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红色基因育新人 ——江西用好革命文化资源推进立德树人的探索之路

兴国县实验小学学生在操场上体育课。刘小平 摄

小讲解员讲萧华将军的故事。(资料图片)

“我爷爷是红军,牺牲在长征途中;我父亲参加过解放军;我自己也当过兵……我们这里经历过龙源口大捷、土地革命、反‘围剿’斗争,我小的时候,村里的大树上常常能见到弹孔……”生于斯长于斯的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任弼时中学校长左金明,常常用亲身经历给学生们讲家乡的红色历史。他还悉心整理当地的革命故事,在学生们到三湾枫树坪、红军松山战役纪念地等处参观凭吊时,娓娓讲述红军的战斗岁月。

任弼时中学里的任弼时故居,也是该校学生最常去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件件文物和老照片,在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讲解员的讲述下,还原了红色岁月。

江西,一片红色基因深情流淌的土地,这里的红色资源遍布赣鄱大地。在课堂上,在校外活动中,江西教育系统着力把红色基因融入大中小学和幼儿园立德树人全过程,以红色基因立心铸魂。

线上线下 用好红色鲜活教材

“‘伍若兰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女子,为了掩护她的丈夫朱德带领大部队脱离危险,自己纵身跳出战壕,奋不顾身地冲向敌人,转移了敌人的视线,吸引了敌人的火力……’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

南昌市青云谱区京山小学副校长万雯雯,珍藏着一封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收到的学生来信。写信人是上饶市信州区茅家岭中心小学的学生戴良源,在聆听了“红色文化”线上课《咏兰》后,戴良源将感动、感悟付诸笔端。

薄薄的信纸、稚嫩的文字,连接起南昌与上饶两地浓浓的情谊。在江西省教育厅教研室的组织下,南昌市青云谱区与上饶市信州区开展红色文化教育手拉手交流活动,推动了红色文化教学研究活动的进一步发展,拓宽了爱国主义教育的新渠道。

万雯雯在学校分管教研,多年来,红色文化已经深深融入她的工作:2018年参与江西省“红色文化”教材的编写;2019年参与全省红色教材的教师培训;2020年疫情期间负责全省“红色文化”线上课程录制;在刚过去的世界读书日,她还带领学校师生开展“红色主题阅读”课程融合开放日活动,将红色文化与体育、数学、艺术等多学科融合。

江西是一片“红土地”,有着丰富的红色资源,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八一精神都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

“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江西省力求从教材上正方向、在课程设置中保质量、在活动中促成效,充分运用线上线下双平台模式厚植爱国主义基因,凸显红色文化。

通过提炼本土化红色经典,江西省教育厅联合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共同编写出版了全国首套“红色文化”系列地方教材。

“按照循序渐进、螺旋上升教育教学规律,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认知水平,涵盖大中小学和幼儿园各个学段,明确了学时、学分,并于2018年秋季学期起在全省大中小学和幼儿园推广使用,同时还编写了《跨越时空的井冈山精神》《井冈山精神代代传》《美丽江西》《人杰地灵话创新》,作为大学、中学、小学思政课辅助教材。”参与教材编写工作的江西省教学教材研究室主任杜侦说。

红色文化教材有了,实施效果如何呢?

起初,教材组在调研中发现不少地方并没有开足开齐红色文化教学,主要原因是缺乏配套的教师用书,缺乏可供参考的教学案例。

随即,江西省教育厅先后组织了3期“红色文化”师资培训班,培训教师600名,同时远程培训中小学、幼儿园“红色文化”任课教师3万名。

为解决偏远农村地区红色文化课教学师资力量不足的问题,从2020年9月份起,全省中小学“红色文化”课程利用信息化手段同步开展线上教学,选聘优秀教师线上主讲,任课教师在当地课堂作辅导解读。

线下有教材,线上课程也丰富多彩。截至2021年2月,江西省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名师录制的一批“红色文化”线上优质课,涵盖了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经省级专家评审,通过“赣教云”网络平台播放,免费供全省近800万名中小学生在家或在校观看,既确保了授课质量,又适应了常态化疫情防控的需要。

课内课外 挖掘特有红色资源

穿红军服、行军鞋,与同伴一起走进庄严的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再到井冈山现场看书本上的“八角楼”……

2020年初冬,英雄城南昌寒意袭人,但阻挡不住孩子们研学的脚步。江西省“追寻红色足迹”主题征文一等奖获得者——137名中小学生聚集在南昌新四军军部旧址陈列馆,参加2020年“追寻红色足迹”研学活动开营仪式。

“同来自全省各地的小伙伴一起,参加了两天的红色研学之旅,场馆参观、体验忆苦餐、传唱红歌、听红色故事,印象很深刻!”喜欢看历史故事的南昌育新学校九龙湖校区小学四年级学生朱腾逸说。

如何打破说教壁垒,让红色文化教育落地入心,实现春风化雨的育人效果?

