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1+1+1>3! 让科技、人才、创新三驱叠加形成合力

去年底到今年初,OpenAI公司打造的聊天机器人ChatGPT爆火。有别于过往的聊天程序,ChatGPT并非根据提问搜索回答,而是通过自身数据库,自行理解后作答。人们热衷于讨论ChatGPT的神奇,却常常容易忽略:每一个科技成果的出现,其背后都是漫长的蛰伏、长久的付出,比如“久久为功”的科技攻关,坚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以及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中共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如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最大限度激发科技、人才、创新的巨大潜能?今年全国两会上,民主党派中央和民主党派成员中的代表委员积极谋良策、出实招,多位代表委员也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享了他们的观点。

切实加强基础研究

夯实科技根基

新时代十年,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取得历史性成就——研发经费支出居世界第二位,研发人员总量居世界首位;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2.55%、再创新高;全球创新指数排名升至第十一位……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国际环境错综复杂,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增加,而我国科技发展正处在将强未强、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

“我国要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强国’,必须注重加强‘从0到1’的基础研究工作。”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广东省委会副主委、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看来,科技引领高质量发展,其发展路径必须由过去的“从产业到技术到科学”调整为“从科学到技术到产业”,在这一发展过程中要通过基础研究助力技术进步,进而推动产业发展。

蒸汽机的发明,是以热力学的第一定律、第二定律作为支撑;人工智能的研究,建立在神经网络等算法基础上;光刻机的研发,需要力学、光学、机械、电子、自动软件等一系列基础研究的突破。“越是注重原始创新,越要注重基础研究。”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研究室主任、科技专门委员会副主任王汝芳在采访中指出,基础研究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参政议政部部长张福麟也表示,面对当下气候变化、能源紧缺、生物安全等问题,我国作为负责任的大国,要强化基础研究,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提供中国智慧。

“国家实验室是体现国家意志、实现国家使命、代表国家水平的战略科技力量,是突破型、引领型、平台型一体化的大型综合性研究基地,意义重大。”民盟中央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提交的《关于加强国家实验室建设的提案》中,建议强化国家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研制与实施,形成围绕国家实验室推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强大合力;审慎确定国家实验室的建设领域,力争在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命健康、脑科学、生物育种、空天科技、深地深海等领域实现突破。

研究一个问题需要多久?也许是一年,也许是十年,甚至更久。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工作者往往从更长的时间维度来回答这个问题:他们数十年如一日,以“钉钉子”的精神,坚守在各自领域的科研一线,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勇攀科研高峰。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革中央提交了《关于深化科技评价改革,更好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提案》,建议坚持分类评价,针对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等不同种类科技成果,建立和完善更加精细化的综合指标;延长基础研究考核的期限,避免科技人员的短期化行为。

“我国在科技产出、投入、人才培养、学科布局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又面临着重大原创性成果缺乏、顶尖人才和团队匮乏、经费投入总体不足等方面问题。这要求我们要更加注重强化项目、人才、基地系统布局,提升我国基础研究能力。”全国政协委员、民革河北省委会副主委、河北省科学技术厅副厅长张永强在接受采访时指出。

“以更大的决心,更大的力度探索推进基础研究高质量发展路径。”张永强表示,他建议加强对基础研究的规划和部署,完善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强化基础研究基地建设,打造强大的基础研究骨干网络,培育高层次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营造一流创新生态

激活人才引擎

3月1日,“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两会有你”栏目就“科技强国”话题发起互动。记者统计投票结果发现,“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储备不足”受到网友广泛关注,被认为是尤为需要解决的问题。

“当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需要一大批以战略科学家、卓越工程师等为代表的拔尖创新人才,发挥领军带头作用,使我国在重要科技领域成为全球领跑者,在前沿交叉领域成为开拓者,让重大科技创新成果源源不断涌现出来。”今年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在提交的《关于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支撑的提案》中呼吁,要用国际一流的创新平台引育优才,用鼓励创新的教育体系培养良才,用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发展人才,用兼容并包的开放政策汇聚英才。

国家科技创新力的根本源泉在于人。记者从国新办2月24日举行的“权威部门话开局”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了解到,科技部始终把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摆在科技工作的突出位置,始终把解决科技人才的所思所想所盼、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生态环境作为工作重点,推动科技人才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个民主党派中央围绕培育和激发人才建言。民盟中央在《关于进一步健全科技人才评价体系促进科技人才成长的提案》中建议,评价体系改革应聚焦于激发科研工作者的个人潜能,应注重德才兼备综合评价,应将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应用于人才评价领域,提高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客观性、准确性、全面性。农工党中央在《关于推动我国中医药科技创新发展的提案》中,建议加强中医药创新人才和团队的培养,为中医药科技创新增加人才储备。

