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起之城谋安澜
建设雄安新区是千年大计。这座由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决策、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未来之城,正向着高质量、高标准建设目标日夜迈进。
仲夏时节,1770平方公里的“超级工地”上草木葱茏。项目现场,塔吊林立,卡车穿梭,建设者昼夜施工,一栋栋建筑如雨后春笋“长”出地面。“新区一天一个样儿!”来自海河水利委员会的年轻挂职干部易杭,见证了新区的变化。
4年多的时间,从规划到实施、从地下到地上、从基础设施到服务配套,雄安新区正逐渐从蓝图变为现实,为有序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做好准备。
作为支撑和保障千年大计顺利实施的基础性工程,新区防洪工程建设进展如何?防汛备汛“四预”工作做得怎样?记者近日来到雄安新区实地探访。
打造一个“防洪圈”
抵达雄安新区,已近中午。沿城内公路继续行驶约半个小时,转入土路,约一刻钟,来到南拒马河右堤堤顶。加高培厚的大堤给人安全感,堤顶平坦坚实,不远处多台大型机械正加紧作业,工人们在两侧栽植树木。
南拒马河右堤是雄安新区起步区北部重要的洪水防线,工程建设包括加高加固堤防19.2公里、新建两座引水闸、拆除重建东马营倒虹吸、治理7处险工和物联网建设等。
“工程2019年4月开工建设,防洪标准是200年一遇,目前主体已经完工,正在实施景观提升工程,预计2021年年底前完成生态堤建设。”现场工作人员田洪说。
按照雄安新区防洪专项规划,起步区防洪标准为200年一遇,5个外围组团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其他特色小城镇防洪标准为50年一遇。
南拒马河右堤正是环起步区高标准“防洪圈”的一部分。北部的南拒马河右堤、东部的白沟引河右堤、南部的新安北堤、西部的萍河左堤,加上西北围堤,这些堤防首尾相连,将在起步区周围形成一个长约100公里的闭环生态防洪圈,全线防洪标准达200年一遇,将起步区“揽入怀中”。
起步区南部的“洪水防线”进度如何?记者随后赶到新安北堤防洪治理工程(一期)先期示范段白洋淀码头段。
新安北堤白洋淀码头段 记者 董华琦/摄
“新安北堤全长35.6公里,这4公里是白洋淀码头段,现在堤顶道路建设和绿化工作都完成了。”项目工作人员张海涛在规划图上指出工程位置,“剩余段在3月份进场施工,到5月30日防洪断面填筑全部完成,具备200年一遇防洪能力。”
在新安北堤建设中,新区采取加高培厚老堤、构建新老双堤、新堤线后移、设置防汛挡墙等4种形式,因地制宜打造生态公园、手划船线、漫步道等,让工程集防洪、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于一身。不仅是新安北堤,整个环起步区“防洪圈”都是按照这个理念建设的。
在“防洪圈”中,城市排涝工程也在加快建设。容东片区的截洪渠二期工程建设现场,工人们正冒雨赶工,考虑到容东片区安置房6月底交付,工程5月底已经具备了排涝能力。项目负责人刘文勇说:“工程是按规划建成区30年一遇、农村片区20年一遇排涝标准设计的,全长约10公里。现在正加紧进行生态边坡护砌工作,预计到2022年6月主体工程完工。”
容东片区的截洪渠二期工程建设现场 记者 张灯林 摄
一路探访,“加紧实施”成为建设常态。对新区而言,这既是必须,也是必然。
当前,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和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时期,迫切需要与之匹配的防洪保障能力。另据预测,今年汛期包括雄安新区在内的海河流域部分水系降雨偏多,发生洪水的可能性较大。
加快推进工程建设,不仅是民生大事,更是一项必须扛起的重大政治责任。6月4日,国家防总副总指挥、水利部部长李国英赴雄安新区,强调要加快完善防洪工程体系、做细做实汛前准备工作,全力保障雄安新区防洪安全。此前,水利部副部长魏山忠调研时也对加快工程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
主汛期在即,各参建单位抢抓时间,加快工程建设。目前,南拒马河右堤、白沟引河右堤、新安北堤、萍河左堤等工程主体均已完工,西北围堤工程加快启动,“防洪圈”主骨架基本成型。
