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活化”非遗保护与教育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推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加强公共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统筹推进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全国智慧图书馆体系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数字内容的供给能力。在此背景下,如何更好推进非遗保护工作、发挥非遗馆的教育职能,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6月11日,恰逢我国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馆里话非遗——文化数字化背景下非遗保护与教育”论坛在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为数字化时代的非遗保护与教育工作建言献策。

数字化让非遗走进现代生活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我国的非遗资源十分丰富。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这些资源,对于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省榆林市绥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陈列馆考察时强调,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连接现代生活,绽放迷人光彩”,这是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的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文化和旅游部推出了“云游非遗·影像展”“非遗购物节”两大品牌活动。在新一轮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的时代,数字技术为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强大助力,也让非遗走进了我们的现代生活。

在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王晨阳看来,我国非遗形式多样、技艺玄妙,普通展陈手段很难呈现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而数字化的发展和应用,给非遗的展示传播提供了理想路径,必将开创新的文化传承空间、新的文化体验方式以及新的文化传播业态。这对非遗保护工作,尤其是对广大的年轻传承群体来说,是难得的发展机遇。

年轻的“95后”是当今非遗传播与消费的主力军。5月30日,由扬州市委宣传部指导推出的非遗数字藏品《群仙贺寿图》上线即售空,3万多名抢购者大部分是海内外的青年。中国城市发展研究会文化和旅游工作委员会会长易介中认为,作为互联网原住民,“95后”兴趣多元,热衷高度情感浸入、深度互动参与的新兴娱乐方式。如何采用更生动鲜活的语言和年轻人对话,需要非遗工作者有更深入的思考。

随着年轻人的加入,我国非遗传承人老龄化趋势得到了改善,但部分项目仍面临后继无人的情况。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范周表示,非遗传承与保护,需要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个人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在充分发挥互联网传播优势的同时,采用线上线下联动、跨界营销的方式,加大非遗普及力度,推动全社会了解非遗、走进非遗、感受非遗、传承非遗。

数字化助力非遗馆建设

近年来,出于对非遗保护和传播的需要,我国非遗馆建设呈蓬勃发展之势。2021年5月,文化和旅游部宣布,要在“十四五”时期建设20个国家级非遗馆,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地方非遗馆。在当前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非遗馆建设应顺应时代发展,利用数字化手段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

作为“十四五”时期首个落成的国家级非遗馆,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承担着展示灿若星河的非遗项目、宣扬丰富多姿的民族民间文化的重任。该馆馆长韩子勇表示,相较于其他类型的文化遗产,非遗具有活态传承的特性,因此非遗馆的展陈对数字化的信息交互作用更加依赖。未来,该馆将加强数字内容建设,线上线下共同发力,注重实物展品与数字化展陈手段相结合,在非遗活态呈现上下功夫,更多、更好、更快地满足观众需要。

目前,江苏、浙江、福建等地已建成了一批非遗馆。在非遗馆里,听苏州评弹、看海宁皮影、赏泉州花灯,非遗馆也成了展示当地特色的窗口。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陈岸瑛看来,观众可以通过这个窗口获得一份非遗地图和非遗指南。在数字化时代,即使不前往非遗馆这一实体空间,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掌上地图和掌上指南。此外,非遗馆开展的非遗体验活动,是一种生产生活方式再现的参与模式,这也是非遗馆有别于其他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核心功能。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意娜认为,非遗馆数字化建设可以拓展非遗存续力。例如,国家级非遗项目川江号子,发源于重庆和四川东部,是长江水路运输史上的文化瑰宝,是纤夫与险滩恶水搏斗时用热血和汗水凝铸而成的生命之歌。川江号子的发展传承主要依赖于纤夫的劳动作业,但是随着纤夫职业的消失,川江号子的存续力大大降低。非遗馆可以将川江号子的音频资料和档案资料进行集中展示,甚至可以采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纤夫的劳动场景,让观众沉浸式感受川江号子的高亢激越。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让当代艺术家依据时代审美特征创作川江号子的衍生艺术品,赋予其新的生命力。

针对非遗馆的数字化建设,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任郭艺提出两点建议:一是建立非遗数字化管理系统,利用大数据综合分析非遗项目的分布存续和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情况,构建问题清单、整改清单、效能反馈等全过程跟踪的管理机制,实现非遗保护工作的精准高效;二是加大社会面对非遗保护与传播工作的参与度,非遗馆可以向社会面征集非遗影像等资源以便扩大馆藏,还可以依托互联网建设云端体验平台并开放非遗资料数据库,让全社会共享非遗保护成果。

论坛由中国工艺美术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办。

责任编辑:牛淋淋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