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看待高耗能行业
“高耗能行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高耗能属性主要由产品性质和工艺特点决定,合理有序的项目建设实施,对健全产业体系、稳定市场供给、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支撑作用。”这是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生态环境部、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能源局在11月15日联合发布的《高耗能行业重点领域能效标杆水平和基准水平(2021年版)》中对高耗能行业的最新论述。
该论述的核心要义有三点:一是高耗能行业很重要,不可或缺。二是高耗能行业的高耗能属性主要由产品性质和工艺特点决定,言外之意就是没有绝对高耗能的行业,只有相对耗能高的企业和生产线。三是合理有序的项目建设发展是健全产业体系、保供稳价、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可见,高耗能行业不是不需要,而是要科学地发展。
五部委这一观点的阐述,表明了当前对高耗能行业有了更为客观的评价,对于促进高耗能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近来,一些错误的观点认为,只要是高耗能行业就意味着不需要、不发展了,对高耗能行业实行“一刀切”管理模式,现在看来这种观点明显违背了国家定义高耗能行业的本意。
其实,许多所谓的高耗能产品恰是国家的战略性原材料,关系我国原材料工业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稳定。试想,倘若高耗能行业真的不发展了,那么我们需要的大量战略性原材料又从哪里来?全部进口吗?这显然不现实。如此不仅又重新回到了受制于人的老路,更关键的是在供应规模上全球还没有一个市场有能力承担得起这个重任。况且,当前高耗能行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甚至还是一些地方经济发展的支柱性产业,承担着经济增长和劳动力就业的双重任务。所以,我们要客观认识高耗能行业的重要性和存在的必然性。
高耗能行业指在生产过程中耗费大量能源的产业。在2011年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报告》中,将有色金属冶炼等六大行业归为高耗能行业。
被贴上高耗能标签的行业,不仅声誉受到影响,而且在项目投资、金融授信贷款、企业上市融资、出口退税、生产运营等方面都受到了政策歧视,遭遇“一刀切”管理模式的中伤。比如,在金融授信贷款过程中,不论是否为先进产能,但凡是属于高耗能范畴就不予授贷,一些融资平台也对高耗能行业进行限制封锁。
尤其从“双碳”目标提出以来,被列为高耗能行业的铝冶炼、铜冶炼、铅锌冶炼等行业,几乎成了众矢之的、人人喊打。今年夏季,因为能源紧张,有些地区对高耗能项目采取了“一刀切”式地拉闸限电和运动式“减碳”的强制做法,此举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长了有色金属价格的非理性上涨,不利于保供稳价工作的推动。
在处理高耗能行业问题时,要充分认识到“没有落后的行业,只有落后的生产模式和产能”。在调控政策落实中,要细化管理,区别对待,不能谈“高”色变,对高耗能行业“一棒子打死”,而是要对先进产能加大支持和鼓励力度,对落后产能进行淘汰或促使其改造升级。
关于高耗能的概念,还需要辩证地理解和认识。辩证地看,高耗能也是高载能,铝产业尤为典型。铝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消耗大量电能,但在应用过程中却是节能明星。比如,在当前风靡全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中,铝合金材料凭借着质轻等优异特性是当之无愧的节能材料。无论是汽车的车身还是其内部结构件,铝材料都承载着重要的节能使命。还有铝家具、铝门窗等产品,都以其环保、轻巧、耐用的特性受市场青睐。铝工业是将上游产业的能耗转移到应用端环节,而铝本身只是作为一种介质材料、能耗的载体而已。所以评价铝的耗能体系还需要从铝的全生命周期考量。
当前,我国电解铝技术和工艺装备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电解铝生产建设水平也非常高。2020年,我国电解铝吨铝交流电耗低至13543千瓦时,属全球先进水平。相信,随着有色行业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以及清洁能源的开发应用,电解铝的能耗和碳排放还会有下降的空间。
可见,对于高耗能行业,切不可断章取义、管中窥豹,而是需要从全产业链的全生命周期出发。
当然,即使被贴上了高耗能标签也不应该气馁和焦虑,要勇于自我革新,淘汰落后,争当先进标杆,力求通过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措施,减少能耗,降低排放。而相关管理部门也要鼓励先进,抑制落后,因地制宜,区别对待,正确领会国家定义高耗能行业的初衷,避免借降碳之名,对高耗能行业“一刀切”,进行运动式“减碳”,科学推动高耗能行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编辑:牛淋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