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载扶贫路一生梨花情 ——记“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张年亮
安徽省砀山县砀城镇林屯村曾是皖北平原上一个典型的国家级贫困村,2014年该村建档立卡贫困户892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0.3%,脱贫攻坚任务十分艰巨。
面对脱贫攻坚路上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驻村第一书记、扶贫工作队队长张年亮始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对党忠诚、忘我奉献的政治品格,心系百姓、一心为民的崇高情怀,事不避难、善作善成的过硬作风,团结带领全村百姓脱贫致富,走上乡村振兴的快车道。如今,892名贫困户全部实现脱贫摘帽,贫困发生率下降为零,村集体收入达到90万元,昔日的国家级贫困村,已经成为环境优美、产业兴旺、安居乐业、乡风文明的示范村。
“人与羊同住”的刺痛
2019年7月,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青年干部张年亮被选派到砀山县林屯村扶贫挂职,从此便与村里的父老乡亲结下了不解之缘。如今,两年的任期即将结束,但是张年亮依然忙碌在工作岗位上,实施农村改厕,谋划特色产业发展,制定下一步乡村振兴三年实施规划……无论在村部、产业基地还是田间地头,到处可见他忙碌的身影。
“希望时光的指针走得慢些,再慢一些。实在不想面对也不愿面对与乡亲们洒泪告别的场景,不知该如何拒绝乡亲们的挽留。”张年亮动情地说,两年的时间过得太快了,总感觉还有许多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做,总有一丝遗憾和数不尽的牵挂。
张年亮最牵挂的是村里刚脱贫的百姓。就在不久前,经过他的协调和帮助,村里的一对孤儿姐弟终于搬进了刚刚建好的宽敞明亮的新家,了却了他的一个心愿。这对姐弟一个叫周井真,今年12岁,上小学四年级;一个叫周显佑,不到4岁。父亲几年前因病去世,两个年幼的孩子现在与年过七旬的爷爷奶奶相依为命。
和这两个姐弟的相识,还要从两年前的一场大雨说起。那是张年亮刚到林屯村后第一次走访贫困户,那天大雨滂沱,张年亮踩着村里湿滑泥泞的土路,推开了周家的大门。虽然听闻了周家的贫困,但眼前的一幕还是让张年亮震惊不已。家徒四壁自不必说,4个人挤在一张床上自不必说,床上看不出颜色的棉被自不必说,一家人竟然和一群羊同住一起。
阳光终年照不进房间,人在床头,伸手就能摸到羊。砖头砌起的矮墙把人与羊的生活空间分开,羊圈地势更低一些,堆满了黑乎乎、很久没有打扫的羊粪,混合着夏季雨天的潮气与热气,散发着刺鼻的臭味。几只羊“咩咩”地叫着,农具散落了一地,孩子上学的书包也凌乱地放在地上。张年亮的心被狠狠地抽了一下,疼痛不已……
“就是从走进周家的那一刻起,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帮他们过上好日子,让两个孩子和其他孩子一样,在同一片蓝天下享受幸福童年。”初为人父的张年亮热血沸腾。
随后,他帮助两位老人申请了低保,自掏腰包为姐弟俩购买了书包、铅笔等文具及方便上网课使用的平板电脑,并牵线国家药监局执业药师资格认证中心与其建立长期资助联系,拿出专款帮其改善居住条件。不久前,小井真不仅搬进了村里帮她盖的新居,有了一间属于自己的卧室,还有了一张粉红色的小书桌。在上学期的考试中,她获得了全优的成绩,还拿到了600元的奖学金,脸上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不到两年时间里,张年亮共帮助14户贫困户申请办理低保,有效落实扶贫项目22个,使村民享受各项补贴资助达137万元。
“黄桃卖不出”的考验
扶贫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2019年7月,刚到村不久的张年亮就迎来一场严峻考验。受市场供求等因素影响,林屯村的黄桃价格一落千丈,往年黄桃收购大户罐头厂突然不来了。
砀山县有着“世界梨都”的美誉,砀山酥梨种植历史悠久。林屯村因为紧邻黄河故道,拥有水果种植得天独厚的条件,其中种植有4500亩黄桃、900亩酥梨。7月,正是黄桃采摘旺季,眼见黄桃掉在地上、烂在树上,却无人问津。4000多名乡亲的眼睛盯着驻村第一书记,张年亮心里“着了火”。
黄桃如果销不出去,乡亲们不仅不能脱贫,已经脱贫的还会因此返贫。张年亮一方面向国家药监局反映实际情况,一方面带领村干部四处奔波找销路,还利用个人资源,询问可能的合作对象,就连他的微信朋友圈都成了推销的渠道之一。
在国家药监局和各方的大力支持下,销路终于打通,30万斤黄桃从田间地头拉走,村干部感受到“这小年轻真的不是来镀金的”。张年亮也在和乡亲们接触的过程中,揣摩如何更好地和他们打交道。
“管!大娘您放心,俺惦着这事呢!”
