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语音学知识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语音承载着人类言语活动中的生理、心理、语义、语法、语气、情绪等丰富信息。以人类语音特征为研究对象的语音学,不仅需要综合多学科的方法和知识,而且要为面向21世纪大量与语音相关的研究及应用领域现实需求,提供专业性的知识支撑。近百年来,中国语音学发展经历了一系列转型和提升,从只注重口耳之学到现代实验科学,由只关注语言教学扩展到多学科综合研究领域,由单纯的本体研究提升到服务国家民族的重大时代需求,中国自主语音学知识体系建设成果显著。

从口耳之学到现代语音学

我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由来已久,主要通过听辨的方法,总结发音规律。时任北京大学教授刘复(刘半农)于1924年3月出版《四声实验录》,这部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奠基之作,破解了我国音韵学史上汉字四声说的“积疑”。他用试验的方法解释了决定声音的四要素,以北京、南京、武昌等12个方言中的标准四声为试验对象,确定了汉语调类和调值之间的关系。

中国现代语音学起步虽晚,起点却很高。“刘复的研究是对汉语声调进行定量和定性研究的历史性突破,不仅在我国语音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而且是中国学者对当时世界语音学理论的重大贡献。”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主任孔江平介绍说,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提出和证实了基频是声调的声学基础。

现代语音学的先驱们并没有局限于实验室的研究,而是不约而同将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调查作为研究的基石。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副所长李爱军对语音学家吴宗济所作的访谈,吴宗济曾师从赵元任、王力、罗常培等,与他们一起参加方言调查及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基于调查与实验研究而编写的《湖北方言调查报告》《湖南方言调查报告》等著作,成为现代语音学的开拓性成果。特别是吴宗济主编的《汉语普通话单音节语图册》,是普通话声学研究的集大成之作。

1950年6月,原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所长罗常培负责主持新成立的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工作。1977年后,划归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语言研究所专门成立了语音研究室。在吴宗济、林茂灿等老一辈学者带领下,语音研究室进行了诸多开创性的研究工作,形成了一批具有重要学术影响的基础性研究成果,为我国现代语音学的创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实验语音学奠定了中国现代语音学崇尚科学实证的精神,以及格致明理、知行合一的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语音研究室主任熊子瑜认为,与传统语音研究相比,现代语音学研究主要立足于实验数据,从语音产出、语音声学和语音感知等不同维度,研究各类语音现象及其规律,研究手段更为先进,研究数据更为精确,研究内容更为广泛。

呈现多学科综合性学科属性

人类言语活动的多重性,意味着现代语音学与生俱来具有多学科的综合性,既有面向语言学的一般研究,也大量涉及与语音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应用层面。在北京大学语言学实验室里,学者每天都要接触眼动仪、脑电仪、电子声门仪、气流气压计、鼻流鼻压计、计算机数字语图仪等一系列实验仪器。“这些精密仪器,可以提高对语音的描写精度和对生理机能的解释。”孔江平介绍说。

凭借理论与方法的拓展,现代语音学对语言学研究的贡献远不止于此。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主任刘新中结合其开展的研究举例说,语音学进行跨语言、跨方言的语音特征的提取和研究,可以为语言类型学提供坚实的语音事实基础,为语言研究、语言应用提供类型化的语音特征;语音学系统化、规模化的大数据研究,可以为建立语言的自然语料库,提供技术、方法、手段支持。此外,用现代技术手段进行语言的合成、识别、复制、拷贝,进而活化一种方言或语言,既可以实现语言声音形式的永续存留,也可以借助人工智能服务于方言区人们的语言生活。

语音学已经成为许多学科必备的知识和理论支撑。20世纪80年代,吴宗济、林茂灿等编写《实验语音学概要》时感慨:“语音学已成为与语言有关的许多学科所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熊子瑜介绍,随着语音学研究在语言智能、语言教育、语言健康等诸多领域的拓展和应用,形成了诸多极具应用前景的交叉研究领域,如语言智能领域的语音合成与识别研究,语言教育领域的发音偏误、发音评测与发音训练研究,语言健康领域的语音病理与康复研究等。

新时代的语音学研究对于研究者的基本素质和综合能力要求更高。开展多学科、面向实际应用的语音学研究,大多需要采集、标注和分析较大规模的语音数据,因此需要科研人员具备驾驭大规模语音数据的能力,掌握一些统计建模和程序设计等方面的技能。这对语音学工作者的跨学科知识和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语音学研究的难度增加了,而具备传统经验和现代技术的人才相对短缺。对此,熊子瑜提出,一要健全相关专业的语音学课程设置,着力培养文理兼备的复合型人才;二要大力倡导跨学科的交流合作,通过协同创新来弥补人才不足;三要进一步降低语音学研究方法和技术等方面的门槛,让更多青年学者能够参与语音学研究工作。

刘新中表示,语音科技的进步,不仅带来一系列研究课题,还促使语音学不断扩展到更广泛的领域,比如二语教学、康复医学、言语合成、言语编码和言语增强、言语识别、声纹鉴定等方面。

服务不同层次实践需求

坚持扎根于中国现实语音生活,面向国家民族的重大时代需求,建构中国自主的语音学知识体系,成为中国当代语音学工作者的普遍学术自觉。

孔江平介绍,他已做了近30年的田野调查,跑遍了我国所有民族语言地区。记录、研究的越多,他愈加意识到,在各民族的有声文化中,蕴含着中华民族融合与认同的文化基因。“比如,民歌‘花儿’就是由汉、回、藏、东乡、保安、撒拉、土、裕固等民族共同创造而形成。不同民族的‘花儿’各有特色,又相互融合。如在内蒙古和陕北高原之间传唱的蒙汉调,就是由低沉悠扬的蒙古族民歌与高亢嘹亮的陕北民歌融合形成的新音韵体系。”

语音学研究的成果,广泛服务于不同层次的实践需求。刘新中举例说,比如,它应用于各类语言教学,记录和描写世界上各类语言、方言,服务于科技领域的人工智能,也为考古学、基因研究、人类学等多学科提供演化发展的线索和证据。刘新中带领研究团队对粤语、闽语、客家话的辅音以及声学数据开展的调研,在较为深入的声学、生理研究基础上,已完成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的语音声学、生理数据库建设。

熊子瑜表示,新时代的语音学研究,要特别强调以服务现实需求为先导,以问题为导向,以数据为基础,以技术为支撑,形成现代语音学研究的鲜明特色。可验证、可解释、可应用,是现代语音学研究的追求目标。随着语音学研究成果在语言智能、语言教育、语言健康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语音学研究工作将会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也将因此推动语音学研究手段不断更新,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语音学研究将会迎来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