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润扬长江大桥!中交集团参建我国首座斜拉桥和悬索桥组合桥梁

2005年4月30日,二航局、二公局参建的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成通车,是我国第一座由斜拉桥和悬索桥组合而成的特大型桥梁。

润扬大桥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和扬州市之间,全长35.66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标准建设,是当时我国公路建桥史上建设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的特大型桥梁工程。大桥于2000年10月20日开工建设,二航局承建控制性工程悬索桥北锚碇、北索塔、北汊斜拉桥及世业洲立交桥等4个标段,二公局承建了6个标段。大桥南汊主桥为跨径1490米的单孔双铰钢梁悬索桥,居当时中国第一、世界第四;主塔高215.58米,为当时国内第一高塔;北锚碇锚体浇筑混凝土近6万立方米,为当时国内第一大锚碇。北汊桥为三跨双塔双索面钢箱梁斜拉桥。

润扬大桥的施工重点在悬索桥,悬索桥的难点是北锚碇。北锚碇超大超深矩形基坑长69米、宽50米、深50米,相当于17层楼高、9个半篮球场大,被称为“神州第一锚”,位于江心岛——世业洲上。当时我国大型基坑开挖的最深记录为32米,且大型基坑开挖的难度和风险随开挖深度的增加呈几何级数增大。北锚碇锚区离长江大堤仅80米左右,锚碇基坑外地下水与长江水力相互渗补,洪水季节,基坑内要承受50米左右的水头压力,防渗及降水要求高,加之地质情况异常复杂,进行如此大面积的基坑开挖无疑是一个世界级的技术难题。

在北锚碇施工中,建设团队集合优势力量,采用钢筋混凝土地连墙、接缝高封水及高喷帷幕等新技术,成功解决了基坑防渗及降水的难题,全新的信息化施工技术对基坑开挖过程进行了严密监控。通过在地连墙、基坑内围檩支撑和坑内外土体内埋设相应的传感器,组成神经网络,作为基坑开挖时的“眼睛”,随时对基坑结构体的温度、位移、变化、受力情况及坑内外土体的变化情况、水位情况进行现场监测。根据监测数据资料,建设团队可以对基坑施工变形位移情况进行预测,通过科学的分析和比较后,调整设计、施工参数,对下一步的施工进行具体的指导和调控。每天1000多个监测数字就像是施工“预报”,信息化施工新技术使北锚碇基础施工顺利进行,抢在汛期来临前完成了底板混凝土浇筑,确保了北锚碇安全渡汛,比原计划提前了近2个月,创造了超深特大型基坑开挖的奇迹。

润扬大桥北索塔从塔座顶面算起高207.28米,当时被专家称为“中国第一桥塔”。北索塔高桩承台双壁钢吊箱结构尺寸65米,重980吨,加工难度大,加之该承台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外观质量十分重要,精度要求高。为了加快施工进度,提高钢吊箱制作质量,建设团队决定采用整体吊装施工,先分块制作钢吊箱,再在拼装船上整体拼装,最后用大型浮吊整体吊装沉放。

重达千吨的钢吊箱进行整体吊装在当时国内尚属首次。建设团队在有关专家指导下,对结构受力进行反复验算,多次优化吊装方案。2001年9月15日,仅用2个多小时,千吨钢吊箱准确吊装定位到设计标高,节省工期2个月。经检测,定位平面最大偏差仅1.1厘米,高程偏差1.9厘米,远远低于5厘米的标准。

为使北索塔混凝土的施工质量“内外兼修”,建设团队在我国桥梁建设中首次引进了液压爬升模板系统,开发了大面积木模板新技术,并结合塔肢特点进行技术改进,实现了四个面的模板整体爬升、内外模板分别提升,使我国混凝土施工质量和速度实现了一次飞跃。

此外,项目还首次在中国公路建设中使用低碱水泥。低碱水泥可有效提高混凝土的耐久性,延长桥塔的使用寿命,但与外加剂难以配合。建设团队经过300多组试验,不断优化配比,成功生产出高品质的高标号混凝土(C50),提高了桥塔的施工质量。

包括“千吨钢吊箱一次性整体吊装”“液压爬模系统”“低碱水泥配制的高标号混凝土”等施工工艺的“大跨度悬索桥索塔成套施工技术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多项施工技术空白,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其中,液压爬模技术后来广泛运用于苏通大桥、杭州湾大桥、金塘大桥等世界级特大型桥梁施工中。

润扬大桥的建成,对完善国家和江苏省公路网络结构,改善镇江、扬州两市的交通运输条件,加强两市经济文化联系,促进沿江地区经济发展,加快实施长江三角洲经济带开发战略具有重大意义。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