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新春走基层 | 50多年来,韩淑秀老两口累计徒步巡边近10万公里

隆冬时节,寒风凛冽,雪盖四野,地处祖国北疆的黑龙江省东宁市三岔口镇东大川村金场沟屯,静谧祥和。

屯子向东不到一里地,雪海密林深处,在左右两排高大挺拔的白桦和旱柳陪伴下,一条数十米宽的中俄国界通视道轻展身躯,自南向北一路攀爬,渐行渐远,快要走出视野的时候,就和远山挽上了臂膀,消失在湛蓝天际。

这条铺满白雪的通视要道,是韩淑秀和老伴薛奎走了50多年的巡边路。

韩淑秀(右)和老伴薛奎在中俄国界通视要道巡逻。

      韩淑秀今年70岁,薛奎长她4岁,老两口都是黑龙江牡丹江边境管理支队三岔口边境派出所的护边员。1971年5月1日,韩淑秀和薛奎在金场沟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后,时任所长李钟健找到夫妻俩:“你们两口子住在这里,有义务协助派出所守边护边,边境安全稳定了,你们才能安心过好自己的小日子。”

从那时起,她们就在派出所民警的带领下担起护边重任,她们的家,也从此成为边境线上的“护边驿站”。

韩淑秀(右)与民警正在包饺子过大年。

1月25日,时值北方农历小年。一大早,收拾完饭桌,刷过碗筷,韩淑秀和薛奎就像往常一样做着巡边前准备。

“鞋垫要垫两双,不然脚底很快就会冻透。山里风硬,最冷时气温达到零下30多摄氏度,冻得胃好像都抽抽着,鞋不暖和脚会冻坏。”蹬好棉鞋,老两口从墙上拿过配发的棉服套在身上。

穿罢棉衣,韩淑秀找出一个绿色挎包,放进十多份护边宣传单,又找来一把钳子和几根粗铁丝塞了进去。“边境线上的铁丝网有时会因为野生动物冲撞损坏,这时钳子和铁丝就能派上用场了。”薛奎说。

老两口检查边境线铁丝网。

皑皑雪野中,一条宽约4米的巡逻道随山势高低起伏。距巡逻道直线距离十多米远有一片连绵的铁丝网,是防止有人越过国界的最后一道防线,周围地势陡峭。

“在巡逻道上走是舒服,但看不清铁丝网有没有损坏的地方。”韩淑秀和薛奎从来不走“寻常路”,他们每次都会走下巡逻道,沿着铁丝网巡查。碰到陡坡,走在前面的韩淑秀会贴心地拉过薛奎的手,拽他上坡,“我俩不会开车,全靠一双脚板,曾经步行七八个小时去巡边。习惯了就不觉得累了。”

老两口携手踏雪巡边。

“你们巡边最远曾走到哪里?”半个小时后,记者的鞋里已经灌进积雪,呼吸也变得有些急促,韩淑秀老两口却依旧步履生风。薛奎不无自豪地告诉记者,顺着边境线一直向前十多公里,有一座因海拔得名的“589山”,以前,他每隔十多天都要去那里巡一次边。早上天亮出发,下午两三点钟到家,来回要用七八个小时,路途遥远,他就在途中解决午饭。没有保温杯带热水,喝凉水又胃疼,他索性出发前在家喝足茶水,路上不带水,吃午饭时就着榨菜干噎馒头或烤饼。

前行途中,记者发现铁丝网边出现一丛芦苇,正在风中摇曳,苇秆挺拔,苇尖轻盈,口中不由念起“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这句诗,可接下来薛奎的一番话,却让记者对芦苇有了别样认识。

芦苇未割前,都会疯长到一人多高,薛奎巡边时衣服和鞋常常被苇露打湿,身上难受自不必说,回家脱下鞋时脚底已经泡得泛白发皱,一不小心就碰掉一层皮。

老两口在巡边途中补充能量。

“苦吗?”

“开始时觉得苦累,大山里地广人稀,有时感觉孤单寂寞,挨冷受冻、日晒雨淋更是常有的事,时间久了,也就习惯了。”在薛奎看来,所有的奉献都是他应尽的义务——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即使是在冬夜,他也会不定时巡边,走累了,就找个几十年前采金人留下的半人高的沙坑避风,脚冻麻时,再出坑沿着巡逻道跑一会儿热身。

“险吗?”

“在山上待久了,难免会碰到一些事情,但我们不怕。”韩淑秀轻描淡写地介绍,50多年来,她和老伴在巡边过程中多次近距离遇到过黑熊、野猪,甚至听过虎啸,好在都有惊无险。还有一次,她在经过屯南金场沟河时,被暴涨的山洪冲出一里多地,幸亏被村民发现才脱离危险。“那次,老天爷给我留了一条命。”直至今日,韩淑秀仍然乐观地看待所有得失。

巡逻途中鞋里已灌进积雪,但老两口依旧步履生风。

“大道理讲不出来,但我们都懂得,有国才有家。”两位老人自豪地说,这些年劝返了多名险些误越国(边)境的外地群众,制止了多起企图非法狩猎行为,也修复了不少破损的边境设施……50多年来,韩淑秀老两口徒步巡边近10万公里,将最美的年华奉献给了护边事业,多次被评为拥军优属先进个人、优秀护边员。老两口不是共产党员,但在她们心中,能为党和国家作贡献是值得骄傲的!

50多年来,三岔口边境派出所民警换了一茬又一茬,但韩淑秀家的“护边驿站”一直都在。如今,老两口又在房前隔街翻盖了三间大瓦房,无偿提供给派出所当警务室。“这回孩子们住得更宽敞了,工作起来也能更方便。”看着民警在警务室忙活的身影,韩淑秀和薛奎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老两口在边境村屯开展普法宣传。

离开韩淑秀家时,金场沟屯十多户村民家中相继亮起灯光,不知怎的,记者总觉得,韩淑秀老两口家的灯光最亮,这照亮夜空的温暖灯光,既见证着一代代戍边民警的奉献,也映照着韩淑秀和薛奎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