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中国交通报社: 践行“四力”讲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故事

近年来,中国交通报社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践行“四力”(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主动加强议题设置,用优秀的新闻宣传作品讲述传播交通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争当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好故事。

在与交通同行路上锤炼“四力”

中国交通报社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潮起,成长于加快建设大跨越,壮大于逐梦强国新时代。40余年来文脉流芳,生生不息,成长为覆盖交通运输行业铁路、公路、水运、运输、民航、邮政快递全领域的新型主流媒体。自诞生之日起我们便与行业同呼吸共命运,在海阔天空、水陆纵横中行走、观察、感知、记录,见证交通运输行业的辉煌伟业,为交通人树碑立传。

新中国成立以来,几代人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建成了交通大国,正在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目前我国已建成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航空航海通达全球,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我们用脚力丈量交通,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精神状态,到广阔天地中感知交通运输发展的步伐。

交通运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和重要的服务性行业,新事物不断涌现。在创新引领下,我国高铁、大飞机等装备制造已实现重大突破,新能源汽车占全球总量一半以上,港珠澳大桥、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等超大型交通工程建成投运。我们用眼力观察行业,在日新月异的变化中描摹时代新景、擦亮交通名片,让流动中国的辽阔壮美画卷跃然眼前。

科技革命、人工智能,无人驾驶、低空经济……当前数字技术裂变式发展,交通运输正在加速拥抱新科技,大力发展智慧交通,以科技创新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我们用脑力思考明天,在创新实践中感悟求索、洞察趋势,于变革浪潮中传递前沿新知。

交通人正在践行新时代交通精神,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先进人物和先进集体,他们身体力行努力创造着新时代的交通奇迹。我们用笔力镌刻华章,在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精品力作中礼赞开路先锋、书写行业通鉴,用榜样的力量激励着交通人追求不平凡的人生。

在90亿人次的春运路上践行“四力”

实践是最好的试金石。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实践中去,交通报人双脚踏遍神州大地,也曾走出国门感知世界脉动。刚刚结束的2025年综合运输春运,是报社提升“四力”的最新实践。

2025年春运40天,与中宣部和中国记协“新春走基层”活动(30天)高度重合,我们将二者紧密结合,一体谋划、统筹推进。紧扣“平安春运、便捷春运、温馨春运”,以“奋进强国路 融融中国年”为主题,创新融媒体生产传播机制,讲好综合运输春运故事,生动展示流动的中国。

在90亿人次的春运路上践行“四力”,我们派出10名记者跟随交通运输安全生产重大风险隐患排查整治检查指导组,深入各省(区、市)的车船路港等春运一线,开展舆论监督报道。同时,7个采编部门和36个记者站选派采编骨干深入基层一线,报道热点亮点,进一步创新报道主题、形式、内容,实现“一次采集、多元生成、多渠道传播”。我们精心选择了有特点的目的地前往采访。

运输中心《八方纵笔绘春途》特别报道,派出10名记者,分别赴山西临汾、河北沧州、黑龙江哈尔滨、辽宁沈阳、北京、天津、云南楚雄等地一线采访。

——去最“冷”的地方。采编中心、融媒体中心以及驻站记者深入内蒙古根河市(“中国冷极”),记录养路工极寒坚守,推出《寒至极处春可望》报道及专题片《最冷的地方也最暖》,“交点”视频号几个小时即突破“10万+”,全网播放量超40万,获学习强国首页推荐。

《寒至极处春可望》报道及专题片《最冷的地方也最暖》,全网播放量超40万,获学习强国首页推荐。

专题片《最冷的地方也最暖》。

采编中心、融媒体中心以及驻站记者深入内蒙古根河市(“中国冷极”),记录养路工极寒坚守。

——去最“热”的地方。每年琼州海峡过海运输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水运中心记者直击琼州海峡春运首日,报道新能源汽车过海新政及“双向奔赴”的温情服务,展现新气象。