近年来,江西结合自身历史和文化资源,在中小学生中持续开展“红色、绿色、古色”三项文化教育活动。学一些赣文化、走一段研学路、做一件公益事,通过开展主题征文、创作书画作品、拍摄劳动视频、讲述红色故事、传唱红色歌曲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师生深入挖掘江西特有的红色资源、生态文明和传统文化教育资源。

为提炼红色资源“教育点”,找准课程教学体系“实践点”,2017年,江西在全省遴选了江西革命烈士纪念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纪念地、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永新三湾改编纪念馆、上饶集中营革命烈士陵园等首批10个红色育人实践基地,开展实践教学和“红色研学之旅”等活动。

此外,江西省教育厅与新华社联合开展中小学生“追寻红色足迹”活动,通过开展主题征文、研学方案设计和实地研学等形式,广泛动员学生在线参观江西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数字展馆云平台或到实地考察,同时组织获奖学生代表集中开展线下研学,实现“线上云游、线下研学”双平台红色育人新模式。

与此同时,大学生的研学旅行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毕业于井冈山大学的欧阳国,再度站在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前,10多年前和同学们在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亲身寻访红色故事的往事历历在目。

时光回到2007年盛夏,江西省吉安市白云山下,村民引路,欧阳国和同学们,扒开丛生的杂草和碎石,寻访到一处红军墓地。墓地没有石碑,没有鲜花,只有一个个灰暗的墓穴。

“他们是谁?家在何方?是怎么牺牲的?他们身上有怎样的故事?”

为弄清这些疑问,他们挨家挨户访问周边的农户,到革命博物馆、纪念馆查资料,和老红军后代促膝谈心。偶尔听到一两个可能的名字,但很快又失去线索……

“这是一个不完整的故事,我们最终也没弄清他们的姓名,也许根本不可能弄清。”欧阳国说,于是大家干脆将自己寻访的过程写下,他们觉得无名烈士的故事令人动容……

自2007年起,该校学生开启了一场持续多年的井冈山红色故事“田野调查”。迄今为止,采集到的2000余个红色故事已汇编成《井冈山的红色传说》等9本共225万字的书籍。

2020年,江西省教育厅联合新华社创新开展全省高校“红色走读”活动,全省高校共提交走读成果近8万件。全省师生通过“云上游”、线下比、实地走,形成百所高校齐“发力”、千支团队勇“践行”、万件作品比“创意”、百万师生同“云游”的生动局面。

跨越时空 滋养时代新人

“原来信仰的力量如此强大!仿佛真的回到了那个年代,和战友们在百姓的帮助下一起搭浮桥,走长征路。”在江西理工大学“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同学们身着红军服,戴上VR眼镜,置身苏区历史上的经典实景,重温了各重大战役与重要会议。

江西理工大学地处红色资源丰富的革命老区赣州,新时代下如何用新技术为红色教育赋能?

学校建立“VR+红色教育”教学研究基地,选取了苏区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素材和事件,如大柏地伏击战、第三次反“围剿”、长征第一渡等,运用VR、AR、MR等技术逼真还原场景,对苏区历史中的红色政权、红色道路、红色理论、红色精神进行了可视化、形象化、生动化的展现,使参观者在实际体验中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了解。

目前,基地已承接多所中小学及单位的主题党日活动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

现如今,在江西,不少高校通过AI、VR等新技术、新手段,对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井冈山革命博物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行数据化、智能化建设,打破了原有场馆的物理时空限制,将场馆和展品搬上“云端”,拓展了红色文化传播空间与时间,提高了红色文化传播的效率。

如今,历史逐渐远去,不断创新形式开展红色教育、传播红色文化,意义何在?

“希望生活在新时代的孩子们,能通过走出课堂、走出校园,走近历史、激发思考、传承精神。”兴国平川中学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忠明说。随后,他和记者讲述了一个故事。

在兴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平川中学有着光荣的传统,1926年,校园内成立了兴国第一个中共组织;1929年,毛泽东第一次来到兴国,住在私立平川中学,并在此举办了“兴国县土地革命干部培训班”……

在这所学校就读的学生,耳濡目染中多了一份责任感。

1983年3月,兴国平川中学高一(2)班的几名共青团员在一次校外社会实践活动中,了解到学校附近的3位老人无儿无女,生活难以自理。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轮流照顾老人,并倡议全班同学弘扬雷锋精神,得到全班同学的积极响应。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份倡议书引发了一场持续了38年并且仍在继续的“爱心接力”。38年来,兴国平川中学参与该活动的学生数达2000人之多。

而在“三湾改编”“龙源口大捷”所在地永新县,十几岁的娃娃都能讲述井冈山第一位女红军、女共产党员贺子珍的故事。

在以贺子珍之名命名的子珍小学,校训、校旗、校徽、校歌、红色校本教材、校报等,无不将红色文化与子珍精神有机融合。

“子珍精神所涵盖的信仰、坚韧、乐观、淡然,就是老师们提升自我、教书育人的精神宝库。”两年前调入永新县子珍小学的教师邓淑华告诉记者,每年七一、十一,学校都会组织全体教师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践行井冈山精神。

2020年暑假,学校组织全校教师,驱车来到深山里的三湾改编纪念馆,在枫叶坪旁,聆听三湾改编亲历者后人、现已退休的何继明将军讲述《弘扬三湾改编精神,争做新时代好老师》。

“在讲述贺子珍故事时,何将军几度动情哽咽,在场老师无不动容。所以,在年底,我们就请师生以舞台剧的形式,演绎贺子珍的故事。”子珍小学校长刘振华说,“在历史中回顾过去,在历史中展望未来。教育是为了人类的发展与幸福,它带给人的不仅是知识,更是传递着文明与进步的理念。我们在传承红色文化的同时,要站在新的起点上,眺望远方。”

(江西报道组成员:本报记者 徐光明 易鑫 甘甜 贾文艺 任赫 梁丹 统稿:本报记者 甘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