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梅岭三章》:共产党人奋斗精神的真实写照

陈毅

梅岭三章纪念馆

图为省直十三支部中山文化学习小组开展主题学习

【编者按】

百年风霜雪雨,百年大浪淘沙。走过百年历程,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照亮星空的思想,汇聚成一条奔流涌动的红色精神血脉。 了解历史才能看得远,理解历史才能走得远。理解历史,需要我们不时走进蜿蜒曲折的峡谷山径,重回走过的路,走进历史现场,在既陌生又亲切、带着历史体温的字句里,领悟先辈们上下求索、牺牲抉择的红色初心。 沿着原文,走进历史。诵读字句,唤醒初心。让我们顺着时间的线索,一起品读那些用心用血写出来的红色经典和历史名篇,领悟先辈们的情怀、品质和风骨,在奋发有为中践行初心和使命。

本期“品读红色经典 赓续精神血脉”主题策划在以往“原文+解读+感悟+图说”版面语言的基础上,创新形式,由民主党派地方组织参与合作栏目、交流学习感悟,注重党史学习教育实效。敬请关注。

2019年5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西考察工作结束时的讲话中说:“陈毅同志在《梅岭三章》中写道‘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这是何等豪迈的奋斗精神!我们要继承苏区干部的好作风,在任何时期,面对任何挑战,都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决顶起自己该顶的那片天。”

《梅岭三章》是1936年陈毅在被国民党四十六师围困时创作的七言绝句组诗。陈毅虽处危难之际,但献身革命的决心和革命必胜的信心矢志不移。陈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生动教材。

《梅岭三章》原文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1934年10月上旬,中共中央决定红一方面军主力和中央机关撤离后,在中央苏区成立以项英为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分局(简称“中央分局”)和以陈毅为主任、梁柏台为副主任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办事处(简称“中央政府办事处”),领导留下的红二十四师及地方武装1.6万余人坚持斗争。

留守苏区 保存火种

1934年10月13日,中央分局和中央政府办事处在瑞金梅坑的马道口正式宣布成立。12月下旬,为粉碎敌人对苏区即将进行的分区“清剿”,中央分局召开会议。陈毅在会上再次提出,应迅速改变战略思想,分散部队,广泛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

1935年3月11日,中央苏区的最后一块苏维埃区域上坪沦陷。第二天,陈毅和项英安排剩下的部队,分散向赣粤大余、信丰、南雄三县边界的油山一带突围。油山雄踞赣粤边境,是大余岭的一座高峰,地形复杂,山峦起伏,松竹漫山遍野,是赣粤两省的接合部。

敌人进占中央苏区后,集结大批反动武装,专门对付油山地区。余汉谋第一军的三个师,驻扎在大余、信丰、南康和南雄一带,军部设在大余;还有江西保安团等地方武装,总兵力约三四万人。余汉谋部在构筑了三道封锁线后,就进山“清剿”,烧毁成片的山村并强迫山里群众一律迁到山外赤白交界区居住,若不搬或搬后跑回,即行枪决。

备尝艰辛 坚持斗争

1935年4月初,项英、陈毅在油山脚下大余县长岭召开干部会议,陈毅在会上说:“主力红军转移,我们突围到油山,中央苏区全被敌人占领。这是革命的低潮,暂时的退却。但新的革命高潮一定会到来,革命前途是光明的。”陈毅提出要“采取新的斗争方式,发展游击战争,积蓄和保存力量……寻找适当时机,给敌人以打击”。他又说:“‘八一’南昌起义的军队上两万人,最后只剩下八百多,还对中国革命做出了辉煌的贡献。今天我们的情况就不同了,仅这里就有一千多人,只要不犯错误,还怕不能坚持到胜利吗?”会议分析,大余、信丰和南康的敌人不是同一建制,大余是余汉谋的第一师,信丰是余汉谋的二师,南康是保安队,他们不可能协同动作。因此,决定游击队分区活动,项英、陈毅在广东南雄西北与江西大余交界的,以帽子峰为中心的北山地区指导各区工作,设法同邻近游击区取得联系。

