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黄冈:红色基因代代传

黄冈师范学院学生表演原创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大别山红色薪传》,表现了大别山儿女前赴后继、不胜不休的伟大精神。 本报记者 单艺伟 摄

  编者按:1921年7月,从上海石库门和嘉兴红船出发,中国共产党开始领航中国。在一大代表中,董必武、陈潭秋来自同一个地方——湖北省黄冈市。巍巍大别山下的湖北黄冈,是一片红色热土。董必武、李先念、刘伯承、邓小平等党政军领导人都曾在这里留下战斗的足迹。郑位三、韩先楚等两百余名共和国将军从这里走出……这里曾一度家家有红军,村村有烈士,山山含悲壮,岭岭铸忠魂。这里是英雄的土地、红色的土地。

红色的旗帜在舞台上挥舞、黄色的飘带象征着江水滔滔,舞台上,亲人送别父亲、丈夫、儿子上战场……黄麻起义、中原突围的一幕幕情景在舞台上重现,观众的心情也随着剧情起伏,时而洒泪,时而激昂。

“这是黄冈师范学院自编自导自演的大型原创音乐舞台剧《大别山红色薪传》。”该剧的主创之一、黄冈师范学院教师李泽华介绍,剧目以“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为主题,通过音乐、舞蹈、表演等形式,演出了大别山儿女为革命奋不顾身的精神。

 近年来,黄冈市教育系统着力在青少年中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用红色课堂固本、红色实践铸魂、红色文化育人,着力讲好党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在青少年中代代相传。

红色课堂固本

从2018年入学以来,黄冈师范学院音乐与戏剧学院学生田子龙就登上了《大别山红色薪传》的舞台,饰演过陈潭秋、渔夫、长工、农民等各种角色。

“为了演好陈潭秋,我系统研究了他的历史,深深的为他‘舍小我为大我’的精神所打动。此外,也通过一次次的舞台排练,一次次党史学习,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党百年奋斗历程地艰辛,坚定了自己跟党走的决心。”田子龙说,在排练的过程中,把专业教育与党史学习教育结合起来,不仅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也让自己对党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从剧本到导演再到表演,该剧全部由师生承担,每年都作为新生入校教育的第一堂思政课,让一批又一批学生在一场又一场演出中接受红色文化洗礼。”黄冈师范学院党委书记王立兵介绍,学校自2014年开始就启动了“大别山红色薪传”党建品牌建设工作,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已经形成一台红色剧目、一个红色资源展示馆、一批红色志愿服务团队等“十个一”载体,真正实现用红色剧目激励人,用红色展馆触动人,用红色楷模引领人的育人目标。

 发挥课堂育人主阵地的作用,黄冈市教育系统深入挖掘红色资源,编撰校本教材,将红色教育融于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培养中小学生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

“红安原名黄安,春秋时期这一代属古黄国,1952年为表彰党领导下的黄安人民革命斗争的业绩,湖北省政府报请中南军政委员会转呈中央人民政务院核准,将黄安县正式改名为红安县。共和国以‘红’命名褒奖的县,红安是全国唯一一例。”作为革命传统教育读本,翻开红安县七里坪镇中学的校本教材《红色七里坪》(第二辑),对红安县的自然、历史、人文,尤其是革命起源、发展、胜利,进行了详细的讲述;在“将星灿烂篇”中对秦基伟等近20位开国将军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在“红色基地篇”中也详细列举并讲述了长胜街、列宁小学旧址、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等革命遗址遗迹。

 红安县教育系统还深挖红色革命故事,先后编写《将军童年故事》《将军风采》《红军洞的故事》等校本培训教材,让学生在点滴中感知红色文化。

红色实践铸魂

清清倒水河畔,300多米的长胜街上,小小讲解员们向游人介绍发生在这里的革命史,稚嫩的童声抑扬顿挫,参观的人们听得津津有味。

“1930年2月,为了纪念列宁,中共鄂豫皖边特委决定将七里坪镇改为列宁市,并设立了合作饭堂,主要用来招待来来往往的革命同志。”5月底的一天,湖北省红安县列宁小学四年级(3)班的“小小红色讲解员”周海唯看到游人来到合作饭堂门口,就开始了她的讲解。

