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聚焦重大工程建设 深入践行“四力” 用心用情讲好建设者故事

根据中宣部、中国记协统一部署,中国铁道建筑报结合中国行业报协会关于开展“新春走基层”活动的相关要求,以深入宣传中国铁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生动实践为统领,聚焦建设者为“交通强国”建设事业作贡献的重大主题,制定详细策划方案,明确报道重点和任务,组织了80多名记者、通讯员深入铁路、公路、桥梁、隧道等建设一线,深度挖掘建设者为保障重大工程按期完工而无私奉献与担当的感人事迹。

中国铁道建筑报实现报、网、微、端全平台发力:报纸方面,共组织8个版面,34篇稿件,28张图片;官网及时更新新春走基层专栏内容,发布稿件及图片110余篇(张);新媒体平台发布52篇视频和图文报道,内容聚焦重点工程建设不停工、铁建人的春节生活、先进典型人物等方面,既有重点工程,也有人文关怀。

从地下到高空,从高原到深海,从国内到海外,本报记者、通讯员深入一线、扎实蹲点,把一线建设者用辛勤汗水浸润年味、拼搏奉献的现场画面真实再现给广大读者,生动刻画出一线建设者用双手创造幸福、用铁肩担当责任,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的生动实践。

一、锤炼脚力,贴近群众,展示建设者与普通群众坚定信心砥砺奋进的精神面貌

今年的“新春走基层”报道,本报一如既往地把建设者与普通群众共同欢度春节作为重要选题,到群众中,了解所思所想,感受建设者与普通群众和谐相处、感恩奋进的共同心声。

2023年12月23日,李强总理在积石山地震灾区视察由中铁二十一局援建的陈家沟和梅坡村安置点时说:“你们是国家队,既有经验,反应又快,发挥了央企力量,后续工作还很繁重,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完成好灾后重建任务”……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通讯员走进由中铁二十一局在积石山梅坡村、陈家村搭建的板房安置点,用笔和镜头捕捉灾区新春的温暖与真情,真切感受到灾区群众在党和政府帮助下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和信心。此外,记者还深入探访铁建人履行央企社会责任,为灾区群众点燃希望之光带来新生活的故事。

“共绘民族团结‘同心圆’”报道,以少数民族举办春节特色文化活动为切入点,刻画了春节期间重黔铁路项目彝族、苗族、土家族职工组成的团结班组与汉族职工欢聚一堂,共迎新春的热烈场景。记者、通讯员通过实地采访和故事讲述,客观立体再现了少数民族职工钱袋子鼓起来的幸福感,以及建设者与驻地职工对实现非遗文化传承、推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实际行动。

春节期间,在海拔4218米的高原之上,中铁十五局参建的西藏拉日高速公路建设现场,100余名建设者与当地群众一起准备年夜饭;在距中国约17000公里外的中铁建设秘鲁拉莫利纳国立农业大学项目建设现场,200余名中外建设者聚在一起写福字、挂春联、包饺子,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温馨……

这些报道通过一篇篇接地气的文字讲述和一组组有生活气息的图片、视频,为广大读者展示了建设者与当地群众以坚定信心砥砺奋进、创造美好生活图景的精神风貌。

二、锻炼眼力,贴近生活,观照先进典型爱岗奉献的大情怀

先进典型是时代的标杆,群众的榜样,体现时代精神,传播正能量,更生动践行着企业核心价值观。春节期间,本报记者、通讯员深入基层项目,走进建设者的生活,内观建设者的真实状态,提炼他们的精神特质,切身感受建设者在岗位上敬业奉献、发光发热的大情怀。

春节前夕,本报承办了中国行业报协会组织的“新春走基层|走进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采访活动”。该采访活动聚焦中国铁建承建的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01标段刚刚完成站房核心区站台层主体结构这一重要节点,深入采访挖掘素材。本报记者与其他媒体记者一同深入工地,仔细观察建设者的工作细节,用群画像形式采写和制作了《亚洲最大地下综合交通枢纽的春节“守梦人”》融媒体作品。该报道从不同侧面再现了项目管理团队牢记总书记的嘱托,为如约高质量交付重大工程,采取网格化管理,盯控现场安全生产全过程,正用自己心中的光芒,点亮万家灯火与希望。

春节期间,中国铁建参建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标志性工程——京唐城际铁路建设工地不打烊,现场施工如火如荼进行中。中国行业报协会组织媒体记者再次走进项目现场进行采访。在这次采访中,本报记者深入北京市最大直径高铁盾构隧道施工现场,耗时1天,观察盾构经理魏哲一天的工作和生活细节,巧妙通过他在手机中存储的3586张照片这一独特视角,刻画出一名从业10余年的盾构尖兵在大国工程建设中彰显的责任、担当和奉献。

在南美洲的“赤道之国”厄瓜多尔,为保障采选项目基建工程施工进度,中铁十九局米拉多铜矿项目经理肖玉强放弃了春节回家团聚的机会,带领管理团队留守施工现场,对照采坑图纸认真研究施工方案,召开班前会、进行安全培训、与业主交流,每日现场巡查2万步以上。记者跟随他走进项目现场,体验并记录下他忙碌一天的全过程。肖玉强不仅是1100多名坚守米拉多铜矿项目建设者中的一员,更是千千万万默默奉献“一带一路”建设事业的优秀代表。