出于安全保密的要求,4月中下旬陈毅和项英等决定,他们同司令部负责人带侦察班、特务班一同行动,到山上住棚子,过山林生活。整个游击战争时期,陈毅只住过两次房子。10月中旬,赣南军区参谋长龚楚于5月间在湘南宜章附近叛变投敌后,带着粤军给他配备的30多人的卫队,伪装成游击队来到北山天井洞。20日上午以开会为名,杀害中共党政军干部及游击队员50余人。下午,又在叛徒何长林的带引下,闯到帽子峰,企图破坏中共赣粤边领导机关。红军游击队员识破了龚楚的阴谋,机智地与敌人周旋,使项英、陈毅、李乐天等领导同志安全转移。

一天下午,陈毅向集中起来的游击队员讲话,“南方游击战争已经到了很难忍受的程度,打死、病死、饿死是家常便饭,怕困难怕牺牲的,如果愿意回去,你们可以离队。但回去落到敌人手里,不要翻脸无情,以免将来不好见面。我们只要保持几百武装,并坚持到底,前途是光明的。”陈毅又说,“你们别看我面黄肌瘦,长着满脸胡子,我是要在这个地方坚持斗争的,就是剩下我一个人还是要干,这是党给我的任务。”当大家表态“我们也要坚持到底,决不动摇”后,陈毅说:“真正革命的同志要坚定信心。留下一点星火,定能燃遍万里江山。”他还编发了阶级教育与气节教育的提纲,鼓舞战士们的斗争意志。

10月下旬,北山游击区恢复元气后,陈毅、项英等人离开北山,越过梅关向油山转移。11月初,陈毅等到达油山后,发现敌人正强迫群众出山,集中到山外的大村庄,由保甲长监视居住。每月除初一、十五允许进山砍柴外,其余时间进山者一律处决。群众买油买盐按人口计算,不许多买。敌人想用这种移民并村的办法,将游击队困死饿死在无人无粮的空山中。为粉碎敌人的阴谋,陈毅等人来到以大龙地区为中心的信康赣游击区活动。该区大多是丘陵地带,敌人重兵封锁游击区,在游击区周边的大小墟镇、屋场、坑口及交通要道驻扎军队,设下伏击圈。

1936年6月,两广事变发生,余汉谋的第一军从大余、信丰、南康等地撤回广东,剩下的保安团更加不敢轻举妄动。两广事件失败后,接防的“中央军”四十六师开始了新的进攻。敌师长戴嗣夏被蒋介石称为“碉堡专家”,把碉堡修到了山口、山坑,进逼游击根据地。白天进行篦梳式的巡回搜山,晚上搞看光队、听声队、跟踪队,百般寻找游击队行踪并规定百姓在“清剿”期间绝对不准进山,否则格杀勿论,同时推行“自首自新”条例,收罗叛徒,瓦解我游击队和党组织。

9月,项英召开了干部会议,分析当前的形势与任务。陈毅在会上说:“国民党四十六师代替广东军阀进攻我游击区,并采用堡垒政策、隔离政策和瓦解政策等毒辣手段,会给游击队增加一些困难,但四十六师比起广东军阀也有弱点,他们地形不熟。我们有一年多对敌斗争经验,有群众的支持,一定能粉碎敌人进攻。”

革命诗章 永刻梅岭

1936年11、12月间,陈毅在连结油山与北山的梅岭山上被敌四十六师围困20多天,伏在茅草丛里,只能爬到水沟里喝点水,嚼点野草,连续三天没有吃上饭。自虑无法脱身时,陈毅怀着对革命事业无比坚定的信念,写下了《梅岭三章》:

断头今日意如何?创业艰难百战多。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此头须向国门悬。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说来也巧,写就《梅岭三章》的当天,敌人没有进山搜查,次日山里照旧平静,陈毅派人下山打听,原来发生了“西安事变”,国民党四十六师急急忙忙从游击区周围撤走,反动地方武装也龟缩在碉堡里不敢露面。

