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青春光芒闪耀“双创”大潮

AR(增强现实)技术,是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不仅能够带来“身临其境”的逼真感受,而且能够突破空间、时间等限制,是当前全球科技发展的重点。

走进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点石商务公园的枭龙科技有限公司,一副副造型各异的AR智能眼镜陈列其中,强烈的科技感扑面而来。这家2015年才成立的创业公司,已成为国内发展速度最快、技术实力最强的AR企业,而它的“掌门人”史晓刚是一位“90后”。

创业7年来,史晓刚带领团队突破多项关键核心技术,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把AR技术广泛应用到消费、工业、安防、军工等领域……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浪潮中,书写了一位青年创业者的励志传奇。

敢想,更敢干

“国内的创新环境一点不比国外差,我们凭什么做不出来!”

创业,是史晓刚很早就坚定的梦想。受哥哥影响,从小他就是个“科技狂人”,高中开始参加各种创新大赛,在北京理工大学就读时,他有一大半时间都“泡”在实验室里。

“不愿只做一颗螺丝钉,我想创造更大的价值,小到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大到为国家的科技、经济作出一定的贡献。”大学毕业后,在华为公司工作不到两年,史晓刚就辞职踏上了创业之路。

他把目光锁定在刚刚兴起的AR技术上。做出一款像样的AR眼镜是公司的目标。由于始终关注行业前沿,史晓刚坚信这项技术未来一定会有巨大的潜力。

没想到,很快他就遭遇了创业路上的“拦路虎”。AR眼镜中的光学显示模组,相当于手机的显示屏,它所需的光栅波导技术是其中最核心、成本最高也最不成熟的技术。由于缺乏技术支撑,团队刚做出来的眼镜镜片厚、体积大、显示效果也不理想,在市场上很难有竞争力。

是等待外部技术成熟,还是自主研发,年轻的创业团队产生了分歧。“能够做出产品,保持跟随就行了。”“自主研发‘烧钱’不说,还不一定能做出来,投入产出比太低了。”面对团队成员的犹疑,史晓刚却坚定地选择自主研发:“掌握核心技术是一家创业公司最大的价值。AR技术全世界都在起步和探索,相当于大家都站在差不多的起跑线上。国内的创新环境一点也不比国外差,我们凭什么做不出来!”

自主研发,意味着从0到1,这无疑是巨大的挑战。“早期原始技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对于创业公司来说,顶住资金和资源压力坚持下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时发在朋友圈里的一句话,道出了他经历的重重曲折。

新技术,需要不断试错,一旦推倒重来,就意味着几百万元的投入都“打了水漂”。随着行业热度退却,投资遇冷,很多初创企业或放弃或倒闭,更让他压力骤增。

“相信时间、精力投入到一定程度时,量变就会引起质变。”史晓刚这样为自己和团队打气。从仿真软件到设计光学方案,再到调试、加工、量产……在一间几十平方米的办公室里,他带领团队专注于做好底层技术,稳扎稳打。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两年多的反复测试、调整,枭龙科技终于突破了光栅波导等关键核心技术,成为继美国微软公司后,全球范围内极少数掌握光栅波导核心原理和工艺的公司之一。公司首款AR智能眼镜问世了!这款眼镜和普通眼镜一样轻便,能记录各项骑行数据、运动轨迹,能随手拍摄沿途风景,生成动态游记,还能3D导航……那一刻,史晓刚觉得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值了。

突破自我,收获成长

“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组建团队并让大家形成向心力;在大众对AR还没有概念的背景下做市场开拓;不到两年的时间拿到京东方、立讯精密、北理工及政府等多轮投资……创业的每一步都是挑战,但都被史晓刚一一“搞定”了。每一步前进,都伴随着史晓刚对自我的突破。

