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天路 奉献故事多
“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行业媒体
青藏、拉林铁路蹲点调研行”走进雪域高原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各族儿女欢聚一堂。”走进拉萨,无论在拉萨河畔,还是布达拉宫广场,或是步行街、购物超市,都能时不时地听到这首再熟悉不过的女高音部歌曲《天路》。
青藏铁路的雄伟形象,通过美妙的歌声传遍了全世界。青藏这条神奇的天路,也因近期媒体的报道再度引起了人们的热捧。
2019年6月11日,由中国记协指导,中国行业报协会、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共同组织开展的“壮丽七十年 奋斗新时代—-行业媒体青藏铁路蹲点调研行”正式在雪域高原拉开帷幕。人民铁道报社、中国自然资源报社、中国经济时报社、央媒网等行业媒体主要负责人以及人民铁道中央厨房新媒体中心编辑记者等组成调研采访团,开始了为期11天的蹲点调研采访。
在10多天的时间里,调研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了青藏铁路集团总部、调度所、西宁火车站、格尔木机务段、格库铁路建设指挥部、格尔木车务段、电务段、青藏铁路第一站—-南山口车站、Z6801次列车、拉萨车站、拉萨车务段、拉萨机车车辆整备基地、拉萨西站货场、劳服公司拉萨车间、拉萨行车公寓等场点进行实地调研采访。同时,还来到了位于西藏山南区的川藏铁路拉林铁路建设工地,调研采访了中铁五局在建路段的进展情况。专访了一批为青藏铁路、拉林铁路默默奉献几十年、十几年的先进模范人物。
人民铁道报业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总经理、中国行业报协会副会长汪铭(左二),中国自然资源报总编辑赵凡(前排左三),中国经济时报副总编辑李慧莲(右一)等蹲点调研采访团一行在青藏集团格尔木机务段调研采访。
本次蹲点调研采访,对每一位参与调研的新闻工作者来说,既是一次践行“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的机会,也是一次磨练意志的挑战,在思想上受到了一次洗礼。
青藏铁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奭,党委副书记、兼副董事长魏育梅介绍了青藏集团的历史变化和发展情况。
青藏铁路,“当惊世界殊!”
青藏铁路之所以引起全世界的关注,源于美国现代火车旅行家保罗·索鲁写的《游历中国》一本书,他在书中写道:“有昆仑山脉在,铁路就永远到不了拉萨。”但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从来就没有服输过,凭着一股顽强的意志和科学探索的精神,硬是在高寒缺氧、多年冻土、生态脆弱的青藏高原上,修通了第一条人间天路—-青藏铁路。这一壮举,“当惊世界殊!”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共中央就果断决策:要把铁路修到拉萨。
1956年,开始全面勘测设计工作;1973年,毛泽东主席在接待来访的尼泊尔国王比兰德拉时表示,要加快修建青藏铁路;同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领导多次作重要指示,要求加快工程进度,争取提前完成;1984年,青藏铁路西宁至格尔木段建成通车;1994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抓紧做好进藏铁路建设前期准备工作”;2000年初,青藏铁路西格段启动扩能改造工程建设;2001年6月29日,中央决定准予投资262.1亿元,修建青海格尔木至西藏拉萨铁路,青藏铁路开工典礼在青海省格尔木市和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同时举行。
经过13万名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奋战, 2005年10月12日,青藏铁路全线铺轨,2006年7月1日,举世瞩目的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创造了线路最长、海拔最高、速度最快、环境最为恶劣等多项世界第一的历史记录。这条堪与长城媲美的“世界屋脊上的钢铁大道”,结束了西藏不通铁路的历史,为西藏打开了一扇通向内陆和国际的大门,实现了西藏各族人民群众的千年祈盼,让世界为之赞叹。