1937年4月,陈毅与项英在梅岭斋坑召开兵运工作会议。与会的兵运干部陈宏(又名陈海)在归途中被捕叛变。5月2日晨,陈宏从大余县城送来梅山一信,声称上海来人,要赣粤边特委负责人到县城会面。陈毅见信后以为党中央派人来了,很高兴,即由梅山区委书记黄占龙带路前往会见。两人进入大余县城后,先到陈海家中探明虚实。黄占龙问正在家门口洗衣的陈海夫人:“陈海先生在家吗?”她答道:“到团部去了。” 陈毅把“团部”听成了“糖铺”,就和黄占龙一起,向秘密交通站广启安糖铺走去。刚拐弯,老远就看见敌军正在糖铺搜查,一个在糖铺工作的老头走过来告诉陈毅:“陈海叛变了!快走!” 陈毅随即和黄占龙绕出大余城并分别取道回梅山。这时,叛徒陈海在大余县城没有等着我负责同志前来会面,迫不及待带着敌军包围了梅山斋坑的机关驻地。哨兵发现时已来不及回棚子报告,只好鸣枪。项英、杨尚奎、陈丕显等人听到鸣枪报警,马上冲出棚子,转到一个茅草很深的小山包上隐藏起来。300多个国民党士兵在方圆不到几百米的小山包上搜了近两个小时,只抓到一个守口如瓶的女同志,于是放火烧山。不料火刚烧起来不久,天就下了一场大雨,把火给浇灭了。天近黄昏,敌人吹号下山。最早下山的一队,正巧被陈毅给撞上了。陈毅临危不惧,沉着应对,敌人盘问“你是不是带路的向导?”他很自然地说 “是呀!”敌人又说,快下大雨了,走!陈毅谎称要解手,钻进了树丛摆脱了敌人。这时,暴风雨将至,敌人慌张撤走。天黑时分,陈毅回到斋坑,不见躲在树丛中的项英等人。他仔细观察,反复自言自语地说,“是老刘(陈毅同志当时的化名),刚从大庾城回来。敌人已经走了,大家快出来,赶快离开这个危险的地方,不然敌人再返回来,那时再想甩开敌人,就更麻烦了。”项英等人出来后,大家立即向梅岭北面的山上转移。在此期间,敌人大肆搜剿。陈毅伤病复发,带着机关人员忍饥挨饿,昼伏夜行,在荒无人烟的大山里与敌周旋,鞋磨破了两双。

武装斗争持续到这年7月11日,“驻剿”赣粤边游击区的大部分国民党正规军忽然撤离。原来是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又在上海发动了猖狂进攻,陈毅等人才获解围。国民党军队虽作了调动,但对游击区的进攻仍未停止。在新的形势下,陈毅一方面提高警惕、继续战斗,一方面争取同党中央取得联系,完成新的战略转变。

陈毅的《梅岭三章》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高度艺术浓缩,表现了陈毅对无产阶级革命和对人民的无限忠诚以及英勇献身的大无畏精神,抒发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和对共产主义事业一定会胜利的坚定信心,也正是这种坚定信心支撑了整整三年的南方游击战争。

(作者单位: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

 

共读支部

【民革四川省直十三支部】

民革四川省直十三支部成立于2010年5月,现有党员75名,主要由来自机关企事业单位,高校科研院所及金融、经济、法律等领域的人士,以及部分从外地到成都定居的老党员组成。党员中现任各级政协委员8名、人大代表1名,民革四川省委专委会委员2名。现任主委谢盛康。

一直以来,民革四川省直十三支部始终坚持做好六大核心工作,即:强化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思想政治定力;注重履职,组建专项小组,提升参政议政质量;搭建平台,加强宣传工作,树立支部良好形象;深化服务,弘扬博爱精神,做好社会服务工作;细化管理,健全完善制度,推进支部党务工作;内塑修养,加强自身建设,激发组织发展活力。