“长胜街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基地。学校开办‘小小红色讲解员’兴趣班已经15年,学生们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时间向游客宣讲红色故事,宣扬红色历史,传承红色精神。”红安县列宁小学校长占高波说。

“我们利用红安县众多革命历史遗址遗迹、纪念场馆和将军故居等得天独厚的红色资源优势,通过‘小小红色讲解员’,在校内外广泛开展党史、革命史的宣讲活动,目前全县8万余名中小学生中,有5万余人次参与了讲解员活动。”红安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曾红波说,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激发了广大学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发挥了铸魂育人的积极效应。

 在长胜街,小小讲解员们还给来自荆州市沙市第十一中学的大哥哥大姐姐介绍了长胜街的革命故事。

“我们这次有400多名学生参加红色研学,从荆州市来到黄冈市红安县,实地走访了烈士陵园、纪念馆、革命遗址等,在红安的红色氛围中让学生们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荆州市沙市第十一中学带队教师鄢炳红说,在实践中学习的形式扩大了学习体验的范围,深受学生喜爱。

依托红安丰富的红色资源,红安县打造了6条红色研学线路,包括伟人之旅、革命风骨之旅、革命遗址之旅等,还和宜昌市共同组织万名学生研学行活动。

蕲春县也在创新活动载体中传承红色基因,全县各地各校学生通过“看、颂、画、唱、讲”的形式,接受党史文化的熏陶。蕲州镇中学,学生用图文并茂的党史知识手抄报,串联起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历程;蕲春第四实验中学,学生唱响经典红歌;青石镇二小举办主题诗歌朗诵活动,学生用最质朴的语言朗诵了《保卫黄河》《祖国,我爱你》等23首作品。

“主题活动丰富了党史学习教育的形式,增强了感染力,更好地引导广大师生凝心聚力学党史。”蕲春县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田祥喜说。

红色文化育人

走进蕲春县毓华中学,一栋红色的两层小楼矗立在校园东侧,金色的“董毓华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字样在红色背景衬托下格外显眼。

陈列馆里图、文、雕塑、文物俱备,从少年时代、青年运动、北京学运、冀东抗日直至牺牲,详细地展示了董毓华先烈革命、进步的一生。

陈列馆对学生全天开放,课余时间也经常有学生三三两两到陈列馆参观学习,体悟、感受董毓华烈士的精神。

“董毓华是我们蕲春县狮子镇人,陈列馆是我们日常开展红色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们时刻都能感受董毓华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也激励着一代代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而读书。”毓华中学校长田超勇说。

 除了董毓华革命烈士事迹陈列馆,在蕲春,高山铺战役纪念馆、蕲东革命烈士纪念园……也都是党史学习教育主阵地。

“红色基因的培育是一个春雨浸润的过程。蕲春县通过红色文化‘补钙’、红色研学铸魂、红色教育固本,引导全县中小学生发扬红色传统、弘扬红色精神,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让红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传承。”田祥喜说。

在红安一中,红色广场上董必武的雕像傲然挺立。这所由董必武创办于1937年的学校,不仅是当时的革命阵地,也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国家建设人才。师生课间经过广场,随时都能感受到“朴诚勇毅、不胜不休”的革命精神感召。在黄冈师范学院,陈潭秋、闻一多、李四光等一批红色校园雕塑镶嵌在校园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青少年可以充分了解国家征程,有利于树立正确党史观,增强使命感与责任感。青年唯有学习党史,感悟初心使命,才能铭记党的百年光辉历史,为党奋斗前行,交上一份完整的青春答卷。”红安一中高二学生武司文说。

“我们把红安精神中的‘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当作自己的校训,诚恳诚实对待工作学习,发扬不胜不休的毅力意志,学校办学成效显著。”红安一中党委副书记李述河感慨不已。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