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愿做春泥更护花

与讲台上的滔滔不绝不同,课下的林文婕话不多。齐耳短发,个头不高,两颊有点淡淡的高原红,直到说起学生,腼腆的她才打开话匣子,脸上洋溢着光彩,“被孩子们需要的感觉,很幸福”。

生长在广东,到如今决定扎根西藏,林文婕从教14年,有一半以上的时间行走在支教的路上。她的脚步丈量过广东清远山区的红土地,又千里迢迢踏上雪域高原,她用平等的爱点亮了一个个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为大山深处、高原之上的孩子们系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铺好通往梦想的道路。

初心炽热

“在哪里教书,都是一样的”

成为一名老师,是林文婕中学时期就埋下的理想种子。

当时,家里经济条件不好,林文婕差点放弃学业,是语文老师通过各种渠道帮忙找资源、筹钱,还时常找她谈心,让她能继续安心求学。受老师的影响,考大学时,林文婕坚定选择了师范专业,毕业后进入家乡广东吴川市的兰石中学,成了一所乡镇学校的数学老师。

兰石中学地处偏僻乡村,林文婕每天要坐1个多小时公交车才能到学校。设施条件落后,学生基础薄弱,但她没有感到失望,反而干得很起劲,“村里的孩子都很淳朴,特别珍惜学习机会,我要尽全力教他们更多知识。”

乡村教师的生活,林文婕不觉得清苦,反而如鱼得水。被一个个学生信任和依赖的眼神注视着,林文婕充满成就感。2013年,学校要选派老师到清远市阳山县支教,校长来问林文婕的意向,她毫不犹豫就答应了。山区学校比兰石中学的条件还要糟糕,但林文婕依然适应得很好。由于高三师资力量不足,高考前的最后一个学期,两个毕业班被交到林文婕手中。她扛住压力,迅速摸清学生的基础情况,结合考点,找大量题目给学生集中训练,课上耐心细致地讲授,课后不厌其烦地解答,最终两个班的高考数学成绩直线上升、名列前茅。

支教的脚步,开始了就不曾停下。2015年,林文婕再次踏上山区支教的路,来到清远连州市山塘中心小学。山塘中心小学地处连州与湖南临武县的交界处,海拔高、气温低,冬天常有霜冻,夏天容易停水停电。那时,每天只有一趟车能下山,一周只有一天赶集日能买到新鲜食材。除了生活条件艰苦外,摆在林文婕面前的还有一个难题:第一次教小学生,还是六年级的两个班,怎么办?

林文婕又一次迎难而上。她利用课余时间,到其他班旁听小学老师的讲课方式,在网上找精品微课学习,在备课本上细细列下每节课的重难点,适应小学生的听课节奏,尽量把数学概念讲得通俗易懂,例题分析得清晰透彻。学生们慢慢爱上数学课,班级数学平均分提高了一倍。

山塘中心小学是山里的寄宿学校,很多学生是留守儿童。在生活中,林文婕会多留一份心、多倾注一点爱,给孩子们带去家的温暖。食堂菜色单一,林文婕顾念学生正在长身体,特意买了几个四层保温饭盒,每周到集市买回新鲜食材,做成好吃的打包带去班上,分给学生改善伙食。冬天山里温度低至零下,没有暖气,林文婕就买来小炭盆放在教室里,每周添上炭火,让孩子们能烤烤火、暖暖手。

真心的付出有回响。支教结束前的最后一课,林文婕一进教室,发现学生们在黑板上写满了祝福,一张张小脸都热切地望着她,“老师,我们会想你的!祝老师幸福快乐!”

“在哪里教书,都是一样的。”在林文婕看来,大城市的名校和山区乡村的学校没有什么不同,她甘愿扎根山村学校,呵护这里的孩子茁壮成长。

情洒高原

“激励更多孩子为美好未来而读书奋斗”

从广东湛江到西藏林芝,从沿海到高原,相隔3000公里,相差3000米海拔,从地理环境、生活条件到学生基础,都差距很大。但林文婕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援藏支教,“当时教育局打电话问意愿,我立刻就说要报名参加,哪里需要我就往哪里去。”2016年8月,刚从山区支教回来的她,又背上行囊,奔赴西藏。

初来乍到,林文婕努力适应高原反应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但令她更头疼的是,面对的学生很多是藏族农牧民子女,对学习重视程度不高,学习习惯和基础比预想的还要差:初一学生还算不清楚加减乘除,一做数学题甚至掰起指头算数,交作业反复说也交不上来,很多学生坐在课堂上,心却不知道飞去哪里了……