不到半年的时间,张年亮标准的普通话变成了地道的砀山口音。他还学起了“砀山特色”的人情礼往、待人接物,还干起了农活。每每入户走访,村民不在家,他就跑到果园里去找。喜欢和他“拉呱”的乡亲们越来越多,思想工作做起来顺畅多了。
砀山县位于淮河以北,却没有取暖习俗。呼啸的北风从窗户缝钻进宿舍,半夜去卫生间,要下楼走到院子里。冬夜漫长,水凉刺骨,做饭手艺只能勉强填饱肚子,张年亮就把一箱又一箱方便面搬进宿舍。
村干部看在眼里,记住了这个能吃苦的驻村第一书记。
“输血变造血”的探索
人都是将心比心。
原来涣散的村委班子“支棱”起来了,党建工作硬气起来了。全村有148名党员,第一场党课由张年亮主讲。从此,每周一次的村党支部学习雷打不动。
脱贫攻坚成败之举在于精准,贫困户致贫原因不同,脱贫施策就要不同。周家老两口基本没有劳动能力,为他们争取了低保政策;焦海滨因为中风不能外出打工,为他争取了村里打扫卫生的公益岗位;刘涛因为患有罕见病,为他申请了看护村里光伏发电站的岗位……
扶贫最重要的是变“输血”为“造血”。张年亮带领乡亲们在水果深加工产业上做起文章,成立了集体经济股份合作社;又投资200万元,上马“砀山酥梨深加工合作产业项目”。经过苦心经营,林屯村的农产品成为全国贫困县名优产品。张年亮还变身“带货达人”,登上人民网举办的“人民优选直播大赛”全国总决赛的舞台,被评为“人民优选第一书记特约推荐官”。如今,林屯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500元。
2020年12月,随着最后一户贫困户脱贫顺利通过验收,林屯村实现整村脱贫,村集体年收入首次突破90万元,获得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增量奖”,成为砀山县村集体经济发展示范村之一。张年亮所在的扶贫工作队获得“宿州市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他本人被评为宿州市优秀共产党员并荣获“宿州市脱贫攻坚奖贡献奖”。
2021年2月25日是张年亮永远难忘的一天。这天,他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在北京人民大会堂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大会一结束,他难抑激动的心情,尽管汽车从家门前经过,却没有下车,直奔砀山而去。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是砀山把他从一名普通的年轻干部培养为知民生疾苦、解百姓忧愁的中坚力量,他为有幸参加全国脱贫攻坚战役、参与彪炳人类史册的减贫奇迹而自豪,他要把大会最新的精神、最振奋的喜讯第一时间告诉乡亲们。
“借走驻村书记”的不舍
在张年亮的协调和推动下,林屯村的硬件设施更加完备,村级小学也有了奖学金。
2021年4月8日,林屯村三官庙小学举办春季运动会。口渴的孩子们跑向两台饮水机,痛快地接水,一饮而尽。不再喝生水,也不用等着热水晾凉后再喝,随时有常温又干净的饮水,让其他村子的家长羡慕不已。他们羡慕的还有学校修葺一新的教学楼、干净的食堂、不再泥泞的操场、随时可用的复印机、校园的监控设备以及奖学金。在村级小学设立奖学金,品学兼优但家境困难的孩子都有机会获奖,这在砀山县从未有过。周井真第一年就获得了600元奖学金,至今也舍不得花掉。
小学生有奖学金,考上大学的更少不了。如今,林屯村不仅没有辍学学生,还吸引了70多名邻村学生前来借读,俨然成了“学区村”。
夜晚,瓜果的清香随风潜入村子,新安装的137盏太阳能路灯把村子照得亮亮堂堂,邻村的人们又羡慕起来,邻村书记和林屯村书记商量:“能把你们挂职干部借俺们半年不?”林屯村书记和村主任也在商量:“要不,咱们写信按上红手印,留住张书记在咱村继续挂职?”听闻张年亮挂职即将结束,周奶奶抹着眼泪说:“他把俺两个娃当成他的娃,有啥都惦记着他们,俺舍不得他走!”周爷爷也动情地说:“要是没有共产党,我们老两口早领着两个娃讨饭了,哪里还有新被盖、有新家住呢?张书记是共产党员,是好人啊,心里惦着俺们老百姓。”
责任编辑:焦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