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会回顾 | “数智”时代下将如何打开融合发展新格局?传媒大咖主旨演讲干货满满,值得收藏!
在数字化转型的春天里一马当先
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主任、党委书记 李俊
可以说,数字化转型的快慢、好坏,本质上决定着媒体融合的实际成效,谁能把握数字化规律,真正做到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唱响主旋律、打响主动战,就能把握融合发展的先机与主动权。新华社新媒体中心从成立之初就聚焦在手机和移动媒体的发展上,经过10年的建设,新媒体中心已经成为手机上新华社建设的主力军,元宇宙里新华社建设的探路者,并积累了一些经验。
一是强化数字化平台建设,让“正能量”形成“大声量”。10年来我们顺应“四全媒体”发展趋势,以“手机上的新华社”建设为主线,逐渐形成线、端、微、云一体传播的业务格局,绝不放过数字化的每一次新浪潮,绝不错过任何一个可能影响传播形态的数字化新技术。新媒体专线,实现通讯社的核心供稿职能的拓展,目前服务全国800多家媒体,特别是新媒体,新华社客户端、英文客户端服务终端受众,打造新华社移动门户和中国新闻客户端旗舰;微博、微信、抖音、快手、视频号、B站等新华社官方社交账号矩阵全部由新华社新媒体中心来统一运营,统一发布,影响力稳居主流媒体乃至整个平台第一方阵。二是强化数字化技术赋能,让“硬实力”转为“巧实力”。通过数字化转型,提升创意、挖掘亮点,坚持内容+技术、+灵感、+美学的有机统一,不断地推出精品力作,把正版制作进行语态转换化与创新,围绕党的二十大全国两会掀起宣传报道高潮,进一步提升影响力、传播力、引导力、公信力。我们推出《近镜头·温暖的瞬间》系列报道,以“特写照片+创意海报+故事叙述+音频短剧”形式,彰显总书记的领袖风范,全网总浏览量超20亿;创意海报产品《非凡十年:中国的十个维度》从中国高度、中国速度等十个维度,记录新时代独特标识,畅想新时代10年的非凡成就。我们还在两会期间推出元宇宙新体验,首次将元宇宙技术应用到全国两会的报道当中,带动就业、民生和百姓关注的话题有效破圈。今年以来,ChatGPT成为行业关注的一个焦点,我们采取类ChatGPT技术,运用AIGC(人工智能生产内容)生产RAP(说唱)音乐作品《驶向春天》,在全国两会闭幕之际推出,诠释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征,在广大网民特别是年轻网民中引起广泛反响。三是强化数字化跨界合作,以朋友圈拓展生态圈。独行快,众行远。通讯社过去和我们的行业媒体是供稿关系,新媒体中心成立以来,我们大力强化技术服务、大力强化平台建设,将需要很大投入的技术平台建设、开放的新华社合作伙伴、新媒体中心的合作伙伴。例如,我们创新现场新闻这一适应移动互联网传播的直播样态,推出现场云平台,实现一部手机发起全媒体直播;我们建成业界第一个智能化编辑部,从采编到签发及协作;创新推出全球首个AI合成主播。新立方演播室打造基于5G的“智能化创新研发生产基地”,在此基础上我们率先推出元宇宙产业联盟,以数字化赋能打通上中下游产业链,将“朋友圈”拓展成“生态圈”。
数字化为我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制高点、构筑国际竞争新优势提供了有利契机。10年来,我国从“3G突破”“4G同步”到“5G引领”,数字经济的规模在2021年已经达到45.5万亿元,占GDP的40%,稳居全球第二。数字中国的春天方兴未艾,数字经济高速增长,新闻媒体更需要在数字化浪潮中把握先机,勇毅笃行。
一是善用信息化之利,在数字化浪潮中担当瞭望者。数字化发展速度快,辐射范围广,影响力大,我们媒体要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方向,下“先手棋”打“主动仗”。在全党大兴调查研究之际,要深入把握数字化浪潮的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行业产业数字化转型的现状、趋势,建立数字化转型智库。二是鼓起新语态之帆,在数字化浪潮中善当宣传者。当前,全面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宣传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在神州大地生动实践,是广大新闻媒体共同的职责和使命。面对多元化的传播主题,多元化的传播环境,泛在化的传播渠道,全媒化的传播形态,主流媒体和行业媒体要携起手来,进一步加强数字中国的宣传建设,成为扩大主流媒体影响力、奏响主旋律的主力军。三是扬起新技术之翼,在数字化浪潮中勇当创新者。信息技术持续演进,人工智能、5G、元宇宙“乱花渐欲迷人眼”,但也为我们深化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新媒体中心密切跟踪新技术、新应用,持续创新推出数字化平台和工具。我们现在和协会共同推出“实干中国”年度特别报道,同时现场云也将拓展和中国行业报协会的深度合作,我们将共同扩大平台覆盖面、影响力,打造数字化发展新业态、新模式。
二、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传统报业面临生存危机,而实施数字化战略可为其提供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如何推动数字报业的发展,如何为报社注入新的生机?英大传媒数字报这一创新性实践的突围成果如何呢?
