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红色引擎”驱动新华医疗创新发展

“这是我国第一台85cm大孔径螺旋CT。此前全球只有国外一家企业能生产。在我们研发成功后,一拿到注册证,国外产品在中国的售价就从700万元降到了400万元以下。”

“这是我国第一台高能医用电子直线加速器,于2019年研制成功。距离1969年我们成功研制出中国第一台放射治疗产品钴-60治疗机,整整过去了50年……”

4月2日,在山东新华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华医疗)展览馆里,陈列着企业研发生产的各种高端医疗设备,该公司党群工作部宣传主管李士龙介绍起这些产品来如数家珍。在同一个展览馆里另一处,却陈列着一些简单的手术剪、小镊子、持针钳等。“这是新华医疗的起家产品。”说到它们,李士龙满含深情。

新华医疗是我党我军成立的第一家医疗器械生产单位。

1942年,胶东军区军需紧张,身怀家传银匠手艺的八路军战士蔡锦章怀揣一纸调令,开始肩负起研制镊子、手术剪等简易手术器械的任务。1943年11月,在胶东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决策下,军区后勤部抽调多名八路军战士协助蔡锦章工作,正式成立药械小组,这便是新华医疗的前身。而后,药械小组发展壮大为新华制药厂。1953年,为更好满足医疗器械生产需要,接上级命令,医疗器械业务从新华制药厂分离,并组建“山东新华医疗器械厂”。

起初,企业的产品主要是军用。1947年,孟良崮战役打响,企业接到胶东军区卫生部下达的支援战役生产任务:3个月完成36000件医疗器械。为了满足用械需要,全体人员紧急投入生产,甚至有人把被褥搬进工作室,最终仅用20天就完成了生产任务。

后来,企业由军用转为民用。但是,不负使命、满足国家用械需要的红色基因从未改变:

“一五”期间,提前22个月完成“一五”计划指标;

“非典”时期,克服没有物流车辆支持的困难,自购车辆将医疗器械运往北京小汤山医院确保供应;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发生,除生产移动式医疗废物处理设备并运往武汉外,还派出一支8人的援鄂突击队,承担一家方舱医院医疗废物处理工作。其中,25岁的年轻党员陈凯在方舱医院奋斗了近1个月。

直到现在,新华医疗仍在为疫情防控积极努力。

“我们生产的脉动真空灭菌器是新冠病毒疫苗的生产设备之一,目前要满足国内近10家新冠病毒疫苗生产单位的需要。”新华医疗制药科技集团制药设备厂车间主任王伟介绍说。为确保疫苗生产单位所需,新华医疗生产线从两班倒改为三班倒,24小时运转。新华医疗制药科技集团党总支成立了两支党员突击队,其中不乏管理、研发等岗位人员。他们在完成自身工作后深入一线生产环节,帮助确保生产任务按时完成……

新华医疗对于红色基因的传承,还体现在走创新之路,让国人用上更好更先进的医疗器械。

20世纪90年代,由于市场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国企迎来一波“下岗潮”。“那时候,厂子连工资都无法及时发下来,有些老职工宁愿拿60%的工资都愿意内退。”在新华医疗工作36年的老员工徐圣清回忆说。新华医疗痛定思痛,加大研发投入,开始奋力转型。

“当时我们从各方面节约出了40多万元,全都投到研发上。也正是那段时期让新华医疗坚定了走创新发展道路的决心。”这一细节让新华医疗质量部部长张清洁印象深刻,“此后,我们不断推出不少打破垄断的新产品。”

大输液软包装生产设备是新华医疗的拳头产品之一,于2003年开始研发,一年后该产品成功上市。为达到世界一流水平,新华医疗在卖出产品后,就派设计人员驻扎在购买企业解决售后问题,只要有问题就现场解决,解决完问题就开始进行技术更新。三年后,该设备逐步完善成熟。张清洁坦言,最初国外生产的大输液软包装生产设备每台要卖到1500万元,新华医疗研发成功后由于质优价廉,迫使国外产品降到了每台1000万元。“目前,这类产品已实现国产化替代。”张清洁说。

正是凭借这股韧劲儿,新华医疗研发出一个又一个打破国外垄断的产品,大踏步从“跟跑”迈向“并跑”,已成为国内领先的消毒灭菌、放射诊疗、制药装备基地。

如今,创建之初的手术剪仍在生产,但是其工序已增加到70多道;手术器械也从最初的几种扩大到15000余种。在代代传承中,新华医疗为新中华制“好”械的初心从未改变。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