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我们的网站。

锻造更加贴心暖心的服务——三论促进新时代社会保障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

民生连着民心。社会保障是民生所依,连着千家万户、四季三餐,关乎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每一件社保事项办理的快慢,每一个人员服务脸色的冷暖,每一次办事前后的体验,都关联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系到党和政府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人社系统深入推进行风建设,社会保障服务水平显著提升,社保事务实现就近办、线上办、快速办,跨省通办、一网通办,“一卡在手,办事无忧”,老百姓对社会保障服务评价更高了、笑脸更多了。但也应该看到,同人民群众的需求相比,社会保障公共服务能力还存在差距和短板,仍需要我们刀刃向内、自我革命,绵绵用力、久久为功,用贴心暖心的服务提升群众满意度,把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更好落到实处。

“天下大事,必作于细。”社会保障工作面广线长、千头万绪,每一项工作都如同一针一线,“针脚”的细密程度直接关乎服务品质,关乎群众感受。要坚持致广大而尽精微,完善社会保障管理体系和服务网络,拓展全国统一的社会保险公共服务平台功能,实现各地平台应接尽接、服务应上尽上;加快推进社保卡“一卡通”全民持卡,统筹个人资金发放用卡、公共服务功能用卡,推进第三代社保卡和电子社保卡发行应用,逐步形成居民服务“一卡通”应用新局面。同时,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聚焦重点政策,突出精细化、精准化宣传,把社会保障政策向基层、向群众讲清讲透,让老百姓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群众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应跟进到哪里。当前,数字化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商业模式和生活方式,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不断涌现。新就业形态从业人员特别是平台网约劳动者劳动关系、就业岗位、工作时间、工资收入等都呈现出许多新的特征,现有社会保障制度还不能完全适应,部分人群还没有纳入保障范围或保障不足。要顺应数字化发展趋势,积极探索实践,增强社会保障制度的灵活性、包容性、适应性,创新社保服务方式,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服务水平。要推进社保经办数字化转型,创新服务模式,实现“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数字化时代也不能落下老年人等“慢跑者”。要坚持传统经办服务方式与智能化创新并行,针对老年人、残疾人等群体,畅通代办服务的线下渠道,提供更加贴心暖心的社会保障服务。

大战大考显担当,人社服务不打烊。面对世纪疫情,人社部门出台实施力度空前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社会保障在助力疫情防控、稳定经济社会发展秩序中的作用,彰显了人民至上的理念和价值追求。当前,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复杂,越是这个时候,越要兜住民生保障底线,紧紧围绕保市场主体、纾困中小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发挥作用。要调整优化支持企业稳岗的务实举措,延续降低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费率政策,提高稳岗返还标准,加大缓缴社保费力度,抓好降费率政策“直兑直达”、稳岗返还“免申即享”、缓缴社保费“靶向发力”,把政策红利尽快送到企业手中。针对受疫情和经济形势影响较大的行业企业,要采取更加精准的帮扶举措,为企业解决燃眉之急。

良好的作风是提升社会保障服务质量的重要保证。老百姓评价社保服务,不光看态度,还看事情能不能办得成、办得快、办得好。要树牢宗旨意识,坚持“人民至上”,持续深化系统行风建设,精简办事材料、压缩办事时限、优化再造流程,以钉钉子精神正行风、树新风。坚持问题导向,健全厅局长走流程、青年干部调研暗访、“我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做到发现一个短板、完善一套机制、解决一类问题,畅通政策制度供给的“最先一公里”和政策服务落实的“最后一公里”。要坚持效果检验,以群众满意不满意、认可不认可为标准,着力提高效能、改善服务,不断增强群众和企业获得感。

责编:焦瑞智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