在“新春走基层”活动中,像魏哲、肖玉强这样的典型,中国铁建还有很多。他们有的是技术骨干,在工作中不断创新,为项目解决了诸多难题;有的是老铁道兵,几十年如一日,将青春和热血奉献给了铁路建设事业;还有的是年轻的技术员,在艰苦的环境中迅速成长,成为项目的中坚力量。本报通过对这些典型人物的报道,让榜样的力量鼓舞、激励和引导更多的人守初心担使命,唱响实干担当主旋律。

三、磨练脑力,观察总结,深刻体悟重大工程建设带来的新变化

重大工程建设的实践亮点报道,更需体现中心性和大局观,强调的是高站位立意,小切口落地,深刻体现党和国家重大成就的生动实践,打上新时代的烙印,才能更好地被读者喜爱和接受。这也是本报提升新春走基层报道质量的关键点。为此,本报在重大工程报道中,用硬科技的立体化表达和软细节刻画提升感染力,使重大工程报道“软硬兼施”,有力提升了报道的影响力。

2月16日,农历正月初七,在东海之滨,宁波舟山港六横公路大桥二期工程坚守岗位的建设者们,刚刚完成了世界最大跨度三塔钢箱梁斜拉桥——青龙门特大桥4号主墩钢套箱下放工作。此外,还有343国道大丰至盐都段通车、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正式通水、宁波规模最大的车辆基地盖外单体主体结构顺利封顶……

春节期间,本报记者深入跨海大通道青龙门特大桥施工现场,通过文字和图片重点报道了建设者如何克服恶劣天气和复杂地质条件,确保工程进度和质量,又怎样创下了世界最大宽度、最大壁厚、最大拼装尺寸、最大海上运输尺寸、最大海上整体吊装重量五项世界之最的“卡脖子”工程节点纪录。记者走进西鞍山铁矿项目了解到,中国铁建建设者正在建设世界一流的绿色智能矿业工程,助推我国“基石计划”落地实施,并为全球贫铁矿资源高效环保开发提供一站式解决的“中国方案”,并依托专业优势和高效管理,创造全线竖井单月进尺300余米的最快纪录。

正月初八,在长沙铁建重工掘进机总厂,工人们正在忙碌打包出口南亚市场的盾构机刀盘。记者走进生产车间了解到,这个新型盾构班制造出矩形顶管机、管幕机、城市地铁盾构机等系列产品,持续加强生产管控和质量管控,用心把产品生产做细,为的是让国外客户信赖中国制造。

“一带一路”建设新春不打烊。在遥远的大洋彼岸的莫桑比克,中国铁建建设者清晨整装待发,乘坐通勤大巴,开始了忙碌又紧张的纳卡拉走廊铁路抢修施工;而在200公里外的马拉维纳蔚迟车站,同样上演着建设者争分夺秒抢抓施工的场景。本报记者、通讯员针对了解到的海外项目建设中累计使用1.5万当地员工,并采用授人以渔的方式,培养当地员工成长为铁路建设的技术工人的相关情况后,走进施工现场,采访铁路抢修的全过程,细致刻画了海外项目建设的艰辛和不易。

这些走进掌子面和生产车间的记者,客观查看,磨练脑力,发现问题,采用第三方视角,跳出项目建设本身,深度思考重大项目建设的难点、亮点以及给当地带来哪些新变化,思考重大装备生产如何擦亮“中国制造”名片,这恰恰是重大工程建设和重大装备制造报道的应有之义。

四、淬炼笔力,创新表达,用多媒体融合报道放大传播效果

借助融媒体平台,讲好中国故事,讲好新时代故事,讲好建设者故事,是中国铁道建筑报社提升新春走基层报道品质的着力点。近3年来,报社创新报道机制,建立三级穿透式联动机制,报社本级抓顶层设计和任务分解,二级单位宣传部抓协调沟通和过程控制,记者和通讯员抓具体落实,确保报道从“设计图”直插“掌子面”。新闻报道实现内容生产“现场化”,全方位、多角度、多种形式挖掘新闻素材,借助媒体融合方式,以文字、图片、视频等融合报道形式,全面展示铁建人新春故事背后的时代景深。

针对新春走基层报道,本报借助全面立体多维的传播矩阵,全面、客观、立体呈现报道。在报纸上,本报编发通讯和特写;在网站上,利用容量大的特点,策划推出了大量的消息、通讯、图片和短视频;在新媒体方面,策划小切口讲故事的图片报道和视频报道,让读者跟随镜头近距离感受建设者的工作和生活,增强报道的亲和力和感染力。

此外,本报还通过开设微博话题、抖音话题等互动方式,让读者参与到报道中来。读者们纷纷留言,为铁建人点赞加油,形成了良好的舆论氛围。

2024年“新春走基层”活动中,报社记者、通讯员创作了一批“接地气”“冒热气”的新闻报道和融媒作品,收获了行业的点赞和认可。181篇报道全媒体平台播放总量达200多万。

新春走基层活动虽已结束,但本报对重大工程建设者的关注和报道永不停歇。在今后的工作中,本报记者将继续深入基层一线,不断创新报道的渠道、形式和手段,充分挖掘更多铁建人的好故事,进一步提高报道的质量和水平,为“交通强国”建设事业蓬勃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责任编辑:龚倩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