围绕新形势下我国国际创新人才队伍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挑战,致公党中央在《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强国际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提案》中,提出统筹各类人才规划、实行分类指导,制定更开放更灵活的人才引进机制,提升自主培育高水平人才的能力,用科学的评价机制选拔人才,用好的环境留住人才,用大平台为人才提供广泛的国际交流合作机会等建议。

“保障时间就是保护创新能力。一个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为不必要的表格、检查、评审而奔波的时间多了,投入科研的时间自然就少了;为无谓的迎来送往、繁文缛节而分神了,进行科技攻关的精力自然也就被分散了。”当谈到目前在营造良好创新生态方面遇到的障碍时,张永强对记者说。

“千方百计为科技工作者创造潜心攻关的条件,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张永强呼吁。他建议,科技管理部门要出台相关政策举措,为人才减负、松绑;同时,科研机构、高校和科技企业等主体要优化保障制度、完善评价机制、精简科研评审评价流程,共同积极营造良好科研生态。

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澎湃创新动能

走进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的一家高端显示科技有限公司,只见生产线上机械臂挥舞,一片片玻璃组装上集成触控模组、液晶显示模组等电子元件,成为一块块手机显示屏。该公司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依靠科技实力不断成为当地引领产业发展的龙头企业。像这样的创新案例,并不鲜见。

据悉,近十年来,我国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4.9万家增长到33万家。

“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和科技创新主体,在创新的全局中扮演十分重要的角色。”张永强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科技创新先进地区呈现“四个90%”:90%以上的研发机构设立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人员集中在企业、90%以上的研发资金来源于企业、90%以上职务发明专利出自企业。张永强建议,强化企业在研发投入、科技创新决策、科研组织以及成果转化上的主体地位,建立金融支持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常态化工作机制,落实支持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健全产学研成果对接和产业化机制,推动加快高校院所科研成果在企业转化并产业化。

新征程上,迫切需要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市场需求、集成创新、组织平台的优势,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今年全国两会上,九三学社中央提交了《关于发挥科技领军企业创新引领作用的提案》,建议瞄准市场需求,充分发挥科技领军企业的导向作用,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整合集聚创新资源;突出龙头牵引,引导科技领军企业跨行业、跨领域建设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探索前沿不确定性技术;弘扬创新精神,营造尊重企业家的良好舆论氛围。

“建设科技强国,科学家和企业家缺一不可,应该像重视科学家一样重视企业家。”王桂林对记者说,在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过程中,企业家能够发挥优势,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高新技术产业体量更大、质量更优、基础更牢,能为经济发展不断开辟新领域新赛道,释放新动能新优势。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民进中央提交《关于加速电子特种气体国产替代的提案》,建议优化产业布局,支持国内龙头企业积极布局产业链,引导冶金、气体、半导体等相关领域企业集群发展,形成以电子特气龙头企业为链主的国家级产业集群,帮助国产电子特气产品降低交易成本,拓展利润空间,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支持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民建中央提交《关于资本市场助力创新型科技企业发展的提案》,建议持续优化上市准入条件,明确资本市场各板块定位,突出各层次市场特色,吸引优质创新型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成长壮大。

两会有你

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团结报团结网”微信公众号推出互动栏目“两会有你”,科技、人才、创新如何实现“1+1+1>3”?网友们提出了建议和观点,以下为留言摘登。

建议改善青年人才科研环境,加强对青年科研的支持力度,同时对中小学的科学普及要走实走深,真正落实利用“科普资源“助推“双减”工作。

——网友“满满的幸福”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破解科研领域的重复无效投入,要改革科研创新评价及绩效考核机制,为年轻科研人员松绑。

——网友“凯哥”

要顶住压力探索出一套对拔尖人才的选拔、培养和任用的机制,对拔尖人才要增加待遇。

——网友“临江仙引”

建议加大农村地区科普力度,科学的种子要从小栽培好。当前农村中小学的科普工作存在“真空地带”,希望予以关注。

——网友“孙超洋”

一要锻造引才育才“强引擎”;二要做大做强青年人才发展平台,构建育才用才“全链条”;三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留才用才“好生态”。

——网友“庞岸清”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