青藏铁路全线通车运营的13年,也是青藏高原铁路建设快速发展的13年。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青海和西藏区域内日益增长的运输需求,党中央、国务院从加快青藏两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大局出发,不断加大对中西部铁路建设的投资力度,将铁路建设的重点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青藏铁路通车运营后,青藏两省区旅游业呈现“井喷”式发展,并成为支柱产业,为两省区的餐饮、宾馆、交通等行业带来了巨大商机。据西藏自治区旅游局数据显示,青藏铁路通车前的2005年,西藏仅拥有旅游星级酒店150家,到2014年底,西藏拥有各类旅游企业2000 家,其中旅行社149家、星级酒店266家、A级景区90个,全区旅游从业人员达30万人。
13年来,进藏旅游人数由2005年的180万人次,增加到2018年的3368.7万人次,旅游收入由2005年的19.4亿元增加到2018年的490亿元。青藏铁路已被沿线各族人民群众誉为经济线、团结线、生态线、幸福线,架起了“世界屋脊”通向世界的“金桥”
无人车站,信息尽在掌握中
在调度所工作大厅,调度所主任杨敏炯向调研团介绍了全线运行调度情况。他说,目前,格尔木至拉萨段设有58个车站,其中51个实现了无人值守,在高海拔区域,最大限度地减少了作业人员,这得益于CTC运输调度集中指挥系统的应用。
调度所主任杨敏炯介绍CTC指挥系统运营情况
青藏集团公司管内干线率先实现了CTC指挥系统全覆盖,指挥和管理实现了远程化、信息化、智能化。在高寒、多雪的格拉段玉珠峰至当雄间43个车站全部安装上了道岔自动融雪装置,可确保道岔处不结冰、不失灵。建立了大风、行车、安全综合信息视频监控系统,包括供电远动控制装置,可集中处理各种运营管理信息,使设备状态一目了然,尽在掌握之中,达到了运用先进技术设备保障安全行车的目的和效果。
绿色天路,再难也要做
在拉萨站车务段综合服务公司看到,进站客车刚入库,服务公司的抽污车、保洁人员立即行动,他们要在短短的半个多小时内,完成排污、清洗和保洁工作。
藏族保洁员专业而熟练地工作着
青藏铁路地处世界“第三极”,生态环境极为脆弱。青藏集团公司不断探索适应高原铁路特点的环境保护管理模式,加强环保工作制度建设,从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污染防治、环境监测等角度规范环境保护管理。在青藏铁路和拉日铁路设置了22个污水处理设备站点,所有进出西藏的旅客列车上均设有先进的压缩式垃圾收集系统和污水收集系统,实行污水污物集中收集处理,确保地面和列车零污染、零排放、绿色作业的目标。
同时,青藏集团公司全面实施“绿色天路”工程建设,采取“宜乔则乔、宣灌则灌、宜草则草”的方法,在西格段线路两侧整地植草种树20多公里,铁路两侧彻底恢复了干旱草原地貌特征,开创了青藏铁路干荒漠区植物治沙的先例。2012年和2013年,选择适宜高原气候条件、耐低温不易退化的6种草种,采取铺设保温塑料膜覆盖、植生袋种草方式,对楚玛尔河地区铁路沿线种草130公里、215万平方米,藏铁路沿线可绿化里程1030公里。如今青藏铁路沿线绿化长度已达705 公里,占可绿化总里程的68.5%,形成了一道千里“绿色长廊”,获得了“低碳环保绿色铁路”的美誉。
人物故事,个个都感人
1959年10月1日,西宁站建成的那一天,也是老员工党国珍上班的第一天。60年间,他用自己和每一代车站变迁的合影,见证着青藏集团。
党国珍老人(右二)在接受采访
他说:“西宁站的60年变化太大了,就拿扳道岔这活来说吧,它既是技术活,也是力气活,那时候,火车来了,判断距离要靠目测,掌握数据,要靠本本记,还要跳上火车跟着跑,危险好大呦,有些技术不熟练的道岔工,被摔伤摔残的也有,和现在相比,那可真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上,条件没法比。”
“1959年,西宁站只有一座简易候车室,你看现在的候车室大得很呐,光车站站台就有17个,一年进出西宁站的旅客1000多万,变化太大了,原来回趟老家郑州,光耗在路上的时间就要7天,而现在6个小时就到了。”党国珍老人的一席话,道出了西宁站60年的历史变迁。
在格尔木站电气车间采访,听说有一个“一团火”党支部书记。青藏铁路集团宣传部的韩永林部长说,张维军工作起来简直就是“一团火”。
调研团到了格尔木电气设备车间发现,韩部长的话一点不假。张维军是电气设备车间的党支部书记,说话快、动作快,精神像上足了劲的发条,活力四射。大家说,张维军虽然是退伍军人,但是军人的素质在他身上永远没有褪色,几十年如一日,他每天总比别人早来半个小时,下班后习惯地对车间巡视一遍,晚上业余时间制作党课课件,每一件事情都做得很认真。
张维军展示突击队旗帜
5年前,他还是一名信号工兼司机,从格尔木到拉萨,一年要跑十万公里,他笑称自己是“金牌出租车司机”,同时他还是职工情绪的调解员、逢年过节的值班员,应急故障的抢险员。电气信号设备巡查是一项艰苦的活,青藏线有960公里路段海拔平均在4000米以上,但是他坚持人到那里就把党员突击队的旗帜插到那里,只要旗帜在,人的精神就不会倒。他创建了党支部“四亮”精神,即党徽亮、承诺亮、设备亮、旗帜亮。给青年们树立了看得见摸得着的标杆。在聊天当中,青年大学生职工陶一中、杨义、齐国庆、刘亚斌、李晶等说了心里话:一开始来到电气车间,看到高原缺氧、条件艰苦,有离开的念头,但是在张维军书记的感召下,思想有了转变,大家比学赶帮,工作起来兴趣十足,在技术创新上争着做贡献,打从心里热爱党,积极要求加入党组织,现在许多人成为了培养对象。