备课更要备学情。林文婕花了一个多月,仔细研究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并进行分组,在平时做题、讲知识点时,让先进带后进一起学习。班长旺扎学习态度端正、在班里挺有威信,林文婕就先给他把知识点和例题细细讲一遍,再让他当“小老师”给班上同学讲解,学生之间的想法和表达方式更接近,不仅提高了后进学生做题的质量和效率,还为“小老师”旺扎建立起更多自信,萌生出当老师的理想。

课余时间都被林文婕用来“开小灶”。她从“关键少数”入手,引导基础好、有数学天赋的学生超前学习,搜集整理一些优质例题,让他们自学练习再单独答疑,培养好苗子;同时给相对薄弱的学生进行“回炉”,课下找时间把知识点重新讲一遍,直到他们理解吸收。就这样,林文婕牺牲掉自己的个人时间,帮助一个又一个学生,一步步找到学习的意义,她所带的两个班数学成绩也一跃成为年级前二。

“每回午休、晚休去找她,她基本都在办公室里给学生补课。她还经常准备些小蛋糕、小饼干给学生补充能量,学生考试进步了也会准备小奖励,慢慢把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调动起来。”林文婕同事、林芝八一中学办公室副主任李世梅对她赞不绝口。

百花齐放春满园。在工作中,林文婕还注重和当地老师交流互动,把集体备课、分析成绩等教学经验传授给当地老师,帮助他们共同进步,为解决西藏师资薄弱的问题尽一份力。数学老师扎西平措上课有时抓不住重难点,眉毛胡子一把抓,导致课堂效率不佳。林文婕听了几次课后,有针对性地从突出教学重点、选取合适例题、把握上课节奏等多个方面提出建议,让扎西平措竖起拇指感慨:“林老师的教学法宝很有效!”

从不适应到完全融入,林文婕像格桑花一样,在高原上绽放着芳华。3年一轮的援藏支教期满,她毅然选择继续留下,并在这里成了家。越来越多的学生在她的悉心教导下,找到了人生方向,“希望我给他们播下的小小种子,能发芽开花,让他们不再虚度年少时光,激励他们为了自己的美好未来而努力读书奋斗。”

心怀大爱

“教育是平等的,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

“当老师肯定愿意教尖子生,但是后进生也得有人管。”如何带好“后进生”,是每位老师都要迈过的一道坎。林文婕扎根乡村学校多年,面对的基础薄弱学生更多。

在山塘中心小学支教时,林文婕曾经听过一个山村教师的宣讲会,一位扎根山村教书30多年的老师分享的故事,深深触动了她的心,“教育是平等的,要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我想用自己的力量,让更多孩子有机会通过学习走出去。”

林文婕一直努力践行这个信念。在林芝的学校里,林文婕遇到过一些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基础不扎实,因当地教育资源匮乏而被忽视。她观察后发现,这些懵懂的孩子其实对知识都还有渴望,只是不懂怎么学。于是,她把排名靠后的十几名学生挑出来,对症下药地补课,让每个学生都能充分汲取知识的养料。“这些学生小学基础就没打好,但什么时候开始学习都不晚,每个学生都不该被放弃。”林文婕动情地说。

这些原本老师眼里的“差生”,慢慢换了学习面貌,一些学生终于考到及格的分时,拿着数学卷子脸上难掩喜色,眼里开始闪耀着光芒。题为“我的老师”的作文课上,这些学生悄悄以林文婕为主角写下心里话,“虽然数学老师很严格,刚开始补课时学得很辛苦,但我还是爱上了数学,谢谢我的数学老师!”

一视同仁,也要因材施教。在教学中,林文婕不采取刷题、讲答案的填鸭式教学形式,而是重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让学生真正找到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林文婕曾带过一个美术班,班上学生对数学提不起劲,她便抓住美术学生经常接触图形的特质,从几何题入手,一点点地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做题的自信,班上学数学的氛围不断浓厚。

熟悉林文婕的人都说,她给人的印象是如沐春风,和学生们打成一片,很多学生都把她当成家里的大姐姐。这些年,她一直潜心在乡村教育里,倾心奉献并乐在其中,“越是艰苦偏远的地方,越需要老师,把这些学生培养好,能改变他们的人生,也能为未来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兰石中学老师李观娣是林文婕多年的密友,在她看来,林文婕是一个有大爱、有情怀、有理想的人:“从事乡村教育其实任务很重、事务很杂,但她一直充满热爱,把乡村教育当作一个美好浪漫又意义重大的事业来奋斗。”

“我只是做了所有老师都会做的事。”备课、讲课、答疑、补课,这是林文婕十几年来的日常。但她在寻常岗位上不寻常的坚守,照亮了学生们前行的方向。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