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更加美好的未来
三月的彩云之南,木棉花绚丽开放,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县绣娘们的指尖,悄然绣出了一幅幅乡村振兴的幸福画卷。四川宜宾南溪区的油菜花海片片金黄,将长江边上的春色点缀得如诗如画。陕西关中平原的广阔田野正值春灌,施肥的无人机低空穿梭,数字技术赋能现代农业生产。春天正是实干奋斗的好时节。
这个三月里,无数关切的目光聚焦首都北京。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和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现场,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们带着人民心声,为现代化强国建设光荣履职,更为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凝心聚力。
以创新谋发展
3月4日午餐后,少数民族界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研究员钟瑛整理好身上的白族民族服饰,集体乘车赴人民大会堂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开幕式。
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对钟瑛来说,今年是她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履职的第10年。“这10年,我提交了近30份提案,涉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业数字化发展、农业供给侧改革、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等。这些提案的督办,使许多群众真正受益了!”
国家一流,学术才能一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要有这个自信,要把学术研究建立在国家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做到知行合一。
当代中国的创新发展有机融汇于历史发展的洪流,深刻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学术转型。学问不再徘徊于书斋论道,而是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和现实关怀,这决定了学者必须构建与中国实践水乳交融的理论,以此资于政事,达于学术报国。来自西藏自治区社会科学院的藏族全国政协委员边巴拉姆,当前交流任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与全球战略研究院。边巴拉姆与记者边走边谈:“相较于写学术论文,做提案更难。言之有据的提案不同于从文本到文本的考据,而是需要真正深入基层一线,了解社情民意,就某一个重大主题不断深化研究,才能提出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对策建议。”近几年来,边巴拉姆一直在西藏边境口岸地区和高海拔搬迁安置地区进行调研。“田野调查是提案和社科研究的基础。”边巴拉姆说。
“政协委员无论是写发言稿、提案,还是撰写调研报告、反映社情民意,都要把自己了解的真实情况原汁原味地反映出来,把基层和群众的真知灼见不折不扣地传递出去。没有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参政议政就没有依据,政治协商就没有根基,民主监督就失去了方向。”在钟瑛看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坚持普遍原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坚持借鉴人类文明的有益成果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在发展中求创新,以创新谋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路径的突出特色。3月5日上午9时整,在雄壮的国歌声中,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开幕。李克强总理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必须全面落实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持续改善生态环境,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加强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修复,处理好发展和减排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听到此处,全国人大代表、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方兰感慨万千。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期间,她提出“关于将秦巴山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纳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的建议。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同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意见》,明确了深化生态保护补偿制度改革的路线图和时间表。10月,国务院发布了《“十四五”特殊类型地区振兴发展规划》,指出要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短短一年时间,建议被采纳并得到分步实施,说明在我们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方兰说,生态补偿建设是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重要一环,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挖掘、逐步提高生态产品的供给能力以及提供更多优质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生产需求,正成为学术研究的紧迫课题。
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人口规模巨大、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特征。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发表重要讲话,系统阐明了“五个必由之路”的重要认识,全面阐述了我国发展具有的五个方面战略性有利条件,深刻阐释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越强,全国各族人民也就越团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力量也就越强。”全国人大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何星亮在小组讨论发言中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护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思想保障,是维护国家统一和长治久安的思想保障,是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和共同富裕的思想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思想保障。民族研究工作者应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研究工作的主线,充分用好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分析古代和近现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全面探讨中国特色的民族理论,为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贡献力量。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师范大学国际旅游文化学院院长殷红梅对此深表赞同。她认为,习近平总书记用“五个必由之路”系统阐述了新时代党和人民奋进历程昭示的重要认识,体现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历史自信、强烈的责任担当。她建议以民族民间文化为载体,进一步加强民族团结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全国人大代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关区塔玛村原第一书记格桑卓嘎在基层工作42年,见证了塔玛村从“穷村”到“小康示范村”的变化。她表示,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增强文化认同、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扎实推动共同富裕,让民族团结之花在雪域高原开得更盛。