斯郎旺扎,盼开着火车回家乡
在格尔木机务段调研时,见到了藏族火车司机小伙斯郎旺扎,这位来自西藏昌都的小伙子,虽然是个80后,但他已有了12年的火车驾龄,在高海拔的青藏铁路线上已连续安全行驶了37万公里。
斯郎旺扎在接受采访
在斯朗旺扎的记忆里,家乡很落后,对铁路的模糊印象还是从书本了解到的。 2001年7月,青藏铁路开工建设的好消息传遍了雪域高原。在斯朗旺扎的内心深处萌发出了长大后自己要当一名铁路职工的愿望。 2003年6月,初中毕业的斯朗旺扎报考了兰州铁路机械学校内燃机车专业,并顺利被学校录取。经过4年的刻苦学习和6年的岗位实践,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藏族火车司机。如今,斯郎旺扎每一次探亲回家,乡亲们都排着队邀请他到家中做客,他的愿望是早日开着火车回家乡。
格桑花,一首饱含深情的歌
“格桑花,幸福花,高原儿女喜欢她,风吹雨打都不怕,芬芳艳丽又挺拔……”这首由韩永林、朝阳作词作曲的歌曲,一旦传唱起来,大家就难得放下,不但动听的歌曲久久在青藏线上飘荡,而且还形成了“格桑花开”知名服务品牌,2017年竟然登上了央视的春晚直播节目。
美丽的格桑花
标准化服务
问起创作“格桑花”的动因时,词曲作者、青藏集团宣传部部长韩永林告诉调研团的记者,是行车公寓员工们的热情、周到服务和无私奉献精神打动了自己,感动之下创作而成。如今,“格桑花开、香飘天路”已成为全路的知名服务品牌,从外部环境美化,到内部床铺桌椅的整洁,从服务质量提高到绿化、亮化目标实现,都有严格的标准控制,把每一位入寓人员当亲人,时时处处能感受到家的温暖,为广大乘务人员提供了舒适、休闲、恬静的生活、工作环境。“格桑花开 香飘天路”也赢得了2017年度青藏公司优秀服务品牌称号。
拉林铁路,中铁五局战犹酣
建设川藏铁路是中国人民的百年梦想,2018年10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三次会议上强调指出:“建设川藏铁路,是促进民族团结、维护中国国家统一、巩固边疆稳定的需要,是促进西藏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贯彻落实党中央治藏方略的重大举措。规划建设川藏铁路,对国家长治久安和西藏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一定把这件大事办成办好。”从此,川藏铁路迈出了加快建设的新步伐。
正在建设中的藏噶隧道
川藏铁路拉林段是全路控制性工程,其中第三标段和第五标段由中铁五局负责施工。两个标段是整个拉林线最难啃的硬骨头,集于隧道长、地质构造复杂、岩面温度极高,巷道岩体扭曲严重等困难,施工难度远远超出了预期,蹲点调研团一行在争得同意后深入到隧道深处和地面工地、生活区亲身体验了一把。
已经贯通的桑珠岭隧道
中铁五局宣传部部长王岩明和西藏山南工程指挥部李传书总指挥介绍,拉林铁路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标段线路海拔在3400-3600米之间,空气密度低、高寒、缺氧、温差大、紫外线强,植物稀少,生态脆弱,地质条件复杂。管段内的藏噶隧道、桑珠岭隧道为一级高风险隧道,隧道区域性断裂构造极为发育,有风积沙、危岩落石、强烈岩爆、突泥涌水、软弱大变形、放射性、高地温、泥石流、岩堆及冰积层等不良地质。
建设中的拉林铁路
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指挥部制定了严格的安全保障体系和安全管理应急预案,指挥部投入6159万元作为安全措施费,确保安全设施。
同时,制定详细的施工组织方案,配备强有力的管理队伍和专业化施工队伍。针对高原特点,加强后勤保障工作,保障参建员工身体健康。
隧道施工现场
由于桑珠岭隧道内部分岩面温度达到摄氏90.3度,环境温度达摄氏50度,在国内同类工程中尚属首例,设备及人员无法进行正常施工,为保证施工顺利进行, 指挥部请国内隧道、地质、爆破等专家对施工及运营方案进行研究和评审;与科研单位一道在现场对试验段施工进行工艺和参数研究,为后续工作提供最优的工艺和施工参数。为保证现场施工能正常进行,现场采取了超强通风散热、安装专用酒水喷雾系统、安放冰块等降温措施。
上班前和下班后都要对职工身体状况进行检测
西藏是特殊地区, 中铁五局指挥部从思想上、工作上、生活上关心员工,尤其高度关注春节期间困难员工和劳务工的生活,深入开展帮扶救助和“送温暖”活动,帮助困难员工解决实际问题。指挥部领导干部更多地沉到基层,在基层发现问题、了解问题,及时化解苗头性、规律性和热点问题。
目前两个隧道还剩下藏噶隧道最后一公里,最艰难的施工阶段已基本过去。
调研中了解到,为了如期贯通拉林铁路,许多建设者们长年战斗在高原缺氧的大山深处,舍小家顾大家,以顽强的意志为川藏铁路早日通车默默地奉献着,他们的精神鼓舞着所有人,当将来大家坐着火车进拉萨时,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付出!(央媒网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