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以艺术振兴促进精神生活共富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也日益旺盛。8月13日,“艺术振兴与精神共富”学术研讨会在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就精神生活与共同富裕、艺术教育与公共文化服务、艺术乡创与乡村共富等议题进行深入交流。

精神生活共富的理论探索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一文中指出:“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要深入研究不同阶段的目标,分阶段促进共同富裕”。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这一理念的提出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在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基础上应运而生的。在武汉大学国家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傅才武看来,从“共同富裕”到“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反映了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性质和中国特色现代化本质认识的不断深化,从价值目标层面逐渐深入到顶层设计层面,再到政策路径层面,既有深刻的理论阐释,又有切实可行的方法论指引。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教研部教授范玉刚认为,党和国家在政策导向上提出“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新命题,使人类文明新形态的价值指向——注重人的精神自由和全面发展的境界诉求得以彰显,在“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的理论逻辑上向前迈进了一步。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内涵包括对内和对外两个方面。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向勇表示,对内的价值内涵包括个体、组织、社会和政府四个层面。个体层面表现为个人的心理健康、学习成长、审美娱乐等精神生活方面的普遍状态;组织层面表现为组织机构的价值理念的坚守和文化品质的普遍提升;社会层面表现为社会群体的文化程度与集体和谐的基本状态;政府层面表现为政府提供精神文化产品的富集程度、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达程度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成熟状态。对外的价值内涵则包括个体精神生活状态和国家精神文明的海外传播美誉度、国际认知友善度等。

推进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国家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途径。傅才武表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要求人们在公共文化供给和文化市场供给中,相对公平地获得精神文化资源和文化发展机会,体现为人民群众在文化获得、文化参与、文化享受与文化发展机会上的丰富和平等。物质生活共同富裕和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全民族共同富裕的不二路径。

物质生活共同富裕与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恰如一个硬币的两面,共同构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范周认为,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充实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过程,也是凝聚民族精神和树立文化自信的过程。

无论是物质生活共同富裕还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其关键与重心皆在于“共同”。范玉刚提出,不能仅仅将“共同”机械性地理解为人数上的全体,而是要关注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让全社会昂扬向上的舆论氛围及全民族意气风发的奋进状态,构成国家的文化共同体和精神共同体。

文艺繁荣助力精神生活共富

文艺繁荣发展有益于推动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范玉刚表示,在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每个人都是文化创造者和享受者。艺术起源于人民的劳动生活,人民是文化艺术的创造主体,要充分保护人民创造的文化成果,要在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及文化市场体系中推动文化成果共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基本需求,文化市场体系主要满足人民精神生活的差异化与多样化需求,二者相互促进与补充是实现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有效路径。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结构的升级,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消费的质量、品位和艺术品格以及审美风格的要求更加多样化。范玉刚提出,新时代需要以艺术精品提升人民的审美品位,不断满足与物质富裕和技术进步相适应的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反映人民的审美情感和审美追求,提升人民的审美情趣,高扬人民的审美理想和审美境界。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刘悦笛看来,审美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所在。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区别在于人具有艺术想象力,这种想象力与语言的使用是紧密相关的。“审美化的生活”是改变世界的高级标尺,使世界变得更加美好。从政府职能的角度来看,审美供给也是一种公共文化服务,政府应发挥好调控作用,大力倡导“生活美育”。一切美育形式最终都要回归到生活当中来实现,它们最终都指向了幸福生活。在“生活美育”的引领下,人民群众既可以从物质生活中获得满足,也可以从精神生活中获得幸福,这也是我们所说的“身心共富”。

精神生活共富的实践成果

当前,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较大,各地区推动共同富裕的基础和条件不尽相同。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需要选取部分地区先行先试、作出示范。2021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正式发布,标志着浙江成为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探路先锋”。

在精神共富的实践中,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正创新,离不开革命文化凝神聚力的重要作用,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价值引领。从《“红船颂·南湖情”百年百首红色原创诗歌精粹》的出版发行,到庆祝建党百年重点影片《红船》的全国公映,嘉兴南湖区以“红船精神”为引领,推出了诸多优秀文艺作品,在打造精神文明高地领域发挥了示范作用。

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价值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要使人民拥有、享受丰富的精神文明成果,也要使其具备一定水平的文化创造能力。作为公共服务优质共享领域的试点,宁波市打造了“一人一艺”助力精神共富模式,旨在让每位市民至少认知或掌握一门艺术。目前,全民艺术普及工作正在形成全龄、全时,多门类选择、多空间载体的项目体系,市民精神生活得到充实,艺术修养得到提升,城市整体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针对未来如何进一步做好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试点工作,范周建议,一要开展调查研究,鼓励试点城市优化实施方案,形成更具可行性和创新性的实践成果;二要探索央地、省市、市区县之间精神共富的联合推进机制,形成区域协同;三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相关工作,增强文化市场活力。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近年来,我国积极以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涌现了北京宋庄、四川新津月花村、河北粮画小镇、河南大南坡村等一批艺术乡村典型案例。在四川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蔡尚伟看来,乡村作为艺术产业载体,具有生产成本低廉、艺术空间延展性强等优势。同时,农业文化民俗、非遗资源、传统手工艺产业使乡村自带美学及艺术性。艺术产业的共享性是共同富裕的底色,美美与共是缩小城乡差距的有效路径。

谈及未来艺术乡村的建设与发展,蔡尚伟提出几点建议,一是因地制宜,将城中村、近郊乡村等具有区位优势的乡村优先发展成艺术乡村;二是盘活资源,激发乡村非遗和传统手工艺活力;三是疏通要素,打通艺术产业全要素的乡村流通渠道,拓展艺术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渠道;四是文旅创新,打造艺术乡村旅游致富新极点,让村民共建共享艺术文旅红利。

会议由北京大学艺术学院、人文学部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

责任编辑:甘霖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