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践行初心使命,为人民健康服务

医务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是护佑人民健康。回望党的百年历史,一代代医务工作者与党同心、与党同行、为党拼搏,始终践行初心使命,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在第四个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本报记者专访了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回望我国医师队伍建设的光辉历史,擘画高质量发展的光明未来。

增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本领

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共有医师408.6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达2.9人。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广大医务工作者迅速集结、奔赴前线、连续作战,为抗击疫情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党和人民的高度赞誉,体现了伟大抗疫精神。

广大医务工作者发展医学技术,不断增强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本领。经过不懈努力,我国成为“全球医疗服务可及性和质量指数”排名进步幅度最大的国家之一。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0岁提升到2019年的77.3岁,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由1500/10万、200‰左右下降到2020年的16.9/10万、5.4‰,人民健康水平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指出,回望过去,我国医师队伍建设成绩斐然。展望未来,新时代医师队伍建设正扬帆起航。

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医师队伍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服务需求迅速释放,对医疗服务质量和技术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我们将坚持党的卫生健康工作方针,深化改革,不断创新,努力打造一支人民满意的医师队伍,为维护人民健康、建设健康中国提供有力支撑。

要提高医师队伍质量。深化医教协同改革,全面建立健全符合医学规律和特点的医师培养制度,促进医师队伍由数量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提高医师队伍职业素质和综合诊疗能力。强化各类医师继续教育和在岗培训,解决紧缺专业人才短缺问题。继续做好医师区域注册和定期考核,促进医师科学配置和合理流动。

要改进医疗服务方式和质量。建立整合型医疗服务体系,提供健康教育、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连续的医疗服务。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和医联体建设,推动优质医师资源下沉。继续实施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提升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发挥远程医疗作用,提升优质医疗服务可及性。落实医疗质量核心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要持续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完善医院投诉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工作,健全完善人民调解与司法诉讼、保险理赔等工作衔接配合机制。完善医疗责任风险分担机制,鼓励探索开展医疗意外险。依法严厉查处打击涉医违法犯罪,对伤害医务人员人身安全、扰乱医疗秩序等违法犯罪行为“零容忍”。

要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风尚。关心爱护医务人员,通过多种方式改变医务人员工作负荷大的状况。持续开展医德医风建设,提升医师职业荣誉感。加大对优秀医务人员及其典型事迹的宣传力度,提高医务人员的社会地位和职业认同感。加强对医学规律、医学局限性、健康观的宣传教育,合理引导群众预期,增进医患相互理解。

形成医师队伍建设的合力

我国医师队伍建设虽然取得了明显进展,但仍存在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亟待加强和改进,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医师总量不足,布局不均衡。我国医师主要集中在大城市三甲医院,城乡基层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医师数量有限。康复、儿科、急诊、精神科等专业的医师数量相对不足,存在学科短板。公共卫生医师数量不足,人才队伍相对薄弱。

医师培养质量有待提高。从近年来医师资格考试合格率情况看,医学院校之间、不同学历层次之间教学质量差距较大,一些医学院校“重应试、轻实践”问题比较突出。

医疗服务方式和质量亟须改进。群众的健康需求不断释放,医疗服务供需矛盾更加突出;覆盖生命全周期、健康全过程的医疗服务方式尚未完全建立,服务流程不够便捷,服务的人文关怀程度有待提高。

医师权益保障有待加强。医师的休息休假、劳动安全保护、薪酬待遇与福利等保障措施不足,与医师工作负荷大、职业风险大、成才周期长等特点不相适应,影响了职业的吸引力和医师的工作积极性。

“保障和维护广大医师权益是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相关负责人强调,今后要进一步健全卫生健康、教育、财政、人社等部门的分工协作机制,在行业管理、教育培训、财政投入、职业发展、待遇保障等方面同向发力,形成全面加强医师队伍建设的工作合力。合理调整医疗服务价格,完善财政补偿政策,提高医务人员的阳光收入。科学设置工作岗位,减轻工作负荷。发挥职称评审的“指挥棒”作用,根据不同专业层次医师的功能定位分级分类开展。充分发挥行业主流媒体平台的引导作用,大力弘扬崇高职业精神,增进全社会对医务工作者的理解和认同,进一步营造尊医重卫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