水运中心记者直击琼州海峡春运首日,报道新能源汽车过海新政及“双向奔赴”的温情服务,展现新气象。

——去最“愁”的地方。新能源车主“里程焦虑”如何破解?《我做一天春运人》品牌栏目连续5年深入一线,采编中心记者赴京港澳高速公路河北邯郸服务区,以第一视角讲述《满电还乡满爱在途》的故事。

——去最“新”的地方。科教中心记者探秘长江镇扬汽渡,展现人工智能助力春运,《当汽渡遇上高科技》短视频破圈热传。

科教中心记者探秘长江镇扬汽渡,展现人工智能助力春运,《当汽渡遇上高科技》短视频破圈热传。

——去最“土”的地方。运输中心记者走进云南陆良,与田间地头的农民朋友促膝长谈,用镜头记录物流园及冷链设施的繁忙景象,展现物流供应畅通对百姓餐桌的守护。

——去最“暖”的地方。文化与品牌中心记者跟随北京“的哥”劳模王建生,记录春运保障中的温暖故事,作品获中工网转发。

在融合创新中彰显“四力”

践行“四力”让我们与行业的关联越来越紧密,采写的新闻作品更加贴近、更有情感、更有活力。我们在推进媒体深度融合的进程中,不断追求用创新的方式方法去淬炼、彰显“四力”。

让骄人的成就被看见。耸立云端的超级工程,大山深处的“四好农村路”,联通世界的机场、港口,连接民心的公交、驿站,奔驰在祖国广袤大地上的“复兴号”……我们的报道试图用文字、图片、视频、直播等方式全景呈现中国交通如何打通道路、阻断贫困,如何突破天堑、奔向小康,如何越洋跨海、交通世界,如何一步步解决“有没有”“够不够”“好不好”的问题,如何变“跟跑”为“并跑”再到“领跑”,如何从交通大国昂首迈向交通强国。

让动人的故事被听见。身材高大、皮肤黝黑的沙漠道班养路工、大货车司机与我们促膝深谈后不再掩饰感性、柔情的一面,又酷又飒的女搜救机长、女船长宣示不被性别定义、敢于战风斗浪的“她力量”,还有顶披朝晖晚霞、行驶于阖家团圆日的“城市摆渡人”,万家灯火时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我们用报网端微多媒体讲述、线上线下多平台传扬的一个个具备新闻价值的报道对象,构成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奋斗群像,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可敬可亲。

让伟大的精神被铭记。从车、船、港、站到地震、洪涝、冰雪灾区,从万众瞩目的宏大现场到日复一日的平凡场景,从千钧一发的救援行动到危急时刻的挺身而出,大浪淘沙、烈火真金,我们发掘、报道、选树过的许许多多人物和事迹,不仅干出了成就、树起了典范、彰显了价值,也演绎成精彩的传奇、凝炼出新时代交通精神。胸怀“国之大者”,新闻写就史诗,激发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努力当好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磅礴力量。

为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我们制定了融媒体生产传播管理考核等采编方面的系列制度,全媒体矩阵不断拓展,传播力稳步提升。这些为我们提升“四力”提供了制度保障,有力推动采编队伍不断强起来,更好地担负起新形势下交通运输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使命任务。

我们建立适应中央文化企业的绩效考核奖惩机制,充分调动采编队伍的主动性积极性。编委会每月组织优秀作品评选,各项目评出好稿+、特优稿若干。考核坚持公开、公平、公正、透明,突出原创导向、专业水准、创新能力、精品意识,以生产质量、传播能力、融合水平、评价反馈作为主要考评指标。“好生活在路上”“中国交通报融媒体生产传播机制创新”“交通青年科学家精神传播平台”等项目接连获评国家新闻出版署中国报业深度融合发展创新案例。

我们将加快建成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交通运输行业新型主流媒体,努力寻求新技术引领下的媒体系统性变革实践路径。不断提升站稳移动互联网主战场、引领交通运输主流舆论的核心竞争力;记录交通人奋力加快建设交通强国的梦想征程、中国式现代化开路先锋的奋斗风采,讲好辽阔、壮美大地上的交通故事、中国故事;传播相交相通的中国智慧,紧跟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的进程,宣传展示中国交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经验、成就、故事。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