英大传媒集团数字报探索与实践
英大传媒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编辑 王树民
第一是为什么要开发数字报?随着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纸质媒体面临着很严峻的传播问题,首先就是时效性差。我们的报纸发行后,到达一些没有分印点的省份的读者手里基本上平均需要2-3天,再远一点需要4-5天,尤其碰上之前疫情严重交通运输不畅的时候,很多报道基本失去了新闻实时传播的功能。另外,我们的报纸、杂志、期刊到了基层以后,被成捆地堆在一边,基本没人会去翻阅,在如今这个新媒体时代,很多看起来不错的报纸都失去了它应有的作用。其次,传统的报纸互动性不足,传播方向单一。一篇报道的阅读量如何?读者有什么感想?影响力怎么样?传播范围怎么样?我们都无从得知,无法得到读者的即时反馈,报纸的品质提升很难实现。加上受版面的限制,传统报纸在交互性、趣味性、内容的容量方面都有待提升。实际上数字化趋势下,传统报业所受到的冲击不仅仅限于传统发行和广告业务的下滑,更严峻的危机在于产业价值的衰退。因此通过数字化转型探求突围之路,是我们当前传统报业媒体发展的必然选择。
第二,数字报的功能有哪些?英大传媒精心推出了《国家电网报》和《亮报》的数字版,实现功能创新:一是版面的导读,最重要的内容会体现在封面上以及版面的缩略图上。检索、切换期次、快速翻页、自动轮播、版面的放大和缩小,还有语音播报等功能,赋能实现了对数字报的便捷阅读。此外,也支持PC端高清PDF版面的下载,拥有多样化的阅读渠道。当《国家电网报》和《亮报》完成采编和生产流程后,第一时间生成数字报并通过全渠道推送分享,边远地区员工也能第一时间看到。数字报在多种阅读方式下均可以享受跟报纸同样的阅读效果,比如加入翻阅音效使具有翻阅纸质报纸时相同的翻页音效,同时配有一些背景音乐,可以分享版面,也可以分享单篇的文章。我们觉得,建设数字报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讲话精神,运用信息技术创新发展成果,体现了移动优先,创新了内容表现形式,提升了传播效果。建设数字报也可以实现我们公司党组的声音第一时间传达到全系统,提高了报纸的到达率、业务率和覆盖面,培育了新的公司宣传阵地。从我们的实践来看,行业的媒体融合需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去推进。人民日报、新华社新媒体中心等中央媒体确实做得非常好,但是以我们的实力可能无法照搬他们的一些做法,必须结合我们行业报自身的特点,去探索有我们自身特色的融合之路。
第三,说下数字报的建设情况。我们第一个阶段是在四川、新疆、吉林等边远地区建立试点,推出数字报的试点版,读者的反应都非常好。两个报纸正式上线以后,我们在国家电网公司的各个门户平台都进行了全面的推动,像国网公司有很多服务类的平台,比如大家交电费可能经常使用国网,单单国网用户就超过1亿。我们把报纸电子版全部推送到所有的国家电网公司,量是非常大的,哪怕是一天只有1%甚至1‰的用户在平台上打开,也能远远超过纸媒的发行量。下一步,我们将在发行增量上深化研究,迭代推出新的版本。报业的根基在于报,数字报与传统报纸在价值体系、评判标准、产生过程都有差异,我们必须着眼利用好自身资源,进行自我培育,探索适合报人的新型传播规律,凸显统筹指挥的优势,推动报人转型的融合发展道路。
三、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直播视频等新兴技术的兴起,传统媒体在市场中的主导地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创新商业模式、摆脱传统模式的局限性迫在眉睫。行业媒体将如何重构商业模式,这方面的创新需要解决哪些关键性问题?数字化时代的到来为重构商业模式提供了哪些新的思路?
