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书写新春暖 讲述教育情

2024年1月,中国教育报启动实施了今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国教育报在所属报、网、端、微同步开设专栏专题,以建设教育强国为主题主线,书写新春暖,讲述教育情,重点聚焦师生寒假生活、送温暖、助力乡村振兴、师生文化生活等方面,从小切口、巧角度反映新鲜事、好举措、大变化,在深入师生、深入群众中记录新变化、感悟新时代。在报道中,突出教育行业特色,聚焦热点话题,聚力融合传播,传播力、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营造“暖”字,记录教育“喜乐事”

“新春”二字寓意着喜庆祥和,带给人温暖和希望。在2024年“新春走基层”报道中,中国教育报立足行业特色,生动讲述各地各校化解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暖心举措,精彩呈现师生们用大爱传递真情的温暖瞬间。

寒假来临,如何带娃是困扰着很多家庭。河北雄安新区以财政补贴方式,组织28所中小学开展免费托管服务,解决群众急难愁盼。报道《暖心托管班 快乐过寒假》,用笔和镜头多元、立体地记录了雄安史家胡同小学的寒假托管班里,孩子们丰富多彩的托管生活和学校的暖心举措,以点带面呈现了雄安的教育惠民暖心政策。

中国教育报记者郭馨泽(右)在烟台市福山区门楼小学食堂采访。

春节是一个与团圆喜庆绑定在一起的文化符号,“有一种温暖,叫回家过年”。报道《大四学生李秋霜跨越1600公里——“去接妈妈回家过年!”》,讲述了家住重庆的大四学生李秋霜赶到1600多公里外的福建泉州接妈妈回家过年的温暖故事。报道《冒着热气儿的新春》,生动展现了山东烟台多所中小学开展迎新春活动,将制作当地特色美食和开展劳动教育、家校协同育人等有机结合,报道语言呈现出胶东文化特色,营造出浓浓的年味儿。

新春佳节之际,教育系统中还有一些身影,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河南农业大学驻村干部连续两年春节期间驻村,把帮扶工作做到村民心坎上;南京审计大学为学生准备丰富多彩的迎春节活动,让更多留学生感受中国文化;东华大学学生前往火车站,投身春运一线参与志愿服务,温暖返乡人员的回家路……中国教育报春节前最后一个出刊日专门制作了整版特刊《温情暖新春 欢乐过大年》展现这些奋斗者的风采,营造节日氛围,表达对广大教育系统干部师生的祝福。

聚焦“新”字,展现师生“精气神”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也将是谱写教育强国建设新篇章的一年。新春新气象,岁末年初,大江南北的校园里,翻腾着澎湃的求知热浪,充溢着勃发奋进的力量。那是一间间智慧教室里思维碰撞的火花,是一个个先进实训车间里设备运行的轰鸣;那是乡村振兴一线躬耕的身影,是实验室里攻坚克难的灯火……中国教育报记者把镜头对准这些感人的场景,呈现出师生的精气神。

报道《地下2400米的坚守》深入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锦屏山地下2400米深处的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记录了来自上海交通大学、中山大学、南开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的师生春节期间加班加点,值守实验装置,为早日完成实验运行而奋斗的场景。展现了师生们为率先找到暗物质,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攀登科学高峰的精气神。

报道《一次临时的技术培训课》,以白描式的笔触,记录了一次临时的技术培训课,将广西大学20多年的技术助农以一个时间“横切面”的方式呈现出来。劳作的人们和专家如剪影般跃然纸上,展现了当地农户们蒸蒸日上的生产生活、喜迎春节的景象,以及地方经济发展中的高校力量。

