必须“走出去、走下去、走进去”获取第一手的资料。当记者深入到有色金属行业的矿山深处、冶炼车间、科研一线等基层场景时,才能亲眼目睹矿工们在黑暗巷道中辛勤采掘的身影,感受到高温炉旁工人的坚守,了解到科研人员为突破技术瓶颈而日夜钻研的执着。这些鲜活的素材,是坐在办公室里无法想象的。
《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采访铝合金加工企业
《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团在海拔4500米的西藏玉龙铜矿采访
《中国有色金属报》记者在云南金鼎锌矿采访
例如,在走访高海拔地区的有色金属矿山时,我们的记者上到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的矿山上,克服严重的高原反应带来的不适,报道了矿工们为保障国家资源供应而艰苦劳作的动人故事。他们在艰苦环境下作业,他们简陋的居住条件、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以及对家庭的思念等细节,让报道充满感染力,也让外界对这一行业基层群体有了更真实的了解。本报记者撰写的《跨越生命的禁区——记青海鸿鑫矿业有限公司“牛苦头”精神》等稿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又如,记者还经常到地下矿山进行采访,与矿工们同吃同住,一同乘坐井下罐笼,下到地下近千米的深处,来到掌子面进行实地采访。《千米井下的坚守者》等文章和视频的推出,让大家了解了现代绿色矿山千米井下的景象,大型掘进机和5G矿车的使用、矿洞食堂的喷香饭菜、巷道深处干净整洁的党员活动室……科技的不断创新,矿工不断改善的作业环境,矿洞日益现代化的生产装备,无不令人振奋。上到海拔3000多米,下到地下1000多米,这4000米的跨度就是用“脚力”丈量有色金属行业的深度,是深入基层所展现的力量。
眼力,要求我们坚持内容导向,立足有色金属行业,紧密围绕行业热点、焦点,努力发现企业亮点,为读者提供有深度、有价值的信息。如对行业共性问题的分析、倡议、解读,独家创作《电解铝这五年》《总书记的指示,我们落实了!》等行业关心、社会关注的文章。还有对行业企业的深度挖掘、发现行业好故事。
如对中铝集团、西部矿业集团、金川集团等有鲜明特色的行业企业的报道,推出了“‘一带一路’的中铝故事”“辉煌十年有色志”等系列报道。其中,“‘一带一路’的中铝故事”系列报道让外籍员工评说中央企业成就,展示“他者”视角下的中国故事,巧妙宣传介绍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通过“他者”叙事为受众提供新的思路。其中《几内亚贝贝:梦圆中铝》一文,由获得几内亚政府奖学金赴中国留学并取得博士学位的中铝几内亚籍员工贝贝讲述他和中国、中铝的故事。“我去过中国,我知道中国人有多努力,中国发展有多快。”贝贝的讲述融合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等中国符号、“一直努力就会成功”的中国智慧,展示了中铝几内亚“建设一个项目、促进一方发展”的理念。贝贝劝当地人珍惜机会,多向中国人学习,把自己的国家发展起来,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几内亚年轻人到孔子学院学汉语、在中国企业找到工作,共享“一带一路”新机遇,成为“一带一路”建设者、推动者、贡献者。这些独特的视角,增强了报纸的实用性和可读性。
脑力,是新闻工作的核心,要求新闻工作者具备政治判断力和创新思维。新闻工作者的脑力建设需以政治判断力为根基、创新思维为突破,二者协同推动新闻内容兼具思想深度与传播活力,从而更好履行新时代舆论引导使命。深入基层不是走过场,而是要真正与采访对象打成一片。不能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匆匆采访,要以真诚的态度去倾听、去交流。
在报道有色金属企业的环保转型时,记者与企业管理者、一线员工共同探讨节能减排的难点与成效,在这个过程中建立信任,挖掘出企业在环保投入背后的故事,从最初的犹豫观望到后来的积极主动,这些真实的转变历程通过扎实的采访得以呈现,让报道更具说服力。春节前,本报记者跟随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赤泥利用推进办相关负责人来到中铝山东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铝山东)赤泥加工车间,记者踩在改性固化赤泥路用材料技术用赤泥作路底基上,生动报道了我国推进赤泥大规模绿色利用的技术进步。为美丽中国全面建成作出应有的贡献。
