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以共同体理念指引世界民族研究

6月10日,第五届世界民族研究中青年学者论坛在山东聊城举行。与会学者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族问题研究、中国文化在世界的多样性传播、现代华侨华人研究、全球化视野下海洋民族与世界等议题展开深入研讨。

关注新时代世界民族研究前沿议题

近年来,世界民族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及其作用日益受到重视。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如何构建世界民族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变成重点议题,引起国内民族学界的持续关注。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赵天晓表示,中国特色民族学研究应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中华民族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精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在对世界民族学科建设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回顾、总结的基础上,积极探讨新时代世界民族研究面临的前沿问题和理论方法,推动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对策研究融合发展,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民族学知识体系作出应有贡献。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为世界民族研究和区域国别学学科发展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课题。聊城大学校长王昭风表示,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深入发展,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不可逆转,但国际安全面临的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更加突出,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加速调整,全球发展前景的不确定性增加,大国战略竞争激化、地缘政治冲突与摩擦的冲击影响交织。在此背景下,剖析统筹全球治理和重点区域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展望全球经济、政治和民族问题治理的重点方向,将为世界民族研究及区域国别学学科的知识生产和理论创新提供新的增长点。

在人类命运共同体视野中思考中国与世界

近代以来世界格局的变迁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留下了历史的印记,这是当代世界民族研究需要关注的面向。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教授张青仁在对墨西哥土著立法历史演变的研究中发现,其内在逻辑体现为殖民情境的遗留与超越。新喀里多尼亚自18世纪末以来同样受西方殖民主义影响。聊城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院长赵少峰认为,当代新喀里多尼亚独立运动面临多重阻力,其实质是利益之争、族际冲突及认同混乱的结构性矛盾的综合体现。中东地区复杂的民族问题也是在长期历史演变过程中形成的。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闫伟注意到,约旦的民族构建伴随着领土空间的伸缩。此前一段时期其族际关系相对稳定,但在当前中东大变局之下,其族际关系面临严峻挑战。

越是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各国人民的命运越是紧密相连,也越是需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以合作实现共赢。印度洋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汇地带,从历史和现实看,该地区对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华南理工大学印度洋岛国研究中心研究员俞家海认为,印度洋及周边地区在某种程度上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最佳实践区域。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着眼于印度洋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以经济民生领域合作为杠杆,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中国—印度洋国家关系再上新台阶。未来,中国和印度洋国家可通过构建双方认可和接受的共同安全观、共同文明观,营造承前启后、持续连贯的合作氛围,打造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共同发展观以及加强“一带一路”建设与合作等,实现双方发展战略的对接,共同拥抱大变局时代的新机遇,积极推进中国—印度洋地区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深化中华民族共同体视野下的华侨华人研究

华侨华人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铸牢华侨华人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凝聚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研究员任国征认为,必须重视华侨华人研究传播工作。应从国际现实和中国国情出发,提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新概念、新表述、新理论,以引领国际话语、设置国际议题、制定国际话语规则、建构强大国际话语传播载体,进而建立华侨华人研究传播范式。

华人是新加坡社会的主要群体。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张晨怡认为,早期新加坡华文报章的兴起,是新加坡华人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通过对儒家文化、传统节日、古典诗词等内容的刊发,华文报章强化了新加坡华人的中华文化集体记忆。作为中华文化传播的主要载体,华文报章也形塑了新加坡华人的中华文化认同。

本届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聊城大学主办,《世界民族》编辑部、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区域国别研究院、聊城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共同承办。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