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精神照亮创新路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不变的奋斗底色。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将科学追求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
260余张文图表格,190件套科学家书信手稿和文献档案实物,11个多媒体影像,带着人们穿越时间长河,走近180余位科学家矢志科技创新的历史瞬间。党的百年华诞前夕,“众心向党自立自强——党领导下的科学家”主题展,吸引了众多科研人员和青年学子驻足观看,老一辈科学家们的坚定信仰和崇高精神,激励着广大科技工作者追求真理、勇攀高峰。
“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科学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长期科学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力量源泉。回望党的百年奋斗史,从科技救国、科技兴国到科技强国,以科学家为代表的广大科技工作者胸怀祖国、服务人民,勇攀高峰、敢为人先,追求真理、严谨治学,淡泊名利、潜心研究,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甘为人梯、奖掖后学,孕育形成了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家精神。深入实施新时代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黄旭华隐姓埋名30余年,为国家核潜艇奉献一生,感慨“这辈子没有虚度,无怨无悔”;程开甲以身许国铸核盾,当有人问他对自身价值和追求的看法时,他说,“我的目标是一切为了祖国的需要”。心有大我、至诚报国,是我国科技工作者不变的奋斗底色。要继承和发扬老一代科学家艰苦奋斗、科学报国的优秀品质,将科学追求与国家需要紧密结合,深怀爱国之心、砥砺报国之志,以支撑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为己任,着力攻克事关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基础前沿难题和核心关键技术。殷殷爱国情,拳拳赤子心。让科学植根于人民、造福于人民,是科技工作者的天然使命。要将科学追求与人民福祉牢牢相连,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学问做进人民心坎里,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科技创新的奋斗目标,在服务人民、贡献社会中实现人生价值。
科学的本质是创新,是不断探究真理、发现新知。这就需要冲破现有的知识体系,需要创新精神的强力推动。创新,要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勇气。“踩着别人脚步走路的人,永远不会留下自己的脚印。”要敢为天下先,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勇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畏挫折、敢于试错,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创新,要有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态度。海水稻到底能不能在盐碱地里丰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经过多年试种后才最终确定答案。从事科学研究,既要大胆创新,也要认真求证,不盲从既有学说,不迷信学术权威,求真务实、实事求是。创新,要有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意识。单丝不成线,单打独斗式的科研既难以适应时代要求,也不利于创新发展。在科研难题面前,只有拧成一股绳、通力配合,协同攻关、跨界协作,才能真正攻克“卡脖子”技术难题。
人生因奉献而精彩,科研因奉献而闪光。科学研究是一场“马拉松”,唯有淡泊名利、潜心研究,才能在科学探究的道路上直达远方。据统计,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从立项到结题平均为11.4年,从结题到提名平均间隔4.4年。每一项国家科技奖背后,都是科学家们平均16年甘坐“冷板凳”,甘下“数十年磨一剑”的苦功夫。科研规律表明,研究成果往往难以一蹴而就,都有一个循序渐进、量变到质变的积累过程。越是科技创新要求迫切,越要静心笃志、心无旁骛。科学事业还是一场“接力赛”,薪火相传才能拾级而上。要甘为人梯、奖掖后学,主动当好“铺路石”和领路人,大力破除论资排辈、圈子文化,鼓励年轻人大胆创新、勇于创新,让青年才俊像雨后春笋茁壮成长、如泉水奔涌源源不绝。
责编:焦瑞智