热情拥抱数智新时代,
开拓行业报运营新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 周蔚华
先谈一下对行业报定位的再思考。现在国内的行业报大体有两大类型:第一个是面向特定的垂直行业或者产业,通过市场资源配置获得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实际上是面向经济产业领域,具有更强的市场性,类似于前些年新闻出版改革中的市场化媒体;第二个是原来各部委党组的机关报,面向政府某个特定的管理管理和服务对象,具有更强的党报性质,其实是时政类媒体。我们在座的大多是第二种。我觉得,把行业报彻底推向市场是不合适的,其实定位应该就是在行业中的党组(党委)机关报。如果说,各省市党委的机关报是面向地域的、横向的工作指导性媒体;那么行业报就是面向全国的、纵向垂直的工作指导性媒体;行业机关报与各地党委的机关报形成纵横互补关系。
首先根据这一定位,我认为行业报的主要职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要成为党中央关于该行业的喉舌,及时将党中央对该行业工作的任务、要求和关怀传达到领导及广大服务对象中去,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到党中央对人民群众的关怀。第二,要及时传达行业最高决策机构(部党组)关于行业工作的部署、规划、政策、举措等,让广大干部及时贯彻落实上传下达的窗口。上述这两个方面讲的都是上情下达。第三,要及时总结和报道行业先进经验和做法,并在媒体广泛宣传,使之能够被其他单位借鉴和推广,推动行业整体工作,这是横向沟通和连结。第四,要反映行业一线干群的呼声,并把这种呼声反映并上达到行业领导层,这是下情上达。第五,还要成为行业的智库,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及时发现带有普遍性的苗头及存在的问题并通过舆论监督或内参等形式,发现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为行业决策提供建设性意见。第六,行业报还需要向全社会展现行业的形象,让社会了解行业、支持行业,为行业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其次,性质决定功能,功能决定盈利模式。我们设计商业模式必须从功能出发来进行思考和定位。从广义来看,行业报属于文化传媒行业,要遵循传媒业的一般经营和发展变化规律,包含在经营主体、经营对象、经营渠道和服务对象等几方面的规律。在经营主体上,就是从过去的传媒组织变成如今的信息及知识、智力或智慧服务平台;在经营对象上,是从知识或信息(通过载体)变为知识、智慧、服务、版权,同时数据和版权成为最核心资源和最大资产,这是我们媒体的独有特点;在经营渠道上,从邮局征订渠道到多种渠道获得,之前邮寄形式时效性太差;在服务对象上,是从读者到受众再到用户,这是互联网思维的一个基本特点。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主要依据是二元市场理论,即两次售卖理论。第一次售卖是售卖产品或服务,第二次售卖就是售卖受众给到广告商。其中,一是基于内容售卖的模式,包括报纸售卖、电子产品售卖等,如今电子产品收入早已超过报纸,包括在线下载、在线订阅,还有比如腾讯、爱奇艺、喜马拉雅等平台上的会员费等等;另外就是企业或者地方相关机构对行业报的赞助;再有是国家财政资助,包括专项宣传经费等等,财政的支持是必不可少的。二是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如今传统的广告开始萎缩,但新的广告模式兴起,比如:羊毛出在狗身上,猪买单(四川航空免费班车),这种例子大量呈现。三是基于品牌或者专有垄断权的盈利模式,比如执照、特许经营等。此外,行业报拥有品牌这种无形资产,可以合理利用。四是一些新媒体的新模式,比如打赏,包括直播及流量分成、网络舆情监测服务、平台技术服务等。五是传统媒体的扩展模式,比如智库或咨询服务、发展研究报告、高端培训、中心工作绩效评估、论坛等。行业报社去做这些有其天然的优势。
那么,如何寻找行业报定位与媒体的一般商业模式二者的结合点,并且在急剧变化的智媒时代,找到行业报生存和发展的空间呢?我最后对行业报未来发展的几点建议。一是媒体属于内容产业,内容为王是我们永远的生存之本,但对行业报媒体的内容,我们要从更加广阔的视野去理解:1.从上情下达角度看,行业报必须紧紧把握“党组机关报”这一定位用好用足行业指导性媒体这一核心资源,要提高媒体的权威性、及时性和针对性,形成独特的优势;2.要通过行业机关报这一定位争取财政支持,通过专题宣传、重点工作宣传报告、为各个司局服务等获得更多的专项宣传经费;3.通过论坛、会议等给行业搭建围绕中心工作释难解惑、同行之间相互借鉴与交流等平台;4.作为垂直领域的权威媒体,提供行业发展报告、参与各地行业规划的制定、为同行业进行诊断、评估、指导等;5.行业舆情信息服务和舆情引导的经营,比如中国检察报的正义网舆情服务平台;6.行业报数据库、资料库、图片库等版权资源和数据资源的经营,版权资源和数据资源是我们媒体的核心资源。二是基于广告的盈利模式而言,行业报需要树立互联网思维,以用户思维扩展广告渠道及广告表现方式,比如:1.网站广告,包括按钮广告、文字链接广告、横幅/通栏广告、弹窗广告、电子邮件广告等等;2.搜索引擎广告,主要形式包括关键词广告、展示类广告、网络联盟广告等形式;3.在线视频平台广告,通过互动视频广告、直播带货、“边看边买”等广告形式,利用抖音等影响力大、覆盖面广、受众群体广泛的新媒体平台,覆盖PC端、手机端、平板电脑端甚至TV端,与其他平台共同分享利益,扩展自身的广告宣传。
总之,在万物皆媒、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权威性和专业性恰恰是我们的独特优势:PGC——UGC——AIGC——PGC是一个螺旋上升过程。另外智媒体时代,还有两个最重要的要素需要高度重视:一是思维方式的变革,就是要有互联网思维,包括用户至上意识、数据意识、互动意识、分享意识、体验意识、便捷意识和流量意识等;二是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储备,人力资源是媒介第一资源,智媒时代首先是“智人”时代,没有懂得运用互联网思维办媒体的一流人才,不可能办出一流的媒体。
责任编辑:龚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