作为教育系统的全国性行业媒体,中国教育报在新春走基层报道中结合教育部党组工作部署,从1月30日起,在做好新春走基层报道的基础上开设了特色栏目“2024新春走基层﹒寒假好时光”,聚焦师生寒假生活,呈现了各地各校创新做法,寒假期间在推动青少年阅读、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学教育、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等方面的好做法。例如,2月17日一版头条报道《人人爱阅读 过年书香浓》,从小切口切入体现了大主题,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中小学生阅读工作。2023年,教育系统把推动青少年阅读作为一件大事来抓。记者积极呼应政策热点,以寒假阅读为小切口进行采写,让稿件主题更聚焦,采访深、立意新。

突出“融”字,打好传播“主动仗”

中国教育报将此次新春走基层报道,作为检验媒体融合效果的“试金石”和锻炼采编人员全媒体业务能力的“练兵场”。在策划阶段选定部分选题以融媒体报道的形式呈现,组建了5个融媒体报道组,用“文字稿件+视频直播+短视频+图文新媒体”的形式进行报道。其他选题的稿件也做到报、网、端、微联动,努力扩大传播力、影响力,进军“主战场”,努力打好全媒体传播“主动仗”。

1月25日,“2024新春走基层”开栏当天,中国教育报纸媒头版头条以及网站和各移动端平台号刊发的报道《娃娃庙会 娃娃做主》,采用文字稿件+现场直播+短视频+图文新媒体内容多种形式进行报道。直播内容持续2个小时,主持人讲解+现场采访+体验展示,与各地中小学生共赏特色民俗,闹欢乐新春。报道“一次采集,多维生成,多端传播”,多平台线上传播效果很好,整体流量近100万。

中国教育报新春走基层融媒体报道组在天津市第十五届娃娃庙会上进行直播。

据统计,截至2月24日,新春走基层报道结束,中国教育报各类平台共发稿210篇,其中报纸发稿39篇,制作新春走基层特刊两期;中国教育新闻网发稿39篇;中国教育报客户端发稿42篇,微信、百家号、抖音等平台号发稿90篇次(包括视频和直播)。全部稿件可以统计的总播放量近900万,相比去年取得了显著提升。

践行“实”字,引领记者“走转改”

中国教育报此前制定的工作计划中既将“改进文风”确定为2024年工作重点。在这场开年第一次重要主题报道中,把“改文风”的要求贯彻到每篇报道中。要求记者注重提升语言的鲜活性,报道中“多见师生,少见领导”,真正把采访的镜头对准一线。

此次新春走基层报道,中国教育报有58人次参与,由社领导带队,记者分赴祖国各地,行走基层一线,深入大中小学,记录广大干部师生在奋力建设教育强国过程中的精神风貌和沉甸甸的收获,展现各地教育的美丽图景和崭新变化,着力改进文风作风、创新表达方式,推出了一批“眼中有人民、腿上有泥土、心中有真情”的好作品。

以稿件《雨过天晴见彩虹》为例,这篇报道采访过程中,记者前往2023年在京津冀特大暴雨中受灾严重的河北涞水县,把镜头对准当地一所因暴雨毁坏校舍而异地安置的乡村小学。记录了学生们过去一学期的所感、所思,呈现了师生们的寒假生活和对新年的新期待。笔调生动活泼、文风朴实无华,取得了很好的传播效果,整体流量近50万。同样是关于受灾地区的新春走基层报道,稿件《返乡积石山 绽放“志愿红”》则把目光聚焦在天津财经大学一名积石山籍大学生身上,通过讲述这名大学生第一时间返乡参加志愿服务的故事,展示了灾区人民的生活状况,呈现了他们团结一心、共克困难的信心。

为了促进业务交流,激励一线采编人员,2月24日,新春走基层报道最后一天,中国教育报推出了一个整版的记者手记特刊,邀请6位参与此次新春走基层报道的记者撰写记者手记,直述他们“行”的观察、“走”的思考,反映记者在行走基层的过程中的收获和成长,展现他们深入基层一线、记录伟大时代的精神风貌。“最美的风景在校园,最深的感悟在现场”,已经成为中国教育报每一位参与“新春走基层”活动报道记者的共识。(作者系中国教育报新闻版主编、副编审李澈)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