练就一套“软内功”
高标准、成体系的防洪工程,是汛期过关的“硬实力”。做好预报、预警、预演以及应急抢险的预案、队伍、技术、物资准备,则是应对汛期大考的“软内功”。
新区立足全局,制订了2021年防汛抗旱应急预案,编制了起步区、雄县、容城县、安新县和白洋淀蓄滞洪区超标准洪水防御预案,完善了其他防汛应急预案、抢险预案、蓄滞洪区转移安置预案等,形成了一套预案体系。
环起步区生态防洪堤基础工程建成不久,尚未经过洪水检验,尤其需要落实应急抢险措施。
“李部长在6月初的检查中指出了这个问题,新区针对新安北堤、新盖房分洪道左堤等重点水利工程,组织建设单位编制了安全度汛方案、应急预案等。同时,委托第三方机构,汛期对重点堤防和险工开展不间断的专业巡查。”易杭说,对新盖房枢纽等关键区域,新区也组织编制了相应的调度运用预案、应急措施方案等。
此外,抢险队伍和物资均已准备到位。新区将参建企业281支、7932人的防汛抢险队伍纳入新区防汛抢险体系,并与周边驻军和武警部队建立了联动机制。同时,落实安全度汛财政资金3000余万元,在新区及三县设置了5个应急物资储备库,超标准储备抢险物料、救生器材、抢险设备等防汛救灾物资。
位于雄县的雄安新区应急物资储备库,总面积约1370平方米。区别于其他4个储备库,这里更像是一个大型仓储式超市,空间宽敞,灯光明亮。高大的蓝色货架整齐排列,四层置物板上分类摆放着防汛物资。
雄安新区应急物资储备库-通讯员-张胤-摄
货架外侧蓝色标牌上字母与数字组合的编码,是它的“身份证号码”。据工作人员介绍,仓库统一安装了管理系统和视频监控系统,物资信息全部录入系统,既可以通过编码快速锁定物资位置,又能实时在线查询物资数量,极大提高了管理效率,方便防汛物资第一时间运达抗洪抢险一线。
除了管理上的创新,高科技的“抗洪神器”也纷纷亮相。大型应急排涝车每小时排水能力达3000立方米,插接式防洪子堤组坝灵活、适应性强、便于储存、可回收复用,前端感知设备可实现灾害事故现场视频监控图像的“动中通”。
技术支撑同样不可或缺。新区加快推进应急指挥平台、水旱灾害防御调度系统和气象大脑开发建设,将雨情、水情以及在建项目监控信息接入新区防指,并与河北省气象、水文等部门建立起预报、预警等沟通联动机制。此外,省水利厅等多家单位,分别选派技术骨干人员汛期常驻新区工作。目前,新区已组建了5个专业30余人的洪水防御专家组。
下好流域“一盘棋”
雄安新区地处水系复杂的大清河流域,加之起步区“防洪圈”尚未全面完工,如何全面保障新区防洪安全?
坚持“一盘棋”思想,开展联合调度运用,充分发挥现有防洪工程体系作用,无疑是解题“法宝”。
海河水利委员会组织编制的《2021年雄安新区起步区安全度汛方案》近日获水利部批复。方案结合新区防洪工程现状,突出了联合调度,对直接涉及新区防洪安全的大清河中游防洪工程调度方案进行了调整,保障起步区安全度汛。自2017年起,海委已连续5年组织有关部门、单位开展起步区安全度汛方案编制工作,持续优化大清河防洪工程调度。
“之前我们对大清河流域及雄安新区周边白洋淀、兰沟洼、文安洼等蓄滞洪区进行了多轮次、全覆盖的现场调研,全面掌握蓄滞洪区防洪情况,为调度提供了有效支撑。”海委水旱灾害防御处处长徐和龙说。
记者现场采访 通讯员 任树春 摄
此外,海委有针对性地组织了大清河洪水调度和抗洪抢险演练,实现上下游、左右岸联动防御,重点保障雄安新区防洪安全。
今年,河北省水利厅修订印发了全省主要行洪河道洪水调度方案,其中专章明确了大清河系洪水调度方案,规定了水库、河道堤防、水闸枢纽、蓄滞洪区等防洪工程的调度原则。
立足流域单元,流域各方加强统筹协调,有效攻克薄弱环节,扎实推进重点工程建设,做好上游水库调蓄和中下游蓄滞洪区运用准备。
大汛当前,雨情汛情瞬息万变,防洪保安不容丝毫差池。有“软内功”的加持,有流域单元的协作,新区防洪工程能否在今年防汛工作中发挥预期作用?这一切都将在主汛期迎来一场检验。
“十四五”规划纲要将建设雄安新区防洪工程列入国家水网骨干工程建设。肩负事关国家安全和发展全局的“国之大者”,工程建设面临更高要求。
按照规划进度,新区2022年基本建成起步区防洪骨干工程,2025年基本建成外围组团防洪骨干工程,2035年起步区、外围组团、特色小城镇分别全面达到规划确定的防洪标准。届时各项工程能否如期建成发挥效益?可否御洪水“于城门之外”?我们期待雄安答案,一如期待这座未来之城的雄姿。
责任编辑:焦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