一滴水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一个村庄同样映照国家的发展。3月6日下午,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灯光璀璨,讨论热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的农业界、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听取意见和建议时,仔细端详着来自四川省的全国政协委员益西达瓦带来的两张“悬崖村”阿土列尔村的照片,关切询问近况。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代表委员共商国是,目的只有一个:千方百计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布朗族的今天;跟着共产党,建设中华民族共同家园,是实现幸福生活的唯一正确选择。”3月7日下午,全国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举行视频会议,委员进行大会发言。来自云南的张敏委员讲述70多年来布朗族同胞的最深切认知,引发台下委员们的共情共鸣。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国事联结着亿万人民的幸福生活。在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张树华看来,党和国家领导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围绕国家发展的重大事项、民众关切进行广泛交流讨论,彰显了国家政治决策的严肃、严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生动实践。已经制度化、常态化的“代表委员通道”和“部长通道”,让两会更接地气。
代表委员们聚焦发展大计、心系民生冷暖,高水平参政议政,彰显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中国实践伟力。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这是代表委员们对政府工作报告的共同感受。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后,我国进入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如何有效规划并探索路径,成为代表委员们的关注焦点。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原所长张顺洪表示,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必须有坚强的制度保障,关键是在党的领导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城乡基层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张顺洪告诉记者,他曾到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官桥村进行调研。“现在的官桥村,经济实力十分雄厚,基层组织运行较好,村民住进了集体兴建的别墅式房屋,小孩上学也能得到补助,村民就业有保障。而这正与当地集体所有制经济发展较好密切相关。”
春风和煦,阳光明媚。3月9日,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在参加讨论时说,新时代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归根结底就是要增进人民福祉,创造高品质生活。我们既要向耕地要粮食,确保中国人的饭碗主要装中国粮,又要面向整个国土,向林、草、水等要食物,推动食物供给由单一生产向多元供给转变。
过去一年,全国人大代表、陕西西安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院长王勇超在一线调研的基础上,形成了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领乡村振兴的建议。谈起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王勇超很是振奋。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推动乡村文化振兴时,明确提出了“深入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的要求,记录乡村历史、保护乡村文化、挖掘乡村道德,我们要让深埋在乡土中国里的文化滋养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力量。
政府工作报告始终将民生放在首位。“我们要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田野调查。”3月10日晚,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接受电话采访时心潮澎湃,我们要研究如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如何织密社会保障安全网,积极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扩大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关心关爱特殊和困难群体。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并大力推进,民主价值和理念进一步转化为科学有效的制度安排和具体现实的民主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在中华大地展示出勃勃生机和强大生命力。今年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是审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修正草案)》。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城乡基层是社会治理的起点和重心,优化基层社会治理格局是推进社会治理现代化的关键。全国人大代表、浙江省人民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贾宇表示,统筹城乡基层治理,推动城乡社区治理协同发展,显示出我国社会治理在理念和制度上的与时俱进。党的十九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在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我国社会治理领域发生深刻变革,展现出一系列理论、制度和实践创新。大会表决通过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的决定》,夯实了以民生保障制度和社会治理制度为主线的社会建设制度,优化了基层社会治理格局。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不可能一蹴而就,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从来就不平坦。当前,国际形势继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交织,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大国博弈日趋激烈,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繁重。在新的奋斗征程上,我们面临严峻挑战,也面临难得机遇。今年的中国两会被赋予特别的意义和使命,释放了中国与其他国家共享发展机遇的诚意,为全球发展持续注入动力。透过两会,14亿中国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追求,变得愈加清晰与光明。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
3月11日上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批准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等,通过关于修改地方组织法的决定。中国对外开放40多年了,发展了自己,造福了人民,也有利于世界。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都会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持续发展经济、不断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正,这是我们政府的基本任务,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就是要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
春风浩荡,谱时代华章。在新的历史发展关键节点举行的全国两会,是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成为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动写照。立足百年党史新起点、着眼新时代十年新跨越、展望开创未来新局面,一个风华正茂的大党,一个蒸蒸日上的国家,一个生生不息的民族,正昂首阔步走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以理论创新结合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凝心聚力,为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勇毅前行。
责编:焦瑞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