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破解身高“密码”

前不久,在《咬文嚼字》编辑部发布的2021年度十大流行语中,有一词叫“鸡娃”——父母给孩子“打鸡血”,为了孩子能够更优秀,不断安排学习和活动,不停让孩子去拼搏。

学习成绩、课外活动、特长,甚至身高等都备受青少年与家长们关注,破解长高的“密码”几乎是所有家长的诉求。

掩盖不住的身高诉求

2020年11月,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项对全球儿童青少年身高和肥胖趋势的研究报告。结果显示,中国19岁青少年平均身高为东亚第一。过去的35年间,中国19岁男性的平均身高增加了8厘米,达到了175.7厘米;中国19岁女性的平均身高也增加了6厘米,达到了163.5厘米。

此报告一出,立刻“一石激起千层浪”。不少家长们担心自己孩子会输在“起跑线”上。于是,检查、饮食、运动等诸多举措轮番登场,如何能让孩子长得更高成了家长们除教育之外的热门讨论话题,更有甚者,部分家长选择通过直接医疗手段为孩子增高,最有代表性的便是注射增高针。

所谓增高针,其实是一种人工合成的重组生长激素,其在氨基酸含量和蛋白质结构上与人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一致。安永公司发布的《中国儿童生长激素使用情况研究》中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简单阐述:生长激素作为由人体脑垂体前叶分泌的一种肽类激素,可促进骨骼生长与蛋白质合成、调节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生长发育中起着关键作用,也是改善矮身材儿童身高与组织器官发育的有效治疗方案。从1958年的人垂体生长激素,到如今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合成的生长激素,生长激素作用于儿童矮小症治疗已有超过60年历史,不过在我国渐成规模却是在近几年。

公开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生产激素市场规模已达87亿元,而2007年这一市场规模尚不足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24.57%。智研咨询发布的《2020-2026年中国生长激素行业市场竞争状况及发展前景规划报告》进一步显示,预计2022年我国生长激素市场规模有望突破百亿元。

如此规模生产激素市场背后,是家长们掩盖不住的身高焦虑。当然,身高焦虑也不仅仅局限于家长层面,如今在电商平台上,增高鞋垫月销售量破万的店家比比皆是,最高甚至月销10万+,单店月销售额就达百万。

然而,百亿蓝海面前,亦有隐忧……

 莫衷一是的增高针

最饱受争议的一点便是生长激素的滥用。

此前在新华社报道中曾提到过一个代表性案例: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黄轲接诊了一位病急乱投医的妈妈王女士。王女士担心儿子身高偏矮,陆陆续续在各种“身高促进门诊”就诊,一年下来花了48万元,结果儿子只长高了1厘米。不少网友哀叹其只是在交“智商税”。也不乏医学专家直截了当地指出,滥用生长激素,不仅没啥效果,还可能会适得其反,给使用者造成内分泌紊乱、股骨头滑脱、脊柱侧弯等健康风险。

该案例透露出当下家长们的一个思维误区——增高针并非适用于所有人,仅适用于矮小症患者。事实上,根据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数据,我国儿童矮小症发病率约为3%。如此测算,2020年我国儿童矮小症存量人群数量约614万人。如是看来,就像大多数医生所指出的那样,当下大多注射生长激素的儿童并非是真正需要注射的人群,生长激素市场匹配并不均衡。

而且,家长们对于增高针的投入可谓“一掷千金”。据悉,目前市场上生长激素主要有一天注射一次的短效型与一周注射一次的长效型两种剂型,其中短效又分为粉针剂、水针剂。因制剂不同、体重和敏感性不同,生长激素针每月费用也不相同,但价格都不低,且往往需要注射2至5年时间。以2019年6月长春高新药品招标信息为基础,长春高新生长激素粉针年化费用近1.9万元,水针年化费用在4.2万元左右,长效剂型的年化费用在19.6万元左右。于是有人解嘲:每天睡前在孩子大腿侧面或腹部打一针,一天一针,一针几百,连打几年,一个月就打掉一部手机,一年就能打掉一辆车。

值得一提的是,2021年初,安永公司曾收集2864份生长激素使用儿童群体家长有效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地域方面,使用生长激素的家长在二线城市分布最多,为36%;其次为县级市和三四线城市,分别为28%和26%,一线城市占比仅为10%。有意思的是,安永调研还发现,使用儿童生长激素并不是富裕家庭的专利,数据显示,使用儿童生长激素的家庭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下的超八成。

那么,生长激素真的是缓解身高焦虑的“良药”吗?

身高焦虑如何“破”

身高焦虑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审美取向单一、家长们“鸡娃”心理作祟均是其动因。其实,随着生活质量提高、健康观念普及、医学水平进步,儿童身高等话题得到更多关注本就是大势所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就曾明确提出,要将5岁以下儿童生长迟缓率从2013年的8.1%,降低到2030年的小于5%。

问题的关键在于,部分家长处于过度焦虑的状态。特别是当前身高被赋予了太多社会意义,易与求职、婚恋等诸多社会行为挂钩,进一步激发了这种“病急乱投医”的焦虑情绪。

其实,身高本就没有固定标准,且存在显著的个体成长差异。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成长环境对于孩子身高都很重要,关键在于生长发育要遵循客观规律。遗憾的是,除了不可选择的遗传因素和营养因素外,影响身高的睡眠、运动和心理健康却往往被身高焦虑的家长们所忽视。

有几组数据值得关注。其一,根据阿凡题App发布的《全国中小学生学习压力调查》报告,我国中小学生平均每天写作业时长达3小时,是全球均数的2倍,普遍睡眠不足7小时,甚至有将近10%的学生要做到夜里12点以后。事实上,睡眠与生长激素分泌密切相关。专家介绍,生长激素大部分是在入睡后分泌的,一般在入睡后1~2小时左右达到高峰,分泌量是白天的3倍左右。

其二,世界卫生组织认为,5~17岁的儿童青少年每天要进行累计1小时中到高强度的身体活动,每周至少要3次。《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按照年龄阶段划分,对儿童每个阶段适宜进行的运动及运动市场作出了具体建议,结合上述中小学生压力调查报告,不难看出能完成者少之又少。实际上,适当运动可以刺激软骨细胞分裂,在细胞增多后及时钙化,促进长高,从而让遗传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其三,孩子的心理健康,这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有研究发现,得不到充分关爱的孩子,身高也可能比较矮小。如果从小生长在缺乏家庭温暖的环境中,得不到充分的关爱,身高通常会比同年龄儿童矮小,国外称之为“情感遮断性身材过矮症”。

如是看来,相比于通过药物干涉来“揠苗助长”,家长们能做且更值得做的还有很多。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