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灰色矿区的绿色蜕变

常年灰头土脸的排土场“穿”上了绿色新衣,井下采煤工人变成了植绿播绿的“生态使者”,曾经以黑、灰色为主基调的矿山出现越来越多的绿色地带。

内蒙古乌海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及其生产单位路天矿业公司,今年年初以来以节水优先,全力推进排土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进入以生态保护优化经济增长、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重的新阶段。

灰色排土场植“绿毯”

初冬季节,记者驱车驶入路天煤矿矿区。远远望去,6个高度约四五十米的巨型排土场依稀可见。

沿着1号排土场的盘“山”路向“山顶”驶去,发现山坡经过削坡覆土、毛石护坡和六棱砖固化,加上植被的覆盖,渣土已被牢牢固定。

登顶后,只见平整土地上铺上了一层毛茸茸的“草毯”。纵横交错的滴灌管道织成一张水网,几辆绿化洒水车正在进行补充喷水作业。“再给我几根滴灌支管,注意固定好连接处,防止漏水。管道一定要紧贴着水平线敷设。”排土场一侧,综放队检修班职工许朋朋一边安装滴灌管道,一边提醒工友注意操作事项。

不远处,综放队生产班的19名采煤工人轻轻地掀起早期敷设的保水防沙地膜,小心翼翼地挪动脚步,生怕碰伤正在生长的植物。

“过去在井下采煤,周围都是黑乎乎的。现在有机会在阳光下种草、浇水,心情很舒畅。如今矿山的绿色越来越多,环境越来越好了。”综放队生产班采煤职工李刚说。今年已有11万株树苗在矿区和环境治理区“安家落户”。

生态“伤疤”的蜕变

治理前的排土场以黑色和灰色为主色调,是矿区的生态“伤疤”。

“路天煤矿自1980年投产以来,一直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但同时,因长期露天开采、洗选排放,矿区地面形成了多处排土场,造成扬尘和矸石堆积自燃,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路天矿业公司党委副书记刘建军介绍,“如今,经过3年的生态环境恢复治理,6个露天排土场的面貌焕然一新。”

昔日排土场变成茵茵绿毯,这其中有什么法宝?围绕进一步探索治得住、长得好的矿区生态治理模式,乌海能源公司以老石旦煤矿矸石山为试点,开展矿区生态修复应用研究与示范,重点调查了乌海及周边地区本土化植物,筛选出既节水又耐活的近40种典型植被进行模拟及现场试种试验,最终筛选出适宜乌海地区的12种植物,并投入生态环境修复。

“1号排土场种植的就是这12种植物,有紫花苜蓿、黑麦草、波斯菊等,这些植物已经破土出苗,进入养护阶段。”刘建军说。

生态治理矿区换新颜

站在1号排土场顶部平台向西侧远眺,阳光照耀下,昔日的排土场变成一片“蓝海”。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给生态治理后的排土场带来了经济效益。

排土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工程完成后,路天矿业公司计划投资3.415亿元,利用排土场顶部面积约5.34平方公里空地,建设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

“我们将根据自身投入以及引进投资的建设思路,依托先前的生态治理成果,利用中水、疏干水实施生态林、公益林等项目,争取在‘十四五’期间,把矿区建设成矿山生态修复公园,实现光伏发电、水生态修复观光、绿色农业种植、林业草地培育、工业遗迹展览一体化发展,打破排土场只投入无产出的困局,让矿区也能产‘绿金’。”刘建军对矿区的未来满怀憧憬。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