争取投资,是创业路上必须迈过的一道关。在十分注重资历与技术积累的硬件行业,年轻并不是多大的优势,先入为主的质疑不可避免。为扭转劣势,史晓刚学着未雨绸缪,不打无准备之仗。不像一些初创企业大海捞针般地找投资,史晓刚从一开始就精准定位,他会把相关领域的投资公司挨个查阅、分析一遍,从中筛选出最有可能的对象,然后再想办法调动一切资源争取。

从搞技术到当好CEO,要经历一番磨炼。他原来只喜欢和电路板打交道,不太爱说话,就连在公司开会,前几分钟他的声音都是颤抖的,更别说当众演讲、争取投资了。为了克服弱点,他会提前打磨演讲稿,对着镜子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演示、表达清楚。如今,面对各种场合,他都能滔滔不绝,从容而自信。“创业是最锻炼人的,它让我突破了自我!”

产品应用、开拓市场也是不小的挑战。史晓刚总能从走过的弯路中不断反思、调整、再出发。一度,因为他们的设计与实际应用场景不契合,甚至出现了降低应用场景效率的情况。他带领团队反复修改完善,找到症结所在:“之前是纯技术思维,对应用场景和需求的理解不深刻,把一堆‘高大上’的技术拼凑在一起,却没有商业价值。”之后再开发新的应用场景,他们加入了更多市场调研和“换位思考”,让AR技术很快在工业、安防等领域得到了应用,加速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

在新兴行业,把准方向、保持领先尤为不易。“要保持极强的学习力和创造力。”史晓刚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他本来擅长硬件领域,但AR眼镜涉及多个专业,背后是一个庞大的系统,为了有更全面深入的理解,每个阶段他都会专注一个领域学习研究。每次和团队开会,他总能提出一些核心点并作出准确的判断。

史晓刚不断打破自我成长“天花板”,带领公司乘风破浪,飞速前进。个人先后荣获国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等,公司先后入选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只有朝夕相处的团队成员知道,这背后,史晓刚付出了多少。“他没什么业余爱好,几乎所有时间都被工作填满,是个不折不扣的‘工作狂’。”“经常是我们加班到凌晨一点多,一看他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史晓刚却从不觉得自己有多辛苦:“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奋斗本身就是一种幸福。”

尽己所能,传递光热

“希望看到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双创’大潮”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从国家部委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支持‘双创’的政策。我能取得今天的成绩,可以说是‘生逢其时’。”一路走来,史晓刚深切体会到了国家对于青年创业者的支持,满怀感恩之心。他想力所能及地承担应尽的社会责任,把这份光和热传递给更多人。

当选全国青年委员、共青团十八大全国代表等之后,史晓刚一直在积极建言献策。身为国内AR领域的开拓者,他不仅关注自己公司的发展,更关心行业整体的发展,在各种场合大力宣传AR技术的前景,让更多人了解这项技术。他的努力甚至促成了一系列产业政策的落地,惠及了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众多科技公司。

“国家提供了这么好的政策支持和平台,创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一条很好的路径,希望看到更多高校毕业生投身‘双创’大潮。”发挥典型示范和带动作用,为青年创业代言,更是史晓刚一直身体力行的实践。向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基金会捐赠企业股权;积极参加各类创新创业大赛和活动,为活动拍摄提供场地、宣传代言;现身高校毕业生求职创业讲座,为学生们加油鼓劲……他的身影一直活跃在带动“双创”的一线。

“荣誉是认可,更是期望、动力。”纷至沓来的荣誉、头衔更让他感受到了身上沉甸甸的责任。为助力脱贫攻坚,他主动参与内蒙古宁城县精准扶贫工作,捐献大量物资。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响应国家科技抗疫的号召,他迅速投入核心研发力量,将AR技术与红外测温技术融合,研发出一套“穿戴式AR智能眼镜测温系统”,在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实现了移动巡逻和布控场景下的无接触体温检测,测温结果近眼透明显示,自动提示或报警……

面向未来,史晓刚前进的脚步仍然匆忙。“沉下心来,积淀核心技术;沉下心来,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年轻的创业者豪情满怀。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