民革四川省直十三支部先后被民革四川省委会授予示范支部、宣传工作先进基层组织,被民革四川省直工委授予优秀支部等荣誉称号。

 

学习感悟

支部党员赵泽铭:

再次品读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心潮澎湃。85年前的冬天,敌人封锁山岭、驱赶百姓、砍树烧山、围堵革命武装。陈毅同志身负重伤,藏在草木丛中,吃野菜、啃竹笋、喝清水,战豺狼。

在那样艰苦卓绝的环境里,陈毅同志带领游击队员与敌人展开殊死斗争。他深深地热爱自己的祖国,“此头须向国门悬”。既然投身革命,就把一切献给党,“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坚信革命一定会胜利,人民一定会过上自由平等的幸福生活。这种革命精神、乐观主义精神,至今激励着我们,去完成前人未竟的事业,将革命和建设进行到底!

作为一名民革老党员,一定严格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史学习教育的指示要求,联系实际、深入学习,建言献策、同心向党,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不忘合作初心,继续携手前进”,提高自身素养,做一名合格的民革党员。

支部党员杜婷婷:

读毕陈毅《梅岭三章》,雄壮之气满溢于胸,老一辈革命家舍身成仁,矢志不渝的革命理想信念,让人动容。

1936年冬天,陈毅在梅岭被敌人围困于丛莽间20余天,在苦虑不得脱身的生死关头,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主义者,心中的远大理想和革命信念始终坚定执着,以极大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谱就了这三首“绝命诗”。“断头今日意如何?”陈毅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融入革命理想信念,用“头悬国门、取义成仁”作出了雄沉绚烂的回答。“人间遍种自由花”,这是陈毅对革命之胜利未来的美好畅想,彰显了老一辈革命家向死而生的追求。

三首诗不假雕饰,一气呵成,气势雄浑,凝聚了陈毅马革裹尸的戎马生涯和初心不改的理想信念,我们从中看到了老一辈革命家的伟岸身影和崇高信念。

成千成万的先烈,为了人民的利益英勇牺牲了,如今,我们要高举他们的旗帜前进!

支部党员徐实:

5月,从成都驱车120多公里到乐至,参观陈毅故居。在青年陈毅照片前,注目西装革履、英俊洒脱的形象,这与《梅岭三章》激情豪迈的形象对比强烈,所谓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移步再读《梅岭三章》,我试图体会这样的情景:35岁的革命者,梅岭被围,伤病缠身,身陷绝境,生死关头,提笔别世。诗篇刚烈不失潇洒,豪侠不乏文雅,是革命英雄主义性格特征的真实写照。

诗篇站在中国革命恢宏场景的视角去回答“断头今日意如何?”

一是愿望。“此去泉台招旧部,旌旗十万斩阎罗”,何等的气概!二是希望。“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何等的洒脱!三是展望。“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何等的乐观!

品读诗篇,革命者生动丰满的形象,呼之欲出。站在陈毅元帅塑像前,联想到毛主席对他的评价:“陈毅有侠气,爽直。”

支部党员雷位卫:

1936年冬天,陈毅同志在遭到敌军围困,预计不能脱险的情况下,写下了著名的《梅岭三章》,三首发自一位共产党人内心的诗歌绝唱,至今吟来,仍觉热血澎湃,感动万分。陈毅同志在诗中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无比坚定的理想信念,这将继续激励着我们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道上奋勇前进。

在“长夜难明赤县天”的日子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抛头颅洒热血,随时准备牺牲自己,但是他们革命的理想高于天,为了信仰,至死不渝。在梅岭的困境中,陈毅同志拖着伤病的身子,在丛莽间和敌人周旋了20多天,而在预料自己有可能牺牲的时候,陈毅同志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和家人,而是“投身革命即为家”,希望“后死诸君多努力,捷报飞来当纸钱”“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

正是千千万万革命先辈艰苦卓绝的努力,才有了中国革命的胜利。

责任编辑: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