对电解铝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度报道
对钨等五项实施出口管制的报道
当前,国际形式复杂多变,国际贸易摩擦愈演愈烈。在这关键时刻,国家决定对钨、碲、铋、钼、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中国有色金属报》迅速反应,以高度的政治自觉和强烈的责任担当,配合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积极发声。策划组织了两个版面的报道,从消息、综述到评论,表明立场、全方位解读该事项的重要性,提升了我国有色金属工业的影响力,维护了自身安全和共同安全,为唱响中国经济光明论添砖加瓦。
笔力,作为新闻工作者“四力”能力的重要维度,强调以精准、生动、创新的表达方式传递思想,笔力被定义为内容呈现与传播效果的关键能力,要适应全媒体平台,并需要贴近群众语言和传递政策精神,要使新闻报道通俗易懂且生动。这就要求行业新闻工作者摒弃浮躁与功利,沉下心来,笔耕不辍。有色金属行业专业性较强,在报道中不能一味堆砌专业术语。
比如在报道新型有色金属材料的研发成果时,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材料的性能和应用前景,将复杂的技术原理转化为大众能理解的表述,如“这种新型合金如同钢铁侠的战甲材料,兼具强度与韧性,在航空航天领域将大显身手”的表述,使普通读者也能对行业动态产生兴趣,而对于专业人士又不失深度与准确性。在文字表达上,我们力求准确、简洁、生动,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晦涩的术语,使报道更通俗易懂,让行业外的读者也能理解和关注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
我们的采编团队不仅记录现象,更注重挖掘背后的经济与社会价值。例如,氧化铝厂通过设备改造实现年节约成本超50万元的案例,反映了传统企业以技术创新驱动绿色转型的路径;对河南豫光金铅股份有限公司玉川冶炼厂厂区“别样青绿”的报道,揭示了企业绿色发展对区域生态与经济平衡的深远影响。
我们还丰富了报道的形式,建立全媒体矩阵,让报纸、网站、新媒体等平台深度融合。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以更加便捷、直观的方式展示行业动态,通过短视频、图片、文字等多种形式结合,解读行业热点事件,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需求。我们联合“走出去”企业推出的“米拉多铜矿春节联欢晚会”等视频,受到了海内外有色人的热烈欢迎。
通过“四力”建设,《中国有色金属报》提升了自身的品牌形象与公信力,也为行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未来,我们将继续坚定不移地践行“四力”,让新闻报道在深入基层中不断焕发出新的活力与魅力,为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乃至整个社会的进步贡献更大的新闻力量。
当然,我们仍然也面临着一些瓶颈,有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是专业内容的限制。有色金属行业专业性强,在报道中难以完全避免专业术语和复杂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普通读者的阅读体验和理解深度。
二是行业的特殊性。有色金属行业的发展较为稳定,导致我们报道的题材和内容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文风创新的空间受到一定限制,较难持续推出新颖独特的报道形式和内容。
三是传统思维的束缚。长期形成的传统报道模式和思维定式,使得部分采编人员在文风转变上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抵触情绪,需要时间和精力去适应和改变。
四是奖惩机制还不健全,导致人员的积极性受到影响,有“躺平”的心理。
下一步,《中国有色金属报》将更加贴近受众需求,进一步了解不同层次读者的需求和兴趣点,根据受众反馈调整报道内容和文风,使报道更贴近大众,吸引更多非专业读者关注。从融合多元元素、强化深度报道、鼓励创新实践等方面,借鉴其他优秀媒体的经验和做法,融合更多文化、历史、科技等多元元素,拓宽报道视野,丰富报道内涵,提供更具思想性和前瞻性的报道,展现文风的深度和厚度。为践行“四力”注入新活力,推动“四力”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