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新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新气象

信息技术革命的浪潮正在兴起,写稿机器人、媒体大脑、虚拟主播等人工智能技术已被运用到国际传播领域,催生了国际传播内容产品、生产链的智能化。9月7日,“人工智能与国际传播高峰论坛”在京举行,与会学者围绕“新技术赋能国际传播”主题,就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于国际传播事业的新思路、新举措,进行了深入探讨。

新技术拓宽国际传播领域

随着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的中央,我们迫切需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新技术赋能国际传播,是做好新形势下国际传播工作的必由之路。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表示,以人工智能为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推进,深刻改变着国际传播的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把握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机遇,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是事关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我们要聚焦战略引领、强化技术创新、加快融合发展、深化跨界合作、遵循传播规律,充分集结跨领域的资源力量,推动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和人工智能发展协同共进、实现新的突破。

中国工程院院士高文认为,站在新时代中国国际传播事业的新起点和最前沿,我们要肩负国家使命,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发展的契机,以“开源、开放、共建、共享”为宗旨,聚合国内外优势资源,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国际传播产业深度融合,助力国际传播建设向着更加智能化、精准化、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人工智能为国际传播带来新变量,在助力国际传播内容生产与分发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北京冬奥会期间,“基于5G冬奥赛事和中国文化多语种全球传播服务平台”,主办方以20多种语言向世界介绍冬奥赛况,汇聚了超千万条的冬奥资讯,覆盖全球14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为助力冬奥精准传播、传播奥林匹克精神、讲好中国故事作出了很大贡献。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阐释道,人工智能可以有效提高国际传播效率、优化国际传播效果、拓展国际传播领域。在提高国际传播效率方面,机器写作、自动翻译等全时自动面向全球的信息采集与内容分发行为,在不同语言、文化间进行迅速转译,使跨国交流更加便利和频繁。在优化国家传播效果方面,数据新闻依靠自动化的关联与解读,模糊数据、信息、知识、观念、思想间界限,改变了人们对国际知识的理解。在拓展国际传播领域方面,人工智能是多领域多项技术集合的结果,拓宽了国际传播的范围与内涵。

近年来,外文出版社聚焦新技术赋能国际传播的途径和手段,将发挥新技术引领作用的重点放在人工智能翻译领域。外文出版社副总编辑许荣认为,不管是从目前的理论和技术水平看,还是从可以预见的未来发展看,人工智能翻译与对外翻译出版工作都是一种双向赋能的关系,将充分体现人机协同、跨界融合等特点。从对外翻译出版工作方面来看,外文出版社可以为人工智能翻译的发展提供权威、全面、基础性的语料资源。“在对外翻译出版中,新时代领袖著作出版事业将为人工智能翻译发展提供广阔的实践平台。”许荣特别介绍,截至目前,《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已翻译出版了30多个语种,发行到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国际社会了解中国的重要窗口。下一步,还会将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等新技术应用在习近平总书记著作对外翻译出版的全流程中,从而有效提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传播效能。

语言智能丰富国际传播场景

语言智能是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语言信息的智能化,是运用计算机信息技术模仿人类的智能,分析和处理人类语言的科学。近年来,世界各国纷纷加强对语言智能的研究和应用,在语音识别与合成、文字识别、信息抽取、智能写作、智能评测、机器翻译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

国家翻译能力是一个国家通过翻译行为构建对外话语、开展文化传播、塑造国家形象的综合能力的体现。目前,我国已有大量的商用机器翻译系统。如百度在线翻译、有道在线翻译、金山快译、飞译翻译平台等。以飞译翻译平台为例,目前飞译翻译平台支持80余种外语与汉语的互译,以及Word文件、PDF文件、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格式的文档翻译。那么,机器翻译系统性能的总体状况究竟如何?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宗成庆介绍,飞译翻译平台对于资源较为丰富的语言如英汉、日汉等,其特定领域的文本翻译准确率可达到80%左右,但对新闻领域的翻译准确率跨度较大,总体而言文本翻译的准确率约为70%。对于译文质量要求较高的翻译任务,机器翻译系统难以胜任,如领导人的著作、文学名著、严肃场景下的演讲和对话等。对于低资源、非通用语种与汉语之间的翻译,机器翻译系统只能以快速获取信息为目的帮助人们大致了解原文的主题和内容。

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国家翻译能力建设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多语种内容的批量翻译、输出成为现实,远程翻译、线上同传的翻译新业态也正在加快发展。特别是现在的翻译工作越来越多地使用计算机翻译技术,如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技术、术语数据库技术等。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冯志伟表示,机器翻译译后编辑技术可以修正机器译文的错误并润色机器译文,术语数据库技术可以修正并统一机器译文的术语。这些技术对于提高人工翻译的速度和质量具有重要作用。当然,我们也不能过分夸大机器翻译的能力,而忽视了人工翻译的不可替代性。如将英文版的科技文章翻译为汉语时,译者可以根据文章所属的科技领域,将英语的多义术语分别翻译成不同的汉语术语。而机器翻译很难正确区分这样的多义术语,往往会造成翻译错误。

除机器翻译外,语言智能在国际传播中还能做什么?在中美贸易争端、新冠肺炎疫情、俄乌冲突等议题的涉华舆论中,社交机器人产生和算法推荐的信息带有一定的政治倾向性,是影响国际涉华舆论走向的重要因素。中国语言智能研究中心主任周建设认为,语言智能是人工智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及人机交互认知的重要基础和手段。我们可以利用机器翻译技术、人文基因智能技术,审校信息真伪、发现负面信息,再利用智能写作技术生成大量的文本,进行正面宣传,或者进行负面信息的反制,以确保更高质量地维护好中国形象。

精准触达有助国际传播效能提升

人工智能为国际传播带来了新思考,利用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手段将国际传播做深做细是一个有效路径。于运全表示,目前,人工智能的第三次发展高潮,是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自然语言学习、高性能处理器等共同作用下的结果,其基础是海量数据。只有不断强化数据意识,占有高质量数据资源,形成可供复杂分析使用的数据库,才能为受众提供更精准的信息服务,满足受众的个性化需求,提升传播效果。

“基于技术的智能传播将成为未来国家间竞争的关键角力场。”科技日报社副社长李惠安说,面对这一形势,我们一方面要激活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界丰富的技术储备,打破语言隔阂,确保国际传播的内容准确丰富。另一方面,要借助先进的算法,着力在海外媒体等国际化平台上开展精准的资讯分发和舆论引导,提升中国信息的触达率和影响力。

论坛期间,中国外文局翻译院智能翻译实验室发布了《翻译技术发展共同行动计划》,会议由